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結構,人物,
結構
孫思邈洞,洞口朝向東北,洞高2.18米,寬1.7米,深22米,系天然岩洞。洞中幽暗,僅通一線日光。洞壁岩石凸凹不平,兩側隙縫時有滲水流出。洞底右側有一泉,泉水清澈,可飲用。
在洞及洞附近,世人留下永久紀念孫真人的石像、摩崖題記、碑文石刻等。洞內石壁與洞頂壁交界處,有宋崇寧元年(公元11O2年)九月初四日相州人趙永昌的游孫真人洞石刻題字。洞內石壁上有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蘇門三仙洞重修孫真人像記”摩崖一方。現洞內孫真人石像已不見,僅有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刻造孫真人像石座。洞口上方,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三月吉日立“大唐名醫”橫額石刻及“膽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圓而行愈方”對聯。
人物
孫思邈,唐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幼博學,通百家說,善言老莊,世稱聖童。及長居太白山,隋文帝以國子博士召,不仕。唐高宗復召,拜諫議大夫,孫又不受,稱疾還山。後游太行,隱居五岩山,潛心研究醫學,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中華醫藥之典,對世界各國有重大影響,被尊為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