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婁店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古齊都臨淄城西南6公里處,東南距臨淄區政府駐地2公里,分東、西、南三個行政村。現屬臨淄城區,是稷下街道辦事處駐地,村莊面積1平方公里有餘,居民1474戶,441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孫婁店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
- 地理位置:山東省淄博市
- 人口:4411人
建制沿革,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概況,人口民族,社會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事業,村務公開,發展重點,歷史名人,
建制沿革
唐初孫氏在古齊國的婁邑城廢墟上立莊,初營旅店,故得名孫婁店。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屬臨淄縣端智鄉孫婁社。
民國時期屬臨淄縣南8社。1952年,屬牛山區孫婁鄉。
1958年屬辛店公社。1965年改為孫婁公社。
1984年社改鄉為孫婁鄉政府駐地。1991年鄉改鎮。
2001年,孫婁、永流兩鎮合併,成立稷下街道,孫婁店為稷下街道辦事處駐地。
孫婁店,明代已成為東西、南北交通要道,莊內設驛站,十字大街兩旁設有飯店、車馬店、貨站、店鋪等。清中葉,孫婁店已成為千餘人的大村。村中大戶王氏建起了樓房、進士胡同、翰林大院。樓台亭閣,廟宇祠堂,松柏參天。
時孫婁店東西大街兩邊店鋪林立,跨街功名牌坊兩個,順街邊牌坊兩個,進士大院、翰林府門前旗桿高豎,還有造酒坊、油坊、家庭醫院、中藥房等,一片繁榮景象。農曆每月逢一排六孫婁店大集,設有蔬菜、糧食、小百貨、舊貨和牲口市等,是縣內第二大集貿市場。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42畝(其中:田 畝,地 畝),人均耕地3.37畝,主要種植玉米,白雲豆,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4127.4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1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戶(分別占總數的77.24%和77.2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31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經濟概況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65萬元,占總收入的58.20%;畜牧業收入4.51萬元,占總收入的27.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25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0.35萬元,占總收入的2.114%;第二、三產業收入1.27萬元,占總收入的7.66%;工資性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4.83%。農民人均純收入10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3.82%),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民族
該村現有農戶31戶,共鄉村人口131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61人。其中農業人口131人,勞動力93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31人。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4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太安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公里,距離鄉衛生院 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
教育事業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62個(勞均1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3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社會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情況;財政對農民補貼情況;民政救濟情況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
歷史名人
王氏十二世王,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是孫婁店第一位中舉者。
十三世王成,清朝開國功臣,授廣武將軍。十四世王常,遭匪患遇害,其妻齊氏含辛茹苦撫育三幼子、三弱弟成家成名,奉旨建坊旌表。王常之弟王猶龍支撐家業,發展成地千畝、牛百頭、樓房四座的族中富戶,供子侄讀書。
王家八代,先後登科者26人。王常一子、四孫、二曾孫,先後在康熙、乾隆年間中進士,被譽為“一門七進士”。王常七代孫王雲岫,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福建道監察御史。
王雲岫三子王緒曾,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福建道監察御史、開封府知府、淮慶府知府、湖南鄉試正考官。
王雲岫五子王懷曾,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補泰安府儒學教授。王雲岫家成為著名的“一王氏家譜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之家。明清兩代,孫婁店王氏族人中進士者10人,中舉人者18人,任知縣及以上官職者20餘人,為臨淄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