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廟

孫公廟

孫公廟又稱孫公祠、萬松觀。坐落在德州市德城區趙虎鎮辛莊村。系後人為紀念戰國時兵家孫臏(齊國〈今山東陽穀東北〉人)所建,始建年代無考。據現存碑文記載,唐、宋、明、清四朝代均有重建和翻修。至抗日戰爭前,該廟宏偉的建築仍保存完好。1942年,日本侵略軍把該廟內的道士趕走,修建了據點,並把廟內珍貴物品盜走,孫臏墓也因日軍挖塹壕而遭到破壞。1946年,在破除迷信時把廟內所有神像拉倒。1948年,建農場時將前後閣及東廊房道士院等拆除。1978年,陵縣修建大禮堂時,將孫公廟大殿拆掉,自此,孫公廟的建築全部被拆掉,成為一片廢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公廟
  • 又稱:孫公祠
  • 坐落:在德州市
  • 始建年代:不詳
基本簡介,主要特點,

基本簡介

孫公廟原占地千餘畝,雇長工20餘人,騾馬成群,是當時全國最有名的兩大觀(北京的薄易觀和今趙虎鎮的萬松觀)之一。該廟系一建築群體,有大殿、山門、前後閣、道居室、學校及孫臏墓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佼佼者。

主要特點

大殿,系廟內主要建築,長約15米(三間),寬約12米(進深三間),高5米餘,單檐歇山頂。大殿前面為木刻花欞節扇,內有兩行16根明柱,雕樑畫棟,奇異非凡。頂懸兩塊橫匾:“正大光明”、“同心老會”分為竇光乃、劉墉所書。大殿正中塑有孫臏像,兩旁侍立二童子,左者雙手捧印,右者手執指塵。坐像前8員大將分列兩旁,手執兵刃,雄武異常,據說他們是孫臏的好友田忌、田嬰、袁達、獨孤陳等。孫臏坐像後有觀音菩薩像,山牆上繪有栩栩如生的彩繪壁畫。大殿東側有龍王廟和鐘樓,西側有牛王殿和鼓樓。
山門,系青磚拱成,中山門深約15米,寬約4米,高約6米,兩側山門略小。中山門上懸“武清公祠”匾額一塊。山門下有10米左右的磚砌台階。山門後(大殿前)豎有2根8米餘的旗桿,並有石碑兩通,碑上記載著施主的名字、施捨的款項及重修廟宇的費用金額。另有石牛一頭,高約1.4米,長約1.3米,為立姿。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傳說該牛原是孫臏所騎之 牛。孫臏死後,這頭牛站在墓前,不吃不喝,頭不抬眼不睜,天長日久,這頭牛便變成了一頭石牛(即現今保存於河北吳橋雜技大世界院內的石牛)。
前後閣,大殿後建有前後二閣。前閣是三間二層樓閣,上層是泰山聖母像,下層是送生娘娘像,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在此拴娃娃。後閣也是三間二層樓閣,上層是鬼谷子(孫臏的恩師)和墨翟的塑像,下層是玉皇大帝像,有四大執紼躬立兩旁,周圍是二十八宿。院內有東西兩廂房,東是八仙殿,西是閻王殿。
山門南是孫臏墓,系圓形土冢,四周修有八卦形圍牆,高約5米,北面牆高約8米,是與山門相對的影壁。墓地原有蒼松翠柏,遠遠望去,尤如林海。墓南左右坑塘兩個,水清涼,澄徹見底。
大殿西有兩個院落,每個院落都是三進院。一個院落的前院是國小。後兩院建有樓閣和廂房,前樓為道士、主持住所和客廳,後樓為道士安置主盒的地方。另一院落為傭人住所及飼養棚。
孫公廟遠近聞名,廟會遐邇四方。解放前,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八、八月二十八,都舉辦廟會。廟會期間,百里之遙的善男信女,穿紅掛綠,粉飾打扮,前來焚香供祭。藝園薈萃,商賈雲集,其場面之宏大,人數之眾多,貿易之暢盛,氣氛之熱烈,為世人所仰慕。後因廟內全部建築被拆除,廟會隨即停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