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鍨

孫伯鍨

孫伯鍨是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男,1930年6月14日生於江蘇泰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伯鍨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0年6月14日
  • 逝世日期:2003年
  • 代表作品:《孫伯鍨哲學文存》
簡介,主要學術貢獻,其主要學生,《孫伯鍨哲學文存》,《孫伯鍨哲學文存》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孫伯鍨哲學文存》的方法論啟迪,圖書信息,

簡介

(1930—2003年),195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任青年團華東工委幹事、華東建工部團委秘書。1954年8月至1958年8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後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1975年4月調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今,先後任教學組長、系黨總支委員、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小組成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先後參加十餘種哲學教材的編寫,出版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和現狀》、《走進馬克思》等。參與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學科的奠基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學術著作獲得首屆中國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中國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國家級獎勵。在擔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和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期間,他為推動我國及江蘇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獎”、“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等教學方面的獎勵。

主要學術貢獻

1、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兩次轉變和兩條邏輯”說。根據對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新近整理出版的大量手稿和相關資料的深層解讀,歷史和邏輯地再現了他們早期哲學思想的發端、演變和成熟過程,簡潔明晰地揭示和闡明了他們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所經歷的兩次深刻思想轉變,尤其是在第二次轉變中如何實現了從思辨邏輯向科學邏輯的突進。這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近代西方哲學史上所完成的革命變革的實質是極為重要的。據此,所謂“南大學派”(或稱“金陵學派”)就是以文本邏輯和歷史分析為基本特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學派”。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方法論而不是體系哲學”說。“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體系哲學,並不是它沒有體系。說它是方法,也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某種方法大全。第二,我說馬克思主義是方法而非體系,是從它的實質出發的,而不是從學科內容著眼的。第三,我也並不反對從宣傳和教學功能出發建立某種體系。相反,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和教學的一個迫切任務。但是,如果我們搞研究也堅持一切都從這個體系出發就不妥了。在當代中國,重新解釋馬克思的理論運動,其最重要的內涵就在於糾正長期以來流行的教條主義學風,澄清堆砌在馬克思頭上種種華而不實的東西。傳統哲學解釋框架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這一詮釋體系不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歷史的具體的精心解讀上,而是從現實意識形態的需要出發預構了這樣那樣的理解體系,從這些體系去反注文本。這樣看來,擺脫傳統哲學解釋框架的教條首要的就是去掉這一特殊時期堆砌在馬克思頭上的“非法建築”,尋找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視界的理論立足點。我們所以不滿意舊的教科書體系,就是因為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常常是斷章取義的。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又發現,在國內最近的哲學“革新運動”中,新的體系正在紛紛建立起來(直到現在還有新體系探索的公開表示和建構運動),相對於舊的教科書體系而言,這些新體系雖然多數都注意吸收和消化最新研究成果,也力圖反映時代內容,但是仍有兩個重大的基礎性問題沒有解決。這就是:這種體系的馬克思文本依據和理論邏輯依然未得到充分的論證。由於這個重大缺失,這些新體系的生命力和時效性就依然是值得懷疑的。因此,我首先強調,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應關注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而不是匆匆忙忙去建立一個新體系。”
3、強調馬克思恩格斯文本解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既是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論,也是我們解讀馬克思的方法論。對於歷史和邏輯的統一,首先必須面對的是理論研究深入歷史的方式和文本敘述結構之間的差異。對於歷史與邏輯的揭示,用解釋學術語做不恰當的表達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活動中,我們同時區分了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符號”的文本群的“能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和實質)、經典作家本人意圖的“所指”(馬克思恩格斯思想變化歷程和實際研究的問題及其方法),以及解釋者對這一“符號”的理解(我們當代人怎么理解)。這三者都被標註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杜絕自己主觀對象化的合法性,以避免把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東西硬塞進去。在具體的解釋中,我們就可以區分哪些是馬克思的,哪些是我們自己的。在歷史的分析中,馬克思的理論同時受到了歷史事實的檢驗。而對馬克思的解釋將在與馬克思視域的歷史性融合中獲得意義。

其主要學生

侯惠勤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哲學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系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點學科負責人。
張異賓 男,現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並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哲學一級學科負責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負責人,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負責人,國家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
唐正東 男,南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哲學學會副秘書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等職。
童星 男,1948年8月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社會改革與對策,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等。
姚順良 男,1948年3月生,江蘇泗陽人。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呂世榮 女,1954年生,河南泌陽人。哲學博士,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哲學系主任、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
譚培文 男,博士,湖南衡山人。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廣西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帶頭人,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中國馬哲史學會理事。
朱進東 男,1956年1月生。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伯鍨哲學文存》

《孫伯鍨哲學文存》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

2010年12月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二樓多媒體會議室,《孫伯鍨哲學文存》(四卷本)新書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隆重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慎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黃浩濤,北京大學黃楠森、中國人民大學陳先達、莊福齡等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以及其他中青年學者2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孫伯鍨

《孫伯鍨哲學文存》的方法論啟迪

第一卷的學術貢獻之一,是提出了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發展中的“兩條邏輯、兩次轉變”的觀點。孫先生之所以特別關注馬恩這一段思想史中抽象人本主義邏輯與立足於客觀現實的科學邏輯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關係,以及他們兩人的哲學觀點從唯心主義向一般唯物主義再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兩次轉變歷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孫先生始終認為必須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內涵。在孫先生看來,僅有對資本主義異化狀態的人本主義式批判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所展開的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批判,因為只有站在後者的立場上,才能把歷史觀與現實工人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緊密聯繫起來。 在第二卷中,這一方法論特點也鮮明地表現出來。孫先生始終貫徹這樣一種剖析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是建立在當下的主體只有隨著歷史的發展才能成為歷史主體這一觀點基礎上的。孫先生的這一解讀思路也可從第三和第四卷中看出來。應該說,這種解讀方法對於我們當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致力於現代性的批判,但必須注意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研究現代性進程在個人身上產生的文化效應,但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而不是從人類學或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學的角度來進行這種分析。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新時期始終保持哲學與現實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才能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科學性與革命性辯證地統一起來。

圖書信息

ISBN:978-7-214-06173-7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 孫伯鍨。 著
出版日期: 2010-5-1
裝幀: 平裝
各卷主要內容
第一卷,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 443頁 本書共分8章,主要內容包括:黑格爾哲學的解體和青年黑格爾運動,青年黑格爾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異化勞動理論和對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批判改造等。
孫伯鍨
第二卷, 盧卡奇與馬克思 372頁
本書共分十一章,主要內容包括:物化與異化,自在之物與歷史客體,總體性與辯證法,歷史中的主體問題,社會性與"合類性",異化問題:日常生活和意識形態的異化等。
第三卷,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研究 481頁
本書收錄有《關於形式和內容的幾個問題》,《論哲學的基本問題》,《沒有現代化的大生產就沒有完全的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再認識》等文章。
第四卷,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研究 347頁 ; 23cm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異化勞動"和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初步批判——關於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當代意義,《資本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