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良(中國工程院院士、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

孫忠良(中國工程院院士、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

孫忠良(1936年8月26日—2019年6月29日),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6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留校任教。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忠良長期從事微波、毫米波技術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2019年6月29日3時24分,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孫忠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忠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36年8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9年6月29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南京工學院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別:男
  • 原籍:浙江省鄞縣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6年8月26日,孫忠良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
孫忠良院士孫忠良院士
1955年,考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1960年,本科畢業並留校任教。
1978年,晉升為講師。
1983年,晉升為副教授。
1987年,晉升為教授。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1年至2003年,任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電磁場與微波學科負責人。
2001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019年6月29日3時24分,中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專家和教育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孫忠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孫忠良為開發毫米波頻譜資源,他自七十年代起研究了毫米波信號的發生和放大、頻率變換、功率合成、相位鎖定、準光學元部件、毫米波組件、集成前端等課題。曾完成毫米波體效應振盪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有影響的重大成果。他提出體效應諧波模式振盪器的工作原理,目前已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推廣,介質諧振器基波穩頻諧波輸出集成震盪器、三毫米諧波功率合成電路、毫米波分諧波注入鎖定等技術,突破八毫米混合集成前端的電磁理論,電路設計和結構工藝等關鍵。近年來他著重進行毫米波新技術如準光技術、成像技術的研究。上述工作解決了毫米波領域中的一系列難題,為我國毫米波技術的工程套用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近年由孫忠良院士牽頭申報的“973”項目已在研究,從而為今後在亞毫米波方面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榮譽表彰

孫忠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六項。
孫忠良獲得“獻身國防科學事業榮譽證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人民教師”等榮譽。

社會任職

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評價

孫忠良工作踏實,學風嚴謹,重視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強調創新和開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