孫景富(原聶榮臻的警衛排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景富,男,生於1927年,河北省北務鎮馬莊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同年任16團的班長,後來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任聶榮臻的警衛排長。四區民兵大隊長楊永泰在戰鬥中大筋斷了,司令部派孫景富任四區大隊長,不久任十三團生產大隊長兼指導員。曾經受部隊嘉獎,被評為軍分區戰鬥英雄、模範指導員。1950年因病回家休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景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7年
  • 主要成就:一人消滅7個日本兵
  • 出生地:河北省北務鎮馬莊村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老兵經歷,歷史回放,第70次敬禮,記者手記,

老兵經歷

敵占區裡的學生哨兵
1943年,北務鎮馬莊村成為敵占區時,16歲的孫景富還在學校念書,同時負責為區里給各村送信。當時的區類似於現在一個鎮的規模。
冀東軍區14軍分區二區隊駐紮在馬莊村之前,村裡有些便衣游擊隊員。“那時候村里是敵占區,八路軍也要開闢陣地,就駐紮在村里了。我大伯參加了抗日,他們來村里就住在我家。區長周明遠經常跟我講抗日的道理,就這樣慢慢我也受了影響。他們開會活動的時候,我就幫他們站崗放哨。”孫景富回憶起如何參加革命。
“因為小孩子嘛,在外面玩玩鬧鬧不容易引起敵人的注意,區長周明遠看我比較機靈,就推薦我當兵。那年秋天,我穿上軍裝。當時有12人一組的學習小組,3人一組的戰鬥組。我念過點書,是學習小組組長,教他們識字。因為平時比較積極,我還是戰鬥組組長。進入部隊半年我就入了黨,後來一步步當了孫景富自豪地說,“二區隊是14軍分區的主力軍呢,歸十三團領導。”
剛當班長打了場大仗
“那時候沒有特別大的戰鬥,這兒打幾十人那兒打幾十人,幾乎遇上就開打,沒什麼策劃。比較大的要數1944年農曆4月的一場戰鬥。之前敵人大掃蕩比較厲害,我們就進山了。情況稍稍緩解,我就跟隨部隊從盤山出來,到了現在的三河市高樓鎮橋官屯村,那裡是日本警備隊的據點,他們在那兒修炮樓、搶糧食、放樹、抓民工,天天出來禍害百姓,我們就想打他們一下子。”孫景富回憶道。
“我們大約有400多人,天蒙蒙亮就埋伏在那裡,所有進出村的只許進不許出,擔心暴露。”當天的戰鬥情景他歷歷在目,“那天敵人又增加一汽車日本兵,大概5點多鐘,他們架著機槍出現了。好幾個月沒正式打大仗,我也剛擔任班長,所以當時比較激動。敵人距我們還有1里地左右,聽到機槍一響,連長下命令,我帶著班裡另外11個人就衝出去了。”
“我在一百來個戰士中沖在最前面。本來應該一邊打一邊利用地形的,那時候都顧不上了。離敵人20米左右,我向他們扔一顆手榴彈,炸死炸傷幾個人,之後端著刺刀就上去了,見著日本人就扎,都數不清扎了幾個人。那時候的日本兵還是老兵,留著小鬍子,都練了好幾年來侵略咱們,刺刀使得也非常厲害。”孫景富回憶起當年的戰鬥,仍是慷概激昂。
炮彈皮48年後才取出
“正跟敵人拼著,敵人的一個擲彈筒在皮靴上磕響了,這東西本來是安裝在敵人小炮上裝子彈的武器,也可以當手榴彈使。敵人意思就是要跟我同歸於盡。當時我恍惚知道擲彈筒炸了,眼前一昏就趴在地上,然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孫景富說,“後來部隊打掃戰場的時候才發現我,把我抬上擔架。在村里休養的時候,衛生員告訴我,我被別的戰士從戰場附近的墳圈子裡找到,送過來一檢查,身上總共18處傷,傷口裡都有炮彈皮。”
“那時候醫療條件特別差,就塗些紫藥水。”孫景富說。記者看到,孫景富的額頭、胳膊、手、腿上,都有明顯的疤痕。他說額頭右側兩塊大一點的炮彈皮,1992年才通過手術取出。“休養了4個多月,炸傷嚴重的地方還沒痊癒,我歸隊心切,就回部隊了。回去後他們告訴我,我在橋官屯戰鬥中立了大功,消滅日本兵7人,繳獲1挺機槍、1門小炮、1支雙準星的步槍。部隊只有一支雙準星的槍,說是我繳獲的就歸我使,還讓我當了機槍班班長。”

歷史回放

1943年初,由於敵人瘋狂的掃蕩和強大的兵力,冀東基本區(即八路軍開闢早、民眾抗日基礎早的山區根據地)遭到嚴重“蠶食”。冀東地委、軍分區決定在平三密游擊總隊的基礎上組建冀東第二地區隊(簡稱二區隊),由軍分區主力第十三團指揮,於2月下旬在密雲縣清水河川鹼廠正式成立,活動在平谷、順義、密雲一帶,為恢復基本區起到了積極作用。冀東軍區在順義、平谷一帶的分區稱為十四軍分區,孫景富所在的部隊就是上述冀東第二地區隊。
1943年5月,二區隊一部在平谷城西進行了官莊戰鬥,消滅日偽軍30餘人,繳槍20多支。6月7日夜,二區隊一連夜襲平谷縣辛店據點,全殲駐守該據點的一個偽軍小隊,俘小隊長以下30餘名,繳槍20餘支,打了一個漂亮的奔襲戰。這幾次戰鬥對於恢復冀東西部地區堅持抗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增強了冀東西部黨、政、軍堅持抗戰的信心。

第70次敬禮

孫景富參加抗日時就已經結婚。“我沒跟她說就直接去抗戰了,一年之後遇到老鄉才給她捎個信。”孫景富說,“現在藝術創作需要,影視劇上堵槍眼的時候還大喊一聲讓戰友照顧家人。那時候什麼都沒想,一是根本沒有時間想,二是大家都只想著打日本鬼子,個人的利益都不考慮了。子彈只要沒打著骨頭,就能繼續戰鬥,也顧不上疼。輕傷不下火線,結束後看見自己身上流血了,才知道疼。”
北京晨報記者在2004年3月15刊出的《新新文學報》第四版發現了一篇文章,有一段孫景富未說的經歷。上面寫著:“孫景富是北務馬莊人,1944年是16團的班長,後來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任聶榮臻的警衛排長。四區民兵大隊長楊永泰在戰鬥中大筋斷了,司令部派孫景富任四區大隊長,後來又任十三團生產大隊長兼指導員。一次傅作義部大舉進犯,十三團奉命在鷹首營子阻擊敵人。敵人太多,戰鬥打得很艱苦,最後十三團神速撤出戰鬥。團首長把重武器留下來,命孫景富帶一個排掩護大部隊撤離。孫景富一排人憑藉山頭和留下的重武器,打退敵人十餘次衝鋒,雖然傷亡很大,孫景富也被炮彈炸傷了十幾處,但敵人終沒能衝破防線。戰鬥後,部隊嘉獎,他被評為軍分區戰鬥英雄、模範指導員。後來就把他留在興隆配合當地政府開展農村工作……”
“當地的雜技王王佳星把孫景富的這段事跡編成了五段歌詞,配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曲子下鄉演唱:孫景富名字震北冀東,英雄就在馬莊生,44年間參加革命,打起仗來,勇敢又聰明。派去延安學真經,毛主席戰略記心中,學得一身好本領,部隊重用,保衛聶司令。/鷹首營子阻擊戰,冀東派出十三團,由於雙方力量懸,團部決定,迂迴轉移戰/孫景富一排挑重擔,掩護全團保平安,自己身中十餘彈,擊退敵人,英雄美名傳。”
提起父親的經歷,老人的兒子話不多說,只豎起大拇指連稱父親“非常棒”。女兒也覺得父親“非常偉大”。老人的孫子孫林告訴記者,“我是我爺爺一手帶大的,從小就聽他講抗戰的故事。小時候有些懵懂,不是很理解。長大之後體會到爺爺當年挺不容易的,戰場上子彈不長眼,爺爺總說是撿了一條命。”孫林說,“爺爺經常教育我,做人做事要踏踏實實的,我也一直像他說的那樣,實實在在、腳踏實地。”
老人在紀念日並沒有特殊的紀念活動,只有滿身的傷痕提醒他當年的艱苦歲月。“現在有幾處陰雨天的時候會疼,其他的還好,如果都疼起來,那渾身上下都不行了。”孫景富說,“前兩年,我還跟當年的通訊員聯繫,他住龍灣屯,小我兩三歲。這兩年年歲大了,也不走動了,也不知道他還在不在,他可能以為我也沒了。我跟一位叫潘峰的司令員之前也聯繫,1994年他死了之後也沒有其他戰友了。”

記者手記

孫老現已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鑠,提起當年的戰鬥經歷,老人邏輯清晰、侃侃道來。說到激動處,還輔以手勢動作,那種“上戰場打鬼子”的自豪感溢於言表,讓人感動也令人欽佩。記者注意到,雖然當年孫景富未告別就離開妻子去當兵,但採訪中孫景富的老伴一直陪伴在旁,默默支持丈夫。
孫景富告訴記者,1950年他因病回家休養,與部隊失去聯繫,部隊番號也改變了。“13團成了塘大第一司令部二部,後來又改編為二一O師,後來他們赴朝了。”孫景富說。直到1973年,孫老偶然遇到一位叫潘峰的司令員,才拿到證明。沒有經歷艱苦歲月,我們無法想像老兵多么需要肯定。孫景富說起這些都比較淡然,是啊,連生死都不顧的人,怎么還會計較這些。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忽略老兵,無視他們的貢獻。當我們要紀念勝利,讚頌抗戰精神的時候更不能忘了這場勝利的親歷者。
說起戰友,老人的眼神黯淡下來,“不知道他還在不在,他可能以為我也沒了”。聽到這樣的話,實在讓人心痛。時間過得太快,老兵漸漸老去。他們馳騁沙場、九死一生,他們歷經榮耀、歷經委屈、歷經人生風雨。如今,他們又從容地坐在那裡向我們講述。我想我們能做的,唯有聆聽,然後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銘記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