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常非,吉林人,出生於1920年,是20世紀初期東北版畫界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代表作品有《掙扎》、《飢餓的人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常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86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吉林師範大學圖畫系
- 主要成就:20世紀初期東北版畫,中國繪畫透視學研究的先驅
- 代表作品:《掙扎》、《飢餓的人們》等
- 擅長:版畫
孫常非(1920-1986),吉林人,是20世紀初期東北版畫界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也是中國繪畫透視學研究的先驅。曾于吉林師範大學圖畫系學習,先後任教於吉林第四國民高等學校、吉林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大、中院校。在特殊時代、地域、歷史背景下生活、創作、育人,版畫創作尤富成就,更於教學中開拓了繪畫透視學理論。著有《透視畫法》、《透視學教程》、《繪畫套用透視學》等書。
孫常非的作品刀法豪放,刀風樸拙,充滿了樸素情懷和鬥爭意識,1941年創作的《自刻像》以強烈的藝術語言將畫家的憤怒與勇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孫先生的木口木刻作品則展現出另一番藝術趣味。木口木刻多取纖維細密的木料橫斷面而作,畫面以細膩的線條、流暢的刀法和富有層次的構成見長,《建設公園》、《煉鋼》、《歡迎起義的國民黨空軍》等作品藉助此一特殊藝術特點,實現了題材、形式和材質的完美融合。
新中國成立後,孫常非先生接受新任務,籌備魯迅美術學院藝用透視課程,著書《透視畫法》,由藝術家轉為基礎課教員,在沉寂中為藝術和工作付出努力,顯示出質樸的心靈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孫常非先生是20世紀上半葉東北版畫界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亦是中國繪畫透視學領域的先驅。青年時期受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鼓舞,以刀筆利痕刻劃生活,為民眾疾苦呼號,留下了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畫作。其四十年代身處日本侵略者占領下陰霾密布的偽滿洲國,創作的《掙扎》、《飢餓的人們》等作品,表現出抗爭不屈的精神以及藝術家的正義和良知。其木口木刻作品更以獨具特色的版畫語言成為中國近代版畫史中不可忽視的印痕。1948年,孫常非先生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從此為新中國藝術教育事業奉獻一生。其作為中國繪畫透視學基礎理論的創建者、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此傾盡心力,不僅使當時魯迅美術學院的透視教學水平在全國美術院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其透視教學理念更影響了一代藝術學人。
2012年8月,“刀筆利痕——孫常非木刻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綜合展示了孫常非先生148幅藝術作品以及凝聚其半生心血的透視學著作,呈現了孫先生的人生之路和藝術創造,並以此紀念這位於時代洪流中默默奉獻的藝壇先輩,感悟時代刀筆耕耘之下的崇高風範。展覽舉辦之際,孫常非先生的子女向國家捐贈孫常非版畫作品58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由此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孫常非版畫藝術序列,為後人認識、了解和研究東北地區早期版畫,特別是新型木刻運動在東北地區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