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隨後,有網友發視頻稱,自己找到了“河南某大學孫倩倩和男友在賓館裡的激情視頻”,貼出了二人的限制級視頻截圖。據這名網友介紹,視頻全長11分15秒,內容“比A片還黃”。
但是,這名網友提供的孫倩倩照片只有側臉,而原視頻中的孫倩倩則畫著濃妝,很難確認二者為一人。
看過視頻內容的王先生說,自己聽了一下視頻中的對話,裡面的女孩似乎說的是日語,懷疑“有人藉機炒作”。
一個叫孫倩倩的人瞬間紅遍了網路,而致使她走紅的原因是一篇帶有視頻的帖子,視頻頗有惡搞成分,幾個年齡不大卻顯成熟的女孩均分別拉扯了孫倩倩的四肢,隨後原地拉扯打轉。
與此同時,好奇加懷疑的網友,開始對孫倩倩展開“人肉搜尋”。除了激情畫面,及網友貼出的惡搞自拍,眾網友還翻出了另外兩段有關孫倩倩的視頻。這些視頻中,幾個女孩除了將“杯具”的孫倩倩逼入牆角,還讓她蹲在地上,抱頭唱《征服》。
而這名所謂“河南某大學學生孫倩倩”,也引起了該校貼吧眾網友的熱議。
網友“煙花升起”說,自己很好奇,到底誰是孫倩倩?
網友“一路向前”說:真是不知道有沒有孫倩倩這個人
好奇歸好奇,不少網友覺得不該打探別人隱私,畢竟人家是個女生,參照以往慣例,不慎流出艷照的人,除了某些別有用心的炒作,結果都很不幸,甚至有人自殺,大家就別再搜尋她了……”
學校
“孫倩倩”不是該校學生
曾在視頻中出現的河南某大學上學的段先生說,自己確定這段視頻不是在該校某大學拍的,因為學校唯一練舞房在標本房附近,而且學校也沒有片中出現的假山。
該校宣傳部王部長接受河南商報記者採訪時稱,聽說此事後,學校就開始通過學生處落實是否有個叫孫倩倩的學生,結果只查到
森林經理系有一個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叫孫倩倩,但是與片中的孫倩倩無論是年齡、容貌都沒有相似之處,應該
不是一個人。
調查
惡搞視頻拍自深圳?
記者又仔細查看了惡搞視頻,發現在一段室外拍攝的片段,標註的拍攝地點是某公司前台”。
該公司諮詢台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公司主要從事民俗表演,但公司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場地,除了公司的員工,還有一些外來團隊,因此那個名叫孫倩倩的女孩是否在公司工作還需核實。
昨晚8時許,該公司一許姓女工作人員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視頻里的女孩兒自己並不認識,但可以確定女孩拍惡搞視頻應該是在公司一個表演場地的化妝後台。
幾分鐘後,許女士再次打來電話說,接領導最新通知,因為自己沒有看到全部的視頻,暫時無法確定是否為公司場地,需要全部核實後,才能給出答覆。
業內人士分析稱,此次事件明顯是一次不成熟、不成功的網路推手炒作,先是用一段視頻激起人們的興趣,繼而使用水軍引發熱搜,以引起媒體注意,接著持續曝出更“猛”的料,只可惜痕跡太明顯,素材使用不恰當,被聰明的網友揭穿。
每次商業炒作背後都有著一定的商機利益,孫倩倩的拼音sunqianqian相關的com和cn域名都已經被人搶注,com的域名已經做成了“孫倩倩部落格”,從該部落格中看出,域名的商業性質已經顯現,繼續關注商業信息。
引議論
名叫“孫倩倩”的人悲劇了
對此,網友“辰辰”說,幾個女孩的惡搞自拍片子的背景,擺著很多舞台演出服,而且幾個女孩說話時操著濃重的東北口音,因此,猜測她們是表演東北民俗節目的演員。 而河南一百度網友“臥龍”則認為,惡搞視頻中的孫倩倩是河南另一所大學
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在某單位從事講解工作。
關於孫倩倩的猜測、人肉搜素,還在持續。
網友“春天快樂”說,這樣下去,不管片中的孫倩倩是否為激情視頻女主角,以及她是否為河南某大學的學生,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所有叫孫倩倩的女孩都“杯具”了。
其他信息
作為一種亞文化,網路惡搞雖然具有抵抗意義,但只是一種儀式的抵抗。其手法主要是
後現代所強調的複製與拼貼。作為一種傳播文化,它必然會受到政治與經濟力量的結構性制約,這在當下主要表現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打壓與
商業文化的收編。
從文化角度來看,一個社會的文化除了其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外,還存在著種種亞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會中居主導地位的文化,為社會普遍認同;亞文化是以主文化為參照的同一共生環境中的不同文化類型,是社會中輔助的、次要的、邊緣的文化。主文化和亞文化都是隸屬於文化這一大系統的子系統。” [1] 比如,同性戀者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亞文化群體,他/她們擁有一種共同的亞文化。依此推理,“惡搞文化”以“無厘頭”的方式顛覆經典、張揚個性,事實上,它已匯集成一種獨特的
網路亞文化。大致來看,該文化的生產者大多是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青年一代。故而,我們也可將
惡搞文化界定為一種“青年亞文化”。
作為亞文化的惡搞一旦觸動了
政治意識形態的雷區,那么它必將遭遇主流文化的整肅。於是,
廣電總局迅速聲明正在制訂有望近期出台的“
網際網路視頻新管理條例”,將對視頻網站的違規現象進行嚴打。新條例出台後,只有新浪、搜狐、網易等上市入口網站才能擁有開展視頻服務的資格。而個人要傳播視頻內容,需要領許可證。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
胡啟恆指出,除了紅色經典不容“惡搞”,優秀傳統文化也不容惡搞,否則我們國人的感情將會受到傷害。2006年下半年,許多地方都召開了防止網上惡搞成風專家座談會,各種報刊廣泛刊登了反對惡搞紅色經典的文章,它們和即將出台的條例一起成為天羅地網,讓惡搞者們真切地感到在強大的政治力量的約束下自身的弱小,文化的狂歡決不能超越政治的底線。
當然,踏入政治雷區的惡搞視頻僅僅是一小部分,不過,那些沒有受到政治打壓的惡搞片面臨的是另一種危機,那就是消費主義經濟對其的收編。如果說
胡戈的“饅頭”令
惡搞文化首次站在了流行潮流的風口浪尖,那么,對“
解說門”事件的惡搞則讓商家看到了惡搞文化的無限商機。在網友惡搞黃健翔的同時,精明的商家迅速將“黃腔”製成手機彩鈴全面上線,供大批球迷、非球迷瘋狂下載,廣為傳“撥”。事後短短數日裡,國內各大網站紛紛出現黃氏解說的多版彩鈴,方言版、說唱版、搖滾版、嗲女版,更有“
芙蓉姐姐國語版”、“中國VS日本版”等等,讓人忍俊不禁。仿佛頃刻間,“黃氏事件”就完成了從“娛樂”到“生產力”;從“歡笑”到“財富”的價值跨越。比如,“啊,通啦!通啦!通啦!手機沒有關機,電話接通啦!……你獲得了勝利,你撥打的號碼沒有錯誤,偉大的你!偉大的你今天沒有打錯電話!打電話的朋友萬歲!”這條家喻戶曉的彩鈴在兩天之內傳遍全國。據業內人士推算,此類彩鈴在兩三天內大概有10萬人次下載,如果以每條2元計算,“解說門事件”所催生的網站下載收益將超過百萬。
顯見,這就是現代商業社會的
潛規則:在經濟利益的感召下,形形色色的事物競相進入商業漩渦。這樣看來,惡搞文化看似娛樂、顛覆;實則已很快成為一種行銷手段和生產方式。換言之,當網站等商業機構也樂此不疲地參與到類似遊戲中時,惡搞原有的反叛與個性已然消失。在商業資本主宰的語境中,它們立即成了機構牟利的工具。事實上,惡搞的商業特性早已被商家充分發掘。傳媒學者邁克·格勞迪說:“越是大的公司,就越是對‘惡搞’持寬容的態度,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能夠讓客群或者是顧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內容,才能夠和他們形成良性的互動,品牌的認知度也會隨之提高。” [9] 這不啻是揭示出惡搞文化在商業語境中的宿命:惡搞群體生產出來的新的、對抗性的意義及文化,被資本和市場加以收編和利用,而當蔓延世界的商品經濟把惡搞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利潤豐厚的商品時,我們原來所追尋的意義又在哪裡?當反抗褪下了自己的外衣而成為純粹的娛樂時,文化在商業的收編下潰不成軍。
綜上所述,作為網路時代激情反叛的表征,惡搞文化所代表的不過只是一種狂歡的儀式,它既可能消失在主流意識形態的打壓下,更可能淹沒在商業利益的收編中。這一切消解了它原有的顛覆意義,餘下的只不過是一種宣洩的儀式,一種虛無的抵抗和一種時尚的商品。在當前的語境下,惡搞文化能否繼續?以後還有沒有“饅頭”?這已成為民眾所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筆者以為,拋開那些觸犯政治禁忌的惡搞視頻不說,在瀰漫著消費主義的社會氛圍中,網路惡搞並不會從此銷聲匿跡,商業利益將是惡搞文化得以存活的主要動力。新管理條例出台後,惡搞文化極有可能是政府權力與市場權力妥協的產物。換言之,惡搞者與商業網站將遵照經濟利益最大化、政治風險最小化的原則來生產惡搞文本。因此,筆者以為,在今後的網路惡搞中,“饅頭”尤在,“紅星”無存。不過,那時的“饅頭”將價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