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園

孫伏園

孫伏園(1894年-1966年1月2日),原名福源,字養泉,筆名伏廬、柏生、桐柏、松年等。紹興人。現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編輯,在新聞學上有民國“副刊大王”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伏園
  • 別名:福源 、伏廬、伯生、松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66年1月2日
  • 職業:散文作家、副刊編輯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伏園遊記》《魯迅先生二三事》
簡介,著名輓聯,生平,評價及影響,

簡介

早年在山會師範學堂(現為紹興文理學院)、北京大學學習,兩度成為魯迅的學生。1921年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人稱“副刊大王”。魯迅名作《阿Q正傳》即在該報首次連續發表。後又應邀主編《京報》副刊。1927年3月,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 至冬回上海,創辦嚶嚶書屋,出版《貢獻》半月刊。1928年主編《當代》,旋即赴法國留學。抗日戰爭時期,曾任重慶中外出版社社長。1939年3月, 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後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計委員兼《士兵月報》社社長,齊魯大學國文系主任,大竹鄉村工作人員訓練班主任。1945年去成都,先後在華西大學和銘賢學院任教,同時主編成都《新民報》。
孫伏園孫伏園
建國後,孫伏園被任命為政務院出版總署版本圖書館館長。其著作主要有《伏園遊記》與《魯迅先生二三事》。

著名輓聯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後,正在擔任《晨報》副刊編輯的他撰寫了一副輓聯: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 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此聯用魯迅先生所著書名及主編之刊名綴成,不但含義深刻,而且構思精巧,實為少有的妙對。
加上書名號後為:“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生平

1894年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店員家庭。早年在家鄉讀書,1918年經周作人介紹,與其弟孫福熙一起到北京大學旁聽,第二年轉為正式生。北大期間加入文學團體新潮社。
1919年出任北京《國民公報》副刊編輯。《國民公報》因刊登揭露段祺瑞政府醜聞被查封后,孫伏園轉入《晨報》當記者。
1921年1月4日,他與茅盾、鄭振鐸等人共同發起著名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
1921年,孫伏園從北大畢業,正式進入《晨報》出任副刊編輯,人稱“副刊大王”。在主持晨報副刊時,魯迅名作《阿Q正傳》即在該報首次連續發表,還發表冰心的《寄小讀者》、周作人的《自己的園地》等許多後來被熟知的作品,並大量介紹西方文化科學著作及譯者。在其主持下,晨報副刊實際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處宣傳陣地。
1924年10月,預備發表魯迅打油詩《我的失戀》時,與代理主編劉勉發生衝突,孫伏園隨後辭職,離開《晨報》。同年11月他與魯迅等人發起成立語絲社,出版語絲周刊。12月初,接受了邵飄萍的邀請,主編《京報副刊》。
1925年4月24日《京報》被查封,孫伏園與其弟孫福熙一起南下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6年應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林語堂之邀,赴該校出任國學院編輯部幹事,兼任廈門南普陀寺附設南佛學院教職,並繼續與在該校任教的魯迅保持密切聯繫。當年冬再赴廣州,任《國民日報》副刊編輯,兼任中山大學史學系主任。
1927年3月應邀到武漢主編漢口《中央日報》副刊,在武漢國民政府時期,發表過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郭沫若的《脫離蔣介石以後》等文章。“寧漢合流”後,武漢《中央日報》停刊。同年冬孫伏園前往上海。
1928年創辦並主編《當代》雜誌,1929年與其弟赴法國留學。1931年回國後,應晏陽初等人邀請,出任河北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文學部主任,推動平民文學教育,主編《農民報》,還參與主編《民間》雜誌。
1937年曾任湖南衡山實驗縣縣長。抗戰爆發後轉至重慶,1939年被選為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設計委員。
1941年初,孫伏園接受了重慶《中央日報》社社長陳博生的約請,主編《中央副刊》,後因刊發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而被解聘。
抗戰勝利後在成都華西大學文學院、齊魯大學、四川大學中文系任教。1949年上半年,任成都《新民報》主筆兼副刊主編。1949年7月,孫伏園到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國家出版署版本圖書館館長。
1954年冬因腦溢血導致偏癱。1966年1月2日,孫伏園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評價及影響

史學界評價孫伏園一生主要從事事業主要有兩項:副刊編輯和平民教育。他前後主編六個報紙副刊,積累大量的副刊編輯經驗,發表過一系列研究報紙副刊的文章,提出過一整套副刊編輯思想,因而被後世新聞史學界稱為“副刊大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