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論稿(孫冶方全集 :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 第四卷)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中國經濟學家孫冶方編著的經濟學著作)

孫冶方全集 :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 第四卷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是中國經濟學家孫冶方編著的經濟學著作,由劉國光、張卓元、林青松、冒天啟、曠建偉五人遵照孫冶方生前囑託編輯而成,於1985年首次出版。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收錄了孫冶方從1961年到1983年20餘年間的6篇文稿。該書提供了一個同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迥異的新體系。作者從他的價值論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紅線應當是,以最少的社會勞動消耗,有計畫地生產最多的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的主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 作者:孫冶方
  • 字數:327000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85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包括了孫冶方從1961年到1983年20餘年間的6篇文稿,分別是初稿的討論意見和二稿的初步構想;社會主義經濟論;我與經濟學界一些人的爭論;提綱(獄中腹稿的追憶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1978年7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的學術報告;《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
一、《社會主義經濟論》初稿的討論意見和二稿的初步構想
該文稿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對初稿的總的意見》,第二部分為《對各篇初稿的意見及二稿的初步建議》,第三部分為《初稿討論中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經濟論
《社會主義經濟論》是該書的核心,包括孫冶方1962年上半年和1963年上半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研究生班講課的記錄稿,以及他親筆寫的講課計畫、講課提綱和一份講稿《疏通概念》,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反映了他對《社會主義經濟論》關於生產過程篇和流通過程篇的觀點和體系。文稿基本上採用了馬克思的體系,除《導言》部分外,共分三篇:生產篇、流通篇、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篇。
三、我與經濟學界一些人的爭論
該篇文章是孫冶方在獄中於1972年二三月間寫成的。文章從七個方面系統的陳述了他自己的經濟學觀點。
四、《杜會主義經濟論》提綱(獄中腹稿的追憶稿)
這個提綱相對於前面兩稿來說更加成熟。提綱導盲部分再次提出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關係列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提法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提法。
五、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1978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的學術報告
孫冶方在該報告中談了九個問題: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關於什麼是生產關係的問題;關於什麼是生產力的問題;關於科學是生產力的問題;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要理直氣壯地抓社會主義利潤;商品、貨幣、按勞分配不會產生新生資產階級的原因;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等。
六、《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
在該文中,除論述了作者一貫強調的堅持研究生產關係必須密切聯繫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生產關係應包括生產、交換和分配三個方面,必須重視交換和流通;反對把所有制形式獨立出來同生產和分配關係並列;堅持從價值理論出發,明確提出用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條紅線;堅持生產力三要素論,反對生產力二要素論,科學技術可以創造生產力等問題之外,還論述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特點;政治經濟學與哲學、歷史學部門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問題。

作品目錄

《社會主義經濟論》初稿的討論意見和二稿的初步構想(1961年6月)
社會主義經濟論(1962年至1963年)
我與經濟學界一些人的爭論(1972年3月10日)
《社會主義經濟論》提綱(獄中腹稿的追憶稿)(1975年至1976年)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1978年7月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的學術報告
《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1983年2月5日)

創作背景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是遵照孫冶方臨終前的囑託編輯的。該書包括六篇文稿,孫冶方要求並指定經濟研究所幾位同志根據他口授的意見,對這幾篇文稿(除《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已由他親自定稿外)進行修改整理、文字加工和材料核實工作。編輯者在編輯該書過程中,盡力遵照孫冶方的遺言辦事,比較完整、準確的反映他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研究所形成的概念、範疇和體系,以便讓他的理論觀點能按照他自已的敘述留傳下來。
該書中的收錄的“社會主義經濟論”是孫冶方從20世紀50年代起的主要研究和寫作的課題,是孫冶方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的講課稿、講課計畫及提綱,以及講課記錄稿的匯集。該篇文稿是1961年上半年在孫冶方的主持下,經過《社會主義經濟論》初稿各篇寫作負責人兩個多月的集體討論,由一部分人根據他的意見和觀點分頭起草,並經他親自修改審定的。
該書中收錄的“我與經濟學界一些人的爭論”是作者坐冤獄時於1972年二、三月間寫的。
該書中收錄的“《杜會主義經濟論》提綱(獄中腹稿的追憶稿)”,是孫冶方在“文革”於獄中打了八十五遍腹稿,並在出獄後於1975—1976年間追憶記錄下來的。
該書收錄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是一篇未定稿,吳敬璉、張卓元、林青松、冒天啟、林泉水、霍俊超參加了部分文稿的起草工作,是作者臨終前應《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之約發表的。

作品思想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呈現了孫冶方獨創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以價值論為基礎,以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成果為“紅線”。
一、《社會主義經濟論》初稿的討論意見和二稿的初步構想
該文稿分在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關於貫穿全書的紅線問題”,認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紅線應當是以最少的勞動消耗,有計畫的生產最多的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並且指出,這根紅線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又體現了馬克思所說的“節省時間以及在各個生產部門有計畫的分配時間,就成了以集體生產為基礎的首要的經濟規律”。
紅線的提出,首先是針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即“只講費用不講效果,或只講效果不講費用”。孫冶方認為,消耗最小,產生最大是一切經濟問題的秘密和核心,把它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貫穿到底的一個紅線,相應地,必然要求把提高經濟效果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第一部分還指出,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區別中國或其他國家的特殊經驗和普遍規律,在研究過程中,要儘可能多的引用中國的實際資料,講中國的經驗,這樣才能得出符合中國實際,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結論。文章還指出要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克服理論觀點的片面性,但是對於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作者提出,要“進行徹底地批判”。在“關於研究方法與表述方法的區別問題”一節中,作者指出對於社會經濟運動的研究,必須從具體入手,因為認識的出發點是實際,是具體,經過抽象分析,達到研究成果進行說明或表達時,則必須在形式上從研究結果所形成的相對單純的概念和相對簡單的規定開始,逐步具體化,回到整體。
文稿第二部分詳細羅列了擬寫的這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著作的提綱,打算從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到發展過程開始,從個別企業的角度考察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再討論社會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各部分之間、地區之間的相互關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和使用,最後分析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係等。這一結構反映了孫冶方採用的分析經濟過程的方法,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思想。
文稿的第三部分總結了初稿討論中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相互關係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問題;社會主義所有制方面的問題;社會主義分配關係問題,商品、貨幣、價值和價格問題;社會主義流通方面的問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問題;政治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的對象、方法、結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非常關鍵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經濟論
《社會主義經濟論》是該書的核心。
《導言》批評了史達林對生產關係、生產力的定義。作者認為,只有把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放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加以研究,才能及時調整、改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那部分生產關係。簡言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杜會經濟基礎、生產方式。作者特彆強調,要把純粹的共產主義(包括全民所有制)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如同人體解剖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猴子的身體結構一樣,這也將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現實。
《生產篇》以經濟效果為中心,運用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學說,從社會主義的物質財富以及組成物質財富的細胞即產品出發,揭示它所體現的生產關係。“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係”,以社會的必要勞動量為實體的產品價值規律,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對勞動時間的節約。分析了作為價值即社會平均必要勞動的直接表現即價格、價值,即社會平均必要勞動的計量單位即勞動券以及價格形成;價格與價值相符,而不是背離,價格要以價值為基礎,而不是憑主觀去亂訂。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生產價格問題。
《流通篇》中首先在流通概論中批判了社會主義無流通論的觀點,論述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從個別企業的資金循環入手,從資金占有的角度分析社會主義資金運動規律,加速資金周轉,用最少的資金占有去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
《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篇》著重論述綜合平衡。在一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下,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統計和計畫自覺安排各種產品之間的比例,論述了進行綜合平衡所依據的客觀規律即I(V+M)=IIC,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利用棋盤平衡表的方法來統計和編制部門之間的比例,以此來推算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論述了進行地區平衡時應該解決的特殊問題。這一篇還講述了關於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問題。此外,還設專門的章節獨立地研究了消費問題。
三、我與經濟學界一些人的爭論
文章從七個方面系統的陳述了作者的經濟學觀點。
1、在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規律也在起著作用,工農業產品應等價交換。
2、固定資產折舊基金應全部下放給企業,從而設備和建築物的更新任務也交給企業。企業應厲行節約、為國家多生產利潤。
3、政治經濟學要聯繫著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係,物質因素的問題不僅是生產力的問題,而且更是生產關係的問題。
4、在缺乏資金,即缺乏物化勞動的條件下,應把增產措施和節約物化勞動的措施放在優先地位,用活勞動的量來彌補降低勞動生產率的質。
5、按勞分配不能用按貢獻分配替換。
6、對擴大再生產和兩大部類生產的具體分析。
7、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從產品、商品分析起,不能搞“政治彙編”式。
四、《杜會主義經濟論》提綱(獄中腹稿的追憶稿)
提綱導盲部分再次提出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關係列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提法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提法。同時認為要達到“最小最大”有兩條路:(1)通過採用先進科學技術,通過技術草新和技術革命;(2)通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生產過程篇以產品和商品開頭,討論價值和價值規律、價格和價格政策。這三方面的討論抓住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鍵點。流通過程篇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存在流通過程,其構想核心是把社會主義國家和企業的關係作為經濟關係來處理。國家側重價格量的管理,而使用價值指標則由企業通過契約關係進行平衡。改變由國家統一調撥和分配生產資料的物資供應體制,把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的生產資料供應納入流通渠道。實行等價交換,只有價格的價值(或生產價格)相符,才能較好地發揮價格對社會主義生產和流通的積極作用。在消費篇中,他還提出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認為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國家集中領導和企業獨立經營的關係。
五、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問題——1978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的學術報告
孫冶方在報告中談了如下九個問題:
1、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政治經濟學是杜會科學的基礎理論,是制定政策、路線的理論依據。
2、關於什麼是生產關係的問題,作者比較了恩格斯的定義和史達林的定義,並且指出,同意恩格斯的定義,即生產關係應該包括生產、交換、分配三個方面,再次提出要重視交換,重視流通。
3、關於什麼是生產力的問題,作者反對生產力二要素論(生產力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者),堅持三要素論(即生產力還應該包括勞動對象,即原材料),從而主張不僅生產工具要革命,原材料也要革命。
4、關於科學是生產力的問題。作者指出,科學可以變為生產力,但不能視為生產力的第四個要素,科學發揮提高生產力的作用,必須通過人、機器和原材料。
5、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文章指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人與人在社會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中的關係,並且要把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抽象化;研究的順序應當是:商品(價值、使用價值)——產品,把產品作為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出發點。
6、要理直氣壯地抓社會主義利潤。指出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的三點區別,並糾正了自己主張利潤一個不留的全部上繳國家財政的錯誤。
7、商品、貨幣、按勞分配不會產生新生資產階級的原因。作者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貨幣雖然在形式上同舊社會差不多,但本質不同,反映不同的生產關係,所以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
8、政治和經濟的關係。作者主張政治要為生產、為業務服務。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不能忽視矛盾。
9、“四人幫"既是資本主義復辟派,又是封建法西斯行幫,在社會主義革命中,還需要把民眾革命中的德、賽二先生請出來。
六、《社會主義經濟論》導言(大綱)
文章指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以往一切生產方式的產生不同,是先有政治制度的變革,然後才有生產關係的變革。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不同,它不能在私有制社會中產生,只能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才能產生。
作者還更為具體地論述了為什麼說政治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而不是哲學。作者認為正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哲學或別的學科,通過對各階級在社會上不同的經濟地位的分析,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和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同農民結成牢固聯盟的工人階級而不是別的階級,因此領導這個社會變革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而不是別的政黨。
文章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只是一切社會發展的一般的或基本的規律;而歷史學則是根據這些基本規律來研究某一民族,某一朝代,某一行業,某一學科等的具體歷史。
對於政治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的關係,曾有人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生產關係,而部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力。作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指出政治經濟學是密切聯繫生產力研究生產關係的一般發展規律,而部門經濟學是研究某一領域生產關係發展的特殊規律,或是經濟領域同其他領域之間的邊緣科學(如技術經濟學)。
在論述政治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時,作者指出任何生產關係總是建立在一定生產力基礎之上的,而現代生產廣泛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因此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具備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數學知識,才能深入分析經濟過程,具體揭示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互關係的豐富內容。
文章最後一部分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問題。作者指出,《社會主義經濟論》遵循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在敘述具體研究成果時採用的是抽象法;敘述次序採用直接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全社會總生產過程這樣三大篇的“過程法”;具體的分析過程中仍然使用了《資本論》中的概念(如商品)。

作品影響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在一定意義上,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在改革之初提出的許多口號,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等都可以在論稿中找到其理論基礎。而且,作者在書中的一些理論如堅持等價交換等對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具有指導意義。該書提出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質是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在中國具體的運用和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作品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國光:“《社會主義經濟論稿》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一個同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迥異的新體系。這個新體系並不是建築在沙灘上面,而是以經過研究和論證的幾個基本論點作為支柱的。正是這些基本論點,使他提出的體系給人以清新之感。他的別出格的價值論,就是新體系的主要理論基礎。”

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出版社
出版時間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7-80632-279-5
廣東經濟出版社
1998年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978-7-5000-8168-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年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978-7-5000-8178-4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年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978-7-100-11763-0
商務印書館
2015年
《社會主義經濟論稿》
978-7-100-15241-9
商務印書館
2017年

作者簡介

孫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江蘇無錫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在上海從事左翼文化運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堅持批判自然經濟論和唯意志論,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創造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見的理論觀點和改革建議。著有《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社會主義經濟論稿》《中國社會性質的若干理論問題》等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