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音樂旅者:田豐傳》作者施雪鈞通過對作曲家田豐生活周圍諸多親朋好友的採訪,以親歷者們的口述及議論,記述了作曲家一生的經歷:音樂創作——民族管弦樂《舟山鑼鼓》、交響合唱、《大涼山之歌》、大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歌劇《大野芳菲》等作品的創作;文化活動——特別是在作曲家後半生所從事的文化活動,他創建“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的種種經歷和“源文化”的概念等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孤獨的音樂旅者:田豐傳
-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
- 頁數:455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音樂出版社
- 作者:施雪鈞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30216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孤獨的音樂旅者(田豐傳)》作者施雪鈞通過對作曲家田豐生活周圍諸多親朋好友的採訪,以親歷者們的口述及議論,記述了作曲家一生的經歷:音樂創作——民族管弦樂《舟山鑼鼓》、交響合唱、《大涼山之歌》、大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歌劇《大野芳菲》等作品的創作;文化活動——特別是在作曲家後半生所從事的文化活動,他創建“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的種種經歷和“源文化”的概念等等。
作者簡介
施雪鈞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文匯報主任編輯
出版著作有:
音樂散文《親吻音樂》
長篇報告文學《天朗地黃歌蒼涼》
傳記《莫扎特1791》
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34位中外著名音樂家訪談錄》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文匯報主任編輯
出版著作有:
音樂散文《親吻音樂》
長篇報告文學《天朗地黃歌蒼涼》
傳記《莫扎特1791》
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34位中外著名音樂家訪談錄》
圖書目錄
序/趙季平
前言
田豐語錄摘要
親歷者語錄摘要
第1章《殉道者》前與畫家的對話
第一節《殉道者》與“堂吉訶德”
第二節遲來的“朝聖者”
第2章沒有色彩的童年
第一節天才的宿命
第二節嘉陵江上九死一生
第3章從教養院到國立音樂院幼年班
第一節逃離保育院
第二節為了吃肉學音樂
第4章從“戰士”到音樂學院驕子
第一節重過“鬼門關”
第二節走講音樂象牙塔
第5章才情顯露中央樂團
第一節踏入樂界“珠穆朗瑪峰”
第二節《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確立創作地位
第6章被“牽著鼻子走”的歲月
第一節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業務狂
第二節迷失方向的創作
第7章走進創作的自由王國
第一節走進“靈感之源”雲之南
第二節《雲南風情》重樹藝術高度
第8章《愛的足跡》的風波
第一節大自然的虔誠者
第二節“原生態印記”之作遭舉報
第9章“論變”中音樂人生的蛻變
第一節女人,是人生的音樂
第二節蛻變之地紅河
第10章傳習館,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
第一節可愛的“大風車鬥士”
第二節“傻子、瘋子與江湖騙子”
第11章文化生死結下的“興衰存亡”
第一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興衰
第二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存亡
第12章十年《屈原》終成一夢
第一節最後的悲情歲月
第二節遠行的孤獨者
附錄田豐事記表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田豐語錄摘要
親歷者語錄摘要
第1章《殉道者》前與畫家的對話
第一節《殉道者》與“堂吉訶德”
第二節遲來的“朝聖者”
第2章沒有色彩的童年
第一節天才的宿命
第二節嘉陵江上九死一生
第3章從教養院到國立音樂院幼年班
第一節逃離保育院
第二節為了吃肉學音樂
第4章從“戰士”到音樂學院驕子
第一節重過“鬼門關”
第二節走講音樂象牙塔
第5章才情顯露中央樂團
第一節踏入樂界“珠穆朗瑪峰”
第二節《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確立創作地位
第6章被“牽著鼻子走”的歲月
第一節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業務狂
第二節迷失方向的創作
第7章走進創作的自由王國
第一節走進“靈感之源”雲之南
第二節《雲南風情》重樹藝術高度
第8章《愛的足跡》的風波
第一節大自然的虔誠者
第二節“原生態印記”之作遭舉報
第9章“論變”中音樂人生的蛻變
第一節女人,是人生的音樂
第二節蛻變之地紅河
第10章傳習館,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
第一節可愛的“大風車鬥士”
第二節“傻子、瘋子與江湖騙子”
第11章文化生死結下的“興衰存亡”
第一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興衰
第二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存亡
第12章十年《屈原》終成一夢
第一節最後的悲情歲月
第二節遠行的孤獨者
附錄田豐事記表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兩年前,雪鈞小兄來我家,談及想為當代中國重要作曲家——田豐寫傳並徵詢我的意見時,我持支持態度。兩年後的2013年初春,也就是在田豐誕辰八十周年前夕,當三十多萬字的《田豐傳》書稿放在我案頭並請我作序時,我心裡為之一震。
為音樂家寫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音樂寫作不同於其他文學創作。文學大家蕭伯納就曾說:“音樂寫作(或樂評家)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底和成就的人士來擔任。除了具備良好的常識和對這世界的豐富認知這項基本條件之外,一個音樂作家還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一是必須具有高尚精深的音樂審美鑑賞力和趣味;二呢,必須是個熟練的寫家;再則必須是個有經驗的作者;到處都能找到這三項中缺一少二的作者,但只有這三項的完整結合才是優秀音樂作家所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還鮮見令人信服的音樂家傳記作家。
顯然,雪鈞小兄已跨越了橫亘在音樂寫作路上的障礙。這與他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來所積累下來的採訪經驗和方法有關。在近十年中,他單獨採訪了五六十位中外最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從他已經出版的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一書中可知曉;當然,還得益於他長期來對音樂的專注和痴迷,以及對音樂寫作的激情。幾十年來,他愛樂如痴,不僅接觸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為了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動機、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和音樂家的個性,他長期來堅持廣泛閱讀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傳記,從中汲取養料,作出自己的藝術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了不少鮮活有個性的音樂文章。有了這種藝術與文學的積累,《田豐傳》一書的出版也就有了註腳。
《田豐傳》讓我看到了一個傳記作者對一個他所陌生的寫作對象從初識——認知——深入——客觀——熱忱的寫作過程;一本傳記著作誕生背後的艱辛,以及作者對藝術家的尊重所體現出的嚴謹的寫作態度。
書中有一段話,使我頗為感動:“……我進入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漫長採訪與寫作。在將近一年時間中,我無數次往返雲南、北京進行採訪。在海口、武漢、重慶、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追蹤那些重要的見證者,在田豐生前工作過生活過的地方,尋訪了六十多位他的生前好友、同事及親屬,在這些親歷者的口中,尋找他那鮮活的蹤跡。並且閱讀了幾乎所有涉獵田豐的文字資料,查看了十幾本參考書,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寫作。……面對逾百小時的訪談錄音,在近一年中,我埋首案頭,陷入了痛苦的“分娩”之中。幾乎每一個小時的採訪錄音,都得耗時四五個小時進行整理歸類,分析考證與思考。我患上了‘錄音恐懼症’,以至於一聽到錄音聲就高度神經質,坐立不安,逃離電腦,這聲音太折磨人。在漫長的文字遊戲中,我恍如走進了一條黑暗的隧道而見不到光亮。許多個深夜,寂靜的書房裡,只有我家那隻白貓,乖順地趴在我的書桌上陪伴著我。而我唯一的快樂,就是眼見不斷在增厚的書稿……”
我們想想,這對一個採訪費用完全需要自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後又毫無利益可言的傳記作者來說,他的付出是多么大,他對音樂的熱情有多么深?
在傳記中,我還看到,作者力爭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大家還原為凡人,讓人們看到偶像的原生態。使你靠近他,就像靠近任何一個平常人一樣。在他的筆下,“所有大師們的磨難、榮耀和挫折的經歷,其實與我們所有人並無二致”。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在不少寫音樂家的文章中,要么是充滿著詳盡的作品注釋和結構分析,乃至管弦樂配器法的細節,而忽視了那些鮮活而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細節,仿佛音樂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個性與其創作和演奏毫無關係;要么充斥著大量的個人隱私或緋聞或逸事來抓人眼球,增加賣點,這是一個誤區。
而《田豐傳》則不同。洋洋灑灑十二章節,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田豐;一個與常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激情浪漫的田豐;一個天真的可愛的田豐;一個客觀真實的田豐。”顯然如雪鈞小兄所說:“寫單調、蒼白的文獻或資料式的文章,不符合我的興趣和寫作方式,我努力不讓自己走那條路。於是我下筆時儘量避開那些深奧與枯燥的音樂技法。而我需要做的是:選擇的主角他或她,必須是具有很高藝術造詣以及聲望的公眾人物;哪些元素讓故事在本質上變得更有趣,具有持續的吸引力?文章如何能生猛鮮活,具有活靈活現的品質等等。”
我與田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往是在1997年。那年,應廣東省有關方面邀請,我與喬羽和田豐一起合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一台音樂會。為此,我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原部長朱小丹等人相約,在昆明會合後,來到地處安寧市的田豐傳習館考察。那時的田丰神采奕奕,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塵埃落定,成為現實。
傳習館非常簡陋但充滿活力,儘管沒有任何財產、沒有整潔明亮的教室、鋼琴與樂器等教具、沒有課本及教材,以及它的未來前途將如何,可它擁有雲南一些少數民族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這些瑰寶,全在民間藝人的心裡、口中和腳下。
當然,傳習館的最大資源還在於,有一個非同一般、隨時都在發現與挖掘民間瑰寶的音樂家,那就是田豐本人。田豐的客廳兼飯廳里,懸掛了一幅字:“有根就是福”。在他那由豬圈改造成的臥室兼琴房裡,鋼琴上方也懸掛著一幅字:‘心靜則遠,心潔則堅’,我想這就是田豐做事做人的準則。田豐當時對我們介紹說:“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是一所最貧窮也是一所最富裕的學校,是一所最平凡也是一所最偉大的學校。結論如何,將留給後人去評說。”他為民族民間“源文化”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那次合作,我們非常愉快,音樂會也很成功。很多年後我又去廣東,回憶起當年與田豐合作往事時,現任廣東省省長的朱小丹在發言中,動情地緬懷這位遠去天國的作曲家。
如上所述,田豐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中國當代重要作曲家。他才華橫溢,激情似火,一生寫出了許多音樂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創作於1970年的交響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便是新中國成立後湧現出來的精品力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田豐被浩瀚深厚的雲南民族文化藝術所震撼,為此,他遠離北京,十幾年紮根雲南,創作出合唱組曲《雲南風情》、大型樂舞《愛的足跡》和《紅土情》等力作。其中,《雲南風情》於1994年被國家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作曲家,田豐雖然辭世已經十二年,但他留下大量的音樂遺產,猶為重要的是,作曲家超越音樂本身,開啟了捍衛中華民族“源文化”的先河。他創辦的“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向全社會提出了“保護原生態文化”的嚴肅命題,昭示了一位藝術家在人類文化傳承的危機時代的責任與風範。在當今充滿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中,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對藝術的無比虔誠精神以及他不受任何利益驅使、讓“藝術自然流淌”的創作形態,實在難能可貴,是年輕一代音樂家的楷模。
作為“原生態”藝術的倡導者,他對民間藝術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遠見卓識,很多年後,終於使“原生態”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田豐傳》一書中寫道:“田豐之前的雲南,是個素材基地,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都是外省市的藝術家在雲南採風後,運用‘雲南元素’創作出的優秀作品。為此本土藝術家們悲哀自己永遠只是邊緣化的產物。恰恰是田豐,發現了‘農民音樂根文化’的巨大價值,他拯救了一大批美妙悅耳、地地道道的少數民族民間歌舞,使它們免遭行將毀滅的厄運,成為人類的藝術財產。”
事實也如此,這些寶貴的民問文化藝術財富,使而今的雲南在經濟發展中大受其益、雲南的少數民族大得其益、雲南的藝術家大得其益。正因為如此,田豐對於雲南人乃至中國人來說,是個不該被忘卻的大作曲家。
傳記中總結田豐“對活著的少數民族源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的超前意識,乃至身先垂範的悲壯之舉,使雲南藝術家掀起了一場改變意識,重新認知與審視本土文化藝術價值的‘頭腦風暴’。這些文化精英的意識大轉型,直接推進了雲南民族文化藝術的進程,乃至中國民族音樂史的進程”的觀點,我對此贊同。
為中國當代出類拔萃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傳,原本是我們文化部門應該做的事。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來,這項工作被疏忽了。
就拿田豐來說,他一生很低調,晚年時一心撲在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裡,他極少接受媒體採訪,鮮有書信、文章、音像等資料留世,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田豐作品的研究方興未艾,可他許多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動機,迄今仍是一個尚未揭開的謎,這令研究者們頗感頭疼。
雪鈞小兄的勤筆勞作,彌補了當前中國重要作曲家傳記匱乏的某些不足。我以為,這樣的傳記,不僅僅是音樂家的傳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紀錄的某個時期的一段歷史,也是對音樂史上那些重要人物的某些補充。
為音樂家寫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音樂寫作不同於其他文學創作。文學大家蕭伯納就曾說:“音樂寫作(或樂評家)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底和成就的人士來擔任。除了具備良好的常識和對這世界的豐富認知這項基本條件之外,一個音樂作家還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一是必須具有高尚精深的音樂審美鑑賞力和趣味;二呢,必須是個熟練的寫家;再則必須是個有經驗的作者;到處都能找到這三項中缺一少二的作者,但只有這三項的完整結合才是優秀音樂作家所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還鮮見令人信服的音樂家傳記作家。
顯然,雪鈞小兄已跨越了橫亘在音樂寫作路上的障礙。這與他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來所積累下來的採訪經驗和方法有關。在近十年中,他單獨採訪了五六十位中外最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從他已經出版的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一書中可知曉;當然,還得益於他長期來對音樂的專注和痴迷,以及對音樂寫作的激情。幾十年來,他愛樂如痴,不僅接觸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為了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動機、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和音樂家的個性,他長期來堅持廣泛閱讀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傳記,從中汲取養料,作出自己的藝術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了不少鮮活有個性的音樂文章。有了這種藝術與文學的積累,《田豐傳》一書的出版也就有了註腳。
《田豐傳》讓我看到了一個傳記作者對一個他所陌生的寫作對象從初識——認知——深入——客觀——熱忱的寫作過程;一本傳記著作誕生背後的艱辛,以及作者對藝術家的尊重所體現出的嚴謹的寫作態度。
書中有一段話,使我頗為感動:“……我進入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漫長採訪與寫作。在將近一年時間中,我無數次往返雲南、北京進行採訪。在海口、武漢、重慶、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追蹤那些重要的見證者,在田豐生前工作過生活過的地方,尋訪了六十多位他的生前好友、同事及親屬,在這些親歷者的口中,尋找他那鮮活的蹤跡。並且閱讀了幾乎所有涉獵田豐的文字資料,查看了十幾本參考書,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寫作。……面對逾百小時的訪談錄音,在近一年中,我埋首案頭,陷入了痛苦的“分娩”之中。幾乎每一個小時的採訪錄音,都得耗時四五個小時進行整理歸類,分析考證與思考。我患上了‘錄音恐懼症’,以至於一聽到錄音聲就高度神經質,坐立不安,逃離電腦,這聲音太折磨人。在漫長的文字遊戲中,我恍如走進了一條黑暗的隧道而見不到光亮。許多個深夜,寂靜的書房裡,只有我家那隻白貓,乖順地趴在我的書桌上陪伴著我。而我唯一的快樂,就是眼見不斷在增厚的書稿……”
我們想想,這對一個採訪費用完全需要自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後又毫無利益可言的傳記作者來說,他的付出是多么大,他對音樂的熱情有多么深?
在傳記中,我還看到,作者力爭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大家還原為凡人,讓人們看到偶像的原生態。使你靠近他,就像靠近任何一個平常人一樣。在他的筆下,“所有大師們的磨難、榮耀和挫折的經歷,其實與我們所有人並無二致”。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在不少寫音樂家的文章中,要么是充滿著詳盡的作品注釋和結構分析,乃至管弦樂配器法的細節,而忽視了那些鮮活而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細節,仿佛音樂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個性與其創作和演奏毫無關係;要么充斥著大量的個人隱私或緋聞或逸事來抓人眼球,增加賣點,這是一個誤區。
而《田豐傳》則不同。洋洋灑灑十二章節,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田豐;一個與常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激情浪漫的田豐;一個天真的可愛的田豐;一個客觀真實的田豐。”顯然如雪鈞小兄所說:“寫單調、蒼白的文獻或資料式的文章,不符合我的興趣和寫作方式,我努力不讓自己走那條路。於是我下筆時儘量避開那些深奧與枯燥的音樂技法。而我需要做的是:選擇的主角他或她,必須是具有很高藝術造詣以及聲望的公眾人物;哪些元素讓故事在本質上變得更有趣,具有持續的吸引力?文章如何能生猛鮮活,具有活靈活現的品質等等。”
我與田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往是在1997年。那年,應廣東省有關方面邀請,我與喬羽和田豐一起合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一台音樂會。為此,我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原部長朱小丹等人相約,在昆明會合後,來到地處安寧市的田豐傳習館考察。那時的田丰神采奕奕,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塵埃落定,成為現實。
傳習館非常簡陋但充滿活力,儘管沒有任何財產、沒有整潔明亮的教室、鋼琴與樂器等教具、沒有課本及教材,以及它的未來前途將如何,可它擁有雲南一些少數民族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這些瑰寶,全在民間藝人的心裡、口中和腳下。
當然,傳習館的最大資源還在於,有一個非同一般、隨時都在發現與挖掘民間瑰寶的音樂家,那就是田豐本人。田豐的客廳兼飯廳里,懸掛了一幅字:“有根就是福”。在他那由豬圈改造成的臥室兼琴房裡,鋼琴上方也懸掛著一幅字:‘心靜則遠,心潔則堅’,我想這就是田豐做事做人的準則。田豐當時對我們介紹說:“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是一所最貧窮也是一所最富裕的學校,是一所最平凡也是一所最偉大的學校。結論如何,將留給後人去評說。”他為民族民間“源文化”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那次合作,我們非常愉快,音樂會也很成功。很多年後我又去廣東,回憶起當年與田豐合作往事時,現任廣東省省長的朱小丹在發言中,動情地緬懷這位遠去天國的作曲家。
如上所述,田豐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中國當代重要作曲家。他才華橫溢,激情似火,一生寫出了許多音樂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創作於1970年的交響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便是新中國成立後湧現出來的精品力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田豐被浩瀚深厚的雲南民族文化藝術所震撼,為此,他遠離北京,十幾年紮根雲南,創作出合唱組曲《雲南風情》、大型樂舞《愛的足跡》和《紅土情》等力作。其中,《雲南風情》於1994年被國家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作曲家,田豐雖然辭世已經十二年,但他留下大量的音樂遺產,猶為重要的是,作曲家超越音樂本身,開啟了捍衛中華民族“源文化”的先河。他創辦的“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向全社會提出了“保護原生態文化”的嚴肅命題,昭示了一位藝術家在人類文化傳承的危機時代的責任與風範。在當今充滿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中,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對藝術的無比虔誠精神以及他不受任何利益驅使、讓“藝術自然流淌”的創作形態,實在難能可貴,是年輕一代音樂家的楷模。
作為“原生態”藝術的倡導者,他對民間藝術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遠見卓識,很多年後,終於使“原生態”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田豐傳》一書中寫道:“田豐之前的雲南,是個素材基地,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都是外省市的藝術家在雲南採風後,運用‘雲南元素’創作出的優秀作品。為此本土藝術家們悲哀自己永遠只是邊緣化的產物。恰恰是田豐,發現了‘農民音樂根文化’的巨大價值,他拯救了一大批美妙悅耳、地地道道的少數民族民間歌舞,使它們免遭行將毀滅的厄運,成為人類的藝術財產。”
事實也如此,這些寶貴的民問文化藝術財富,使而今的雲南在經濟發展中大受其益、雲南的少數民族大得其益、雲南的藝術家大得其益。正因為如此,田豐對於雲南人乃至中國人來說,是個不該被忘卻的大作曲家。
傳記中總結田豐“對活著的少數民族源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的超前意識,乃至身先垂範的悲壯之舉,使雲南藝術家掀起了一場改變意識,重新認知與審視本土文化藝術價值的‘頭腦風暴’。這些文化精英的意識大轉型,直接推進了雲南民族文化藝術的進程,乃至中國民族音樂史的進程”的觀點,我對此贊同。
為中國當代出類拔萃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傳,原本是我們文化部門應該做的事。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來,這項工作被疏忽了。
就拿田豐來說,他一生很低調,晚年時一心撲在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裡,他極少接受媒體採訪,鮮有書信、文章、音像等資料留世,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田豐作品的研究方興未艾,可他許多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動機,迄今仍是一個尚未揭開的謎,這令研究者們頗感頭疼。
雪鈞小兄的勤筆勞作,彌補了當前中國重要作曲家傳記匱乏的某些不足。我以為,這樣的傳記,不僅僅是音樂家的傳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紀錄的某個時期的一段歷史,也是對音樂史上那些重要人物的某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