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雲,男,1969年9月生,安徽省廬江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7月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同年考取南開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1994年6月獲碩士學位,同年7月進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部工作,至1998年9月調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期間曾兼職報紙編輯工作,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資格。1999—2004年師從桑兵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6月晉升副教授,2008年4月晉升教授,同年10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科做訪問研究。2010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級培養對象,併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基本介紹
研究領域,講授課程,科研項目,著作,論文,獲獎情況,學術交流,
研究領域
學科史(偏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學與法律)
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與政治思想
中日關係史(偏重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基於以上研究領域的綜合研究,重點課題是關於國制知識與近代中國國家構造的關係問題。
講授課程
碩士課程:中國現代學科形成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學說研究專題
博士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史料與史學、中國近現代史專題研究
科研項目
1. “政治學科在近代中國的形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06-2009年,主持。
2. “近代中國政治學科的建立:北大政治學科的早期發展”,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桑兵教授主持)的子課題,2005—2008年。
3. “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中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2002—2005年,桑兵教授主持,課題組主要成員。
4. “倫敦政治學院與民國知識界——以拉斯基為中心”,中山大學桐山基金青年項目1999—2001年,獨立承擔。
5. “大學本科歷史教學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05—2007年,獨立承擔。
6. “國家知識產權局建局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委託項目,2012-2014年,主持。
7. “晚清民國政治學譯著的整理與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2011-2013年,獨立承擔。
8. “近代中國譯政治學書目輯錄與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2-2015年。
著作
《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專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主要書評:竹元規人:《孫宏雲著<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近きに在りて》,第54號,2008年11月。區志堅:《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當代史學》,第9卷第2期,2008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彙編》第10卷(合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合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
《中華文化通志·社團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近現代發展史論》(教材,合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錢端升卷(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將出。
論文
1. 《清末預備立憲中的外方因素:有賀長雄一脈史》,《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
2. 《學術連鎖:高田早苗與歐美政治學在近代日本與中國之傳播》,《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3. 《高田早苗與清末中日教育交流》,《史林》2012年第6期。
4. 《清季梁啓超的國家論及其相關理論背景》,《澳門理工學報》2012年第4期。
5. 《中國現代政治學科溯源》,《社會科學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2012年6月7日。
6. 《內地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下的大學本科歷史教學改革芻議》,收入鮑紹霖等主編《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地區歷史教學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12月版。
7. 《學派興替與本土轉向:抗戰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軌跡》,《中國學術》總第30輯,2011年12月。
8. 「政治學教科書の中の「自由主義」――民國時期における大學の「政治學概論」教科書を例として」,村田雄二郎編『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國』,東京:有志舎2011年9月。
9. 《那特硜的<政治學>及其在晚清的譯介與影響》,《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3期。
10. 「東アジアの近代學術の連鎖――新社會科學運動の出現」、『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4巻「社會主義と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3月。
11. 《由“經濟”到學術:現代政治學科在北京大學的建立》,《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10期轉載。
12. 《小野冢喜平次與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形成》,《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10年第2期轉載。
13. 《孫中山五權憲法思想的演進》,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4. 《民主社會主義與民國政治──拉斯基在中國的影響》,《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8月號。又刊於《政治思想史》(天津師範大學)2012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8期轉載。
15. 《平民政權與職業代表制——鄧演達關於中國革命與政權的構想》,《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16. 《近五十多年來大陸研究五權憲法的趨向》,台灣《新生報》“中山學術論壇”周刊,第374期(2007年6月1日),收入《2007年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國父紀念館叢書),台北:國父紀念館2007年版。
17. 《孫中山的民權思想與職業代表制》,《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9期轉載。
18. 《中國“現代化”觀念溯源——<申報月刊>的“中國現代化問題”討論》,《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7年第8期轉載。
19. 《學風·場域·知識——關於抗戰前清華知識人的考察》(第一作者),《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第2期。
20. 《蕭公權與張奚若》,《萬象》2007年1月號。
21. 《抗戰前行政學輸入與行政研究的興起》,《學術研究》2006年第12期。
22. 《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3. 《行政效率研究會與抗戰前的行政效率運動》,《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5年第8期轉載。
24. 「孫文「五権憲法」思想の変遷」、『孫文研究』(孫文研究會會報)第37輯,2005年1月。
25. 《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於蕭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分析》,《安徽史學》2005年第1期。
26. 《陳之邁與抗戰前的“民主與獨裁”論戰》,《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
27. 《清華政治學系的創立及其前後之史事》,收入論文集《1920年代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28. 《論孫中山思想中的“政治”概念》,收入論文集《看清世界與正視中國——“孫中山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9. 《汪精衛、梁啓超“革命”論戰的政治學背景》,《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3期轉載。
30. 《浦薛鳳“政治五因素”論的形成與展開——兼論其在中國現代政治學史上的意義》,《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31. 《1905-1907年汪精衛梁啓超關於種族革命的論戰與伯倫知理<國家學>的關係》,收入《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社會——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嶽麓書社2003年版。
32. 《鄧演達與第二次北伐》,收入《鄧演達研究新論》,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33. 《拉斯基與中國——關於拉斯基和他的中國學生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2期轉載。
34. 《拉斯基與民國知識界》,收入《“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年版。
35. 《再析民初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36. 《鄒韜奮與民族民主運動》,收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暨愛國主義教育論文集》,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1995年版。
37. 《論第一次直奉戰爭直勝奉敗的原因》(第二作者),《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
38. 《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歷史學習》1993年第9期。
39. 《試論民國前中國資產階級革新派的社團政黨觀》,《南開學報》1993年第6期。
40. 《近代中國教民論略》,《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3年第4期。
41. 《明清之際知識界教學思想發微》(第二作者),《高等教育研究》 1992年第4期。
42. 《近代中國的教民來源淺析》,《南開史學》1992年第2期。
43. 《“台灣意識”及其對兩岸統一的影響》,《南開大學研究生論壇》1992年第2期。
獲獎情況
《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著作類)。
《清華政治學系與中國政治學,1926~1937》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2006年)。
學術交流
1. 第四屆西方政治思想史暑期高級研討班,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主辦,北京昌平,2013年7月24-28日,擔任主講專家。
2. “中國議會百年——政體與正統化之成敗”,工作坊,日本中央大學主辦(研究代表:深町英夫),福岡·九州大學,2013年7月5-14日。
3. “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翻譯與東亞現代化國際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辦,香港,2013年5月29–31日。
4. “第四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等主辦,長沙,2012年10月26—30日。
5. “清帝遜位與民國肇建”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北京,2012年6月15-18日。
6. “未竟之革命:重訪孫逸仙及其時代的思想資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台灣高雄,2011年11月11—13日。
7. “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武漢,2011年10月11-16日。
8. “辛亥首義與清末留日生”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大學與日本法政大學聯合主辦,武漢,2011年9月24—25日。
9. 第二屆“近代文化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近代文化研究中心,北京,2011年4月23-24日。
10. 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研討會,香港樹仁大學、浸會大學、香港近代史學會主辦,香港,2011年4月21—22日。
11. 2010年6月13日,受日本“中國リベラリズム研究會(CLS)”邀請,在京都大學發表題為《由“經濟”到學術:現代政治學科在北京大學的建立》的研究報告,並進行討論。
12. “中國近現代自由主義”研究工作坊,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2009年10月4日。
13. “日中歷史研究者論壇: 歷史研究與歷史認識”,科學研究費“關於中國對日歷史認識及歷史研究動向的緊急調查——在兩國政府間的共同研究、首腦交流得以實現的基礎上”(研究代表:加茂具樹), 慶應義塾大學,日本東京,2008 年12月6-7日。
14. “東亞海口城市的文化發展”國際研討會,中山大學、神戶大學等主辦,珠海,2007年12月5-7日。
15. “承傳與創新:新世代的歷史學”學術會議,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香港,2007年12月1日至3日。
16. “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以西學選本為中心的討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2007年10月12-14日。
17.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紀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0周年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北京,2007年7月2-4日。
18. “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近代文化研究中心,北京,2007年6月30-7月2日。
19. “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父紀念館,台北,2007年5月16-21日。
20. 鄧演達思想的社會價值學術研討會,廣東省鄧演達研究會,廣州,2006年12月8-9日。
21. 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孫中山研究會,中山,2006年11月6-9日。
22. 第四屆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中國史學會、華中師範大學,武漢,2006年10月20-22日。
23. “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2005年9月。
24. “193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成都,2005年8月。
25. “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廣州,2004年12月。
26. “海·都市·境界——作為接觸空間的海港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神戶大學,2004年10月14-17日。
27. “192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銀川,2004年7月。
28. “孫中山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廣州,2004年7月。
29. 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2002年8月。
30.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現代史學會、上海市委黨校聯合主辦,上海,2002年7月。
31.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史學會主辦,湖南長沙,2001年10月。
32. 第二屆鄧演達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鄧演達研究會,廣東惠州,2000年9月。
33. “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