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棲所是指動物休息、繁衍的地方孤立存在。在地球歷史上,棲息地的自然片段化、隔離、孤立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可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孤立棲所
- 外文名:habitat island
- 形成原因:人為活動等
- 嚴重後果:動物處於瀕危狀態
- 一級學科:動物學
- 二級學科:動物生態學
簡介,形成原因,產生影響,獸類,底棲動物,改進措施,
簡介
在地球歷史上,棲息地的自然片段化、隔離、孤立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可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人類歷史上,尤其是最近幾百年間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對大多數動物生活環境的影響是空前的,其破壞性遠勝於自然力。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動物正面臨著自然棲息地片段化~喪失~隔離~完全喪失~絕種的連鎖反應。然而人類的理性早已覺察到了這一連鎖反應可能會對自身產生的影響,並試圖切斷這一鏈條,或延緩其進程。人類活動影響下,獸類的演變,概括地是大型的獸類減少,有的甚至處於瀕危狀態;小型的種類增多。近年來,毛皮等獸類產品的下降,鼠害的頻繁發生與日趨加重,正是這種狀況的反應。
形成原因
促進與維持孤立棲息地斑塊之間的生境連線,確保物種與生態系統功能的有效交流,是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的核心問題之一。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其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和獨特的生物生態過程,維持著北亞熱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是全球同緯度山地生態系統的傑出代表。但神農架遺產地由相互隔離的兩片組成,且有一條加裝護欄的國道209橫穿其間,使得遺產地的生態系統和物種處於生態隔離狀態。
人為活動是造成該區域生境退化的核心因素,但該區域內的居民多以務農或經營農家樂為主業,可通過生態移民等手段降低人為干擾的影響,因而具有實際建設的可實施性。
產生影響
獸類
棲所的孤立與隔離對不同的脊椎動物分類群所產生的影響不同。一般來說,體型大、代謝效率高、擴散能力低的獸類遭到棲息地喪失與島嶼化的影響而滅絕。當種群變小並與同類相互分離以後,它們的生存不僅受到環境的惡化與亂捕濫獵的威脅,更面臨著一些種以及遺傳的危險。
雖然不同的獸類種群在同一生態隔離區中存活、繁衍 衰退直至絕滅的過程不盡相同,但幾乎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由於種群的隔離,小種群的近親交配和遺傳漂變是難免的。蘇北沿海獐(Hydropotes inermis)幼仔的初生體重比鄱陽湖、舟山的獐都低,可能就是近交衰退引起的。賀蘭山的馬鹿種群已出現退化現象,如公母鹿年齡過大,老弱病殘鹿較多,公鹿茸角畸形,母鹿多年不育等,與賀蘭山長期以來處於隔離狀態不無關係。隔離小種群極易受各種隨機因素,如種群統計特徵隨機性、環境隨機性、自然災害的影響而走向絕滅。梅花鹿(Cerrus nippon)的幾個隔離種群只要稍有放鬆隨時有可能絕滅。蘇北沿海獐核心區、海豐、蹲門、瓊港4個隔離小種群在100年記憶體活的機率分別為85 、0.50% 、17%。
底棲動物
生物棲息地的孤立與隔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由於棲息地發生變化和底棲動物在隔離區底質之間的遷移受到限制,底棲動物結構組成在隔離區內發生變化, 其密度、豐度和多樣性均顯著降低,且隔離程度越高,降低越明顯。
從底棲動物的組成來看,蜉蝣目和雙翅目的相對密度在隔離區中顯著降低, 蜻蜓目和雙殼綱的相對密度在隔離區中顯著增加。由於水生昆蟲在成蟲階段的飛行和擴散,隔離區與天然河流之間仍存在較高的底棲動物流通,但隔離區內的動物組成並不完全是天然河流動物組成的嵌套子集。
河段被隔離後,底棲動物群落經過4 周的波動期後才表現規律性的變化趨勢。溶解氧含量在各水域中變化趨勢不一致,溶解氧值的波動幅度隨隔離強度增大而減小。
建議逐步恢復沿江湖泊與河流的連通性,加強小面積斑塊與周圍棲息地的連通,建造必要的生物通道等措施修復破碎化的河流系統,不斷提高和保護河流生態和水生生物多樣性。
改進措施
棲息地“廊道—踏腳石—通道”鑲嵌式的生境連通網路,可增加景觀的連通性,為物種的交流和保存提供渠道,提高物種和基因的交流速率與頻率,增強種群與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和穩定性。同時,也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路,以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進而將兩片區間孤立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種源棲息地相連線,可實現神農架遺產地兩片區間在景觀結構和生態功能上的有效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