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克良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9年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無錫輕工業學院
- 主要成就: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勞動模範
優秀企業家 - 籍貫:江蘇南通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相關文章,與國酒相伴的無悔人生,住“貧民窟”的茅台集團董事長,破解神秘茅台引領健康酒時代,其它相關,助陣公益,產品回應,
人物簡介
在近50年的時光里,茅台與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為茅台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茅台的人,在茅台酒廠的悠悠歲月中揭開了茅台酒的神奇工藝之迷,成為了世界級釀酒大師、著名的白酒專家,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2年3月22日,在2012全球白酒發展論壇上,季克良聲稱“茅台中含有1000多種微量元素,這是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國名牌蒸餾白酒都無法相比的”。
2018年8月,貴州省國資委下發了《省國資委關於季克良等同志免職的通知》。檔案顯示,季克良不再擔任茅台集團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貴州省酒業高級技術顧問職務。
個人履歷
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學習食品發酵專業。無錫輕工業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這個院系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原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的相關科系共同組建的,1958年該系整建制遷到無錫。
就在1963年,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這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原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求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台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台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
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遠在貴州的茅台酒廠工作。經過近一個星期的顛簸,季克良第一次踏進了茅台酒廠的大門,這一乾就是47年,小季成為老季,又成為了今天的季老爺子。
季克良來到茅台酒廠的時候,正值酒廠的低谷時期,當年產量只有220噸,虧損則高達84萬元,人員只有300多人。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為副廠長,1983年,他成為茅台酒廠的廠長。
1985年,認為自己並不適合做行政工作的季克良主動辭去廠長職務,成為茅台酒廠歷史上第一位總工程師。
1991年任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同時,季克良還是我國著名評酒專家,曾任全國第四屆、第五屆評酒委員,中國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
1992年、1995 年全國食品工業優秀企業家;全國 “ 五一 ” 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國企經營管理者;從1999年到2002年茅台年銷售收入從6億元上升到20多億元,穩居全國第二,遠遠超過第三位品牌。
1995年被評為“中國商界十大風雲人物”。曾發表白酒技術及企業管理論文數十篇。
1997 年當選十五大代表,是貴州省第九屆人大代表,省七屆政協常委。
1998年,金融危機劇烈衝擊加上山西朔州毒酒案爆發,使得整箇中國酒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連一向是“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茅台也出現了滯銷。當年5月,季克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
2001年8月27日,貴州茅台掛牌上交所,並在之後成為中國A股市場為數不多的“百元股”之一。這一年,茅台酒廠實現了產量6000噸。
2003年,茅台產量首次突破了一萬噸,這也是當年毛主席和周總理對茅台的期望。在產量突破萬噸舉行的慶祝活動上,季克良感慨萬千,“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他說。
2011年10 月任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集團)董事、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貴州省酒業高級技術顧問、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集團)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
2015年8月正式退休。
2017年11月,正式擔任貴州岩博酒業有限公司總顧問。
相關文章
與國酒相伴的無悔人生
1937年, 我國考古學家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 ……。吃飯其實是從飲酒中帶出來的。"人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這個觀點的依據是這樣的: 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 既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么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 到底是先有飯還是先有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釀酒人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一個家喻戶曉的百年品牌;
一位六十六歲的釀酒大師;
一段四十年的牽手故事。
共同體味茅台鎮上美酒 + 愛情的幸福人生。
茅台酒,為何被奉為國酒,至高無上的地位經久不衰?茅台鎮,地勢偏遠,交通閉塞,生產出的茅台酒為何能舉世聞名?茅台人,赤水河畔,美酒飄香,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帶著無數的疑問,我們決定探尋國酒之源——茅台鎮。建國以來,三代領導人都愛茅台酒,卻都沒到過茅台鎮。真正走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才知道什麼叫“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迂迴的山路掩飾了所有的風景,我們及儘可能地發揮著自己全部的想像力,卻怎么也不能把享譽世界的茅台酒和眼前的景象聯繫起來。
這裡已經是茅台鎮了,卻沒有一點國酒之源的感覺。直到見到這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我才確定自己來到了目的地。
六十六歲的季老先生正在等著我們。在不久前的中國首屆職業經理人大會上,他和張瑞敏等人被評為“中國十大功勳企業家”。和那些明星企業家相比,季克良這個名字顯得有些陌生,但在中國酒界這卻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執掌著國酒茅台。見到他,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茅台酒能不能搬到一個交通便利的地方去生產。聽了我們的話,季總沒有馬上回答......
住“貧民窟”的茅台集團董事長
——中國貴州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寫真
初見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是在他們招待所的午餐上。近200平方米的餐廳里,沒包廂、沒雅座,數十張八仙大桌分排攤開,各路商賈、賓朋齊聚一堂。席間,一位滿頭銀髮的長者,微傾著滿盛茅台的酒杯為大家祝酒,言語頗帶幾分儒氣。身邊的人告訴我們,這就是茅台人所說的“有杏花煙雨風骨,烏蒙磅礴氣勢”的季老總。
真正認識季克良還是在他的家裡。
與警衛森嚴的酒廠廠房和庫房相反,他的住處沒有防盜網、沒有保全,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想像不到一個擁有近30億元資產、年銷售額20億元、創利稅10億元的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老總,仍住在八十年代初建的殘舊的單元樓里,而且住房面積只有80多個平方米(這樣的房子在茅台算得上是“貧民窟”)。臥室、書房不大,客廳也略顯擁擠,其用具中,較為特別的是一張脫了漆皮的寫字檯上的筆記本電腦,一張六十年代季克良向周恩來總理贈送茅台酒的照片。
1963年,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引起了周總理關注。季克良夫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當時的輕工部從無錫輕工學院釀酒專業選拔的高材生來到了茅台。到茅台,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茅台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為了這個對國酒的發言權,他從技術員乾起,拉過車、背過糟、踩過曲、除過甑,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自己的神經末梢之中。茅台人所說的他有“杏花煙雨風骨”,就是指他這個江南人為保持和提高茅台酒的質量,而長期付出的艱辛努力。
從1981年季克良任副廠長、總工程師,到1991年任董事長以來,集團先後建了4棟高層電梯住宅樓,連不少職工都建起了小樓,而季克良一直沒搬過家。對此,他說:“夠住了就行,這不算什麼事。”
他心中的事是當年毛澤東主席說的那句話,“茅台酒何不搞它一萬噸!”“搞它一萬噸”又是何等的難啊!因為這是在國酒質量只能提高的前提下,是在酒業諸侯群起、全國白酒市場整體下滑之中的產量翻番。這方面季克良集“杏花煙雨”的細膩和“烏蒙磅礴”的魄力,在集團員工的支持、努力下,2000年,茅台酒終於攀上了一萬噸大關。
茅台酒登上萬噸大關,集團股份制改造也已完成,茅台股票即將上市。季老總的一樁樁心事也似乎了卻,但他仍未搬家。我們不知這位集全國優秀企業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五大代表等各種榮譽於一身的董事長現在在想什麼,但我們知道貴州那地方是欠發達地區,那裡尚需這樣沒有別墅、沒有大班台的大董事長。
釀酒大師季克良——釀造人生 在45年的時光里,茅台與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為茅台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茅台的人,是中國釀酒大師,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45年研讀茅台
1964年,大學剛畢業的季克良帶著滿心的期望和好奇來到茅台酒廠,未曾想所呈現在眼前的是破爛的廠房,與心中的國酒相差甚遠,內心充滿淒涼。儘管如此,季克良還是選擇在這裡開始了自己人生新的起點,成為廠里的第一批發酵專業的大學生。
在被分配到車間與工人師傅一同勞動後,他發現,茅台不僅與他在大學學到的很多其他白酒的釀造工藝完全不同,並不是課本上對茅台工藝所描述的那么簡單。可以說,外界乃至許多專家對茅台釀造技藝也知之甚少。
茅台釀造技藝像“謎”一樣吸引了他。
接下來,季克良有3年的時間,是與工人師傅一起勞動,從投料、背酒糟、上甑開始,一步一步學習茅台酒釀造基本工藝。直至上世紀80年代,他才總結出了被世人廣泛認知的茅台酒釀造工藝10大特點,為這,季克良耗去的是大半輩子時光,從青絲如黛到兩鬢蒼白。
季克良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他都是一直處於看和想的狀態,看茅台酒怎樣做,想它的科學依據在哪裡。1983年,已升任茅台酒廠廠長、工程師的他仍然抱著一種孜孜不倦的學徒態度,耐心而細緻地學習、專研、領悟茅台的釀造技藝。正是在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下,充分了解了茅台酒的釀造工藝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季克良對茅台釀造工藝進行了全面歸納總結,開始著手解決以往生產過程中一些長期不能解決的問題。
酒糟的水分含量多還是少?窖池該採用什麼質地?該用酒麴什麼?二次酒產量為何減少?等等。一個個接踵而至的問題,通過爭論和實踐,均迎刃而解。尤其是解決了茅台酒二次取酒“掉排”(減產)雪問題,實現增產8%,並且質量明顯提高。這就意味著,按茅台如今年產規模計算,每年實現增產1600噸茅台酒,3年後變成商品,就有大約16億元的銷售收入。
有媒體指出,季克良45年科研成果的現實意義,還不僅僅囿於茅台,他的研究對中國的整個白酒行業至少產生了四次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破解神秘茅台引領健康酒時代
季克良正式接過鄒開良“手中的槍”,第二次出任茅台酒廠廠長是在1991年。這時的他已經在茅台酒廠幹了整整27年,當年的俊朗書生,早在長期的生產科研中鍛造成了功力深厚的“大俠”級人物。
在茅台的歷史上,季克良不僅是這家企業引進的最早的發酵專業大學生,更是未來企業邁向智慧型產業的預兆——當年他和夫人長途跋涉,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畢業來到茅台時,這裡看起來更像中世紀的工廠。 和鄭義興、李興發等上一代酒師不同,發酵專業科班畢業的季克良,手裡多了一份武器——現代科學的意識和手段。 當季克良再度擔當茅台領軍者重任時,中國已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游弋了10多年,生產力的解放使商品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當人們發現各色商品讓人眼花繚亂時,中國已悄然間從賣方市場轉入了買方市場。商品的繁榮具象到白酒這個行業的表現就是:幾年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幾百家大大小小的酒企,百姓餐桌不再是幾種白酒一統天下。
那是一個“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一個企業不但要會生產好酒,還要會叫賣酒。 這時,季克良所學專長開始大顯身手。 他在奠定日後中國白酒產業格局這盤棋中運籌帷幄排兵布陣,走了幾手漂亮的“絕棋”,大師風範漸露鋒芒。他所走的第一步棋就是,在長期科研中以科學方法總結提煉了茅台酒的10大獨特工藝,即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等等等等,使茅台酒在1995年之後實現了質量、產量恆久如一。 接下來第二步,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茅台酒是先古根據釀酒原理創造的集天地之靈氣的產物,茅台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微生物、水等等是生產茅台酒的先決條件,離開茅台鎮釀不出茅台酒。
再下來第三步,一直為神秘茅台所吸引的季克良花了近30年的時間,在研究中發現,茅台酒具有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多種因子,例如,茅台酒中的有益酸性物質居然和號稱具有養顏功能的紅酒有得一拼,是其它白酒的好幾倍……
之後是第四步,他與科研人員一道破析出茅台酒中有近千種香氣香味物質,為世界蒸餾酒之“最”,為中國白酒贏得美譽。
再後來的第五步,他根據市場需求設計了陳年茅台酒,進行市場區隔。 最後,他公開發表大量論文,論述了神秘茅台與人體健康的N種關係,宣稱適量飲用茅台酒有利身體健康。並親自代言茅台,以喝了至少二噸茅台酒卻依然風姿卓雅的身姿,現身說法。
就在荷包日漸鼓起來的中國人正在為選擇喝什麼牌子的酒而煩惱時,季克良的科研成果一經媒體廣泛披露,立即引起了轟動效應,茅台銷售直線向上狂飆。健康飲酒成為上世紀末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正當茅台人與舉國上下的人們一同翹首企盼更輝煌的明天時,一場災難卻出其不意地降臨。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所有企業頓時風雨飄搖,中國的酒企此時倒掉了一片,包括當年央視廣告標王秦池。第一次,茅台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麼叫江湖險惡。 這段時間,與老季一道揮刀上陣打天下,殺出一條“血路”來的,還有一個叫袁仁國的年輕人,1998年他出任茅台集團總經理,後來成為茅台集團另一掌門人。日後,這兩人因創造了非凡業績,在中國眾多企業老總中,成為最耀眼奪目的“雙子星”之一。 而頗具戲劇色彩的是,就在季克良工作的前20年,他還一直打報告要求調回江蘇老家,侍奉父母頤養天年。但是,如今年屆70的他卻經常風趣地說,現在想趕也趕不走了。看到自己付出了一生心血的茅台一路走來風光無限,從手工作坊式工廠成長為花園式現代化企業,總資產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億元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億元、市值1500多億,產量由上世紀90年代的4000噸,發展到如今的20000噸……
那種類似父親哺育孩子的複雜情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季克良經常公開在各種場合說,“是茅台成就了我。”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何嘗不是季克良成就了茅台呢?
其它相關
助陣公益
◆季克良到場助陣公益
“買一本書,送一份貴州都市報,為普安的孩子獻一份愛心”。2011年 8月18日,貴州都市報和杭州都市快報、我國著名茅台藏家趙晨先生共同發起的義賣簽售活動亮相酒博會8號館,成為酒博會當天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茅台集團公司董事長季克良到場“吆喝”、全國各地白酒藏家現場“站台”,以及眾多參會者的踴躍愛心,讓此特展位成為8號館人氣最旺的展台。
2011年8月18日上午9點半左右,滿頭銀髮的季克良先生走進8號館。“趙晨,恭喜啊,我是特意來看你的,謝謝你為貴州酒文化做的宣傳”,一進展館,這位7旬老人便與趙晨緊緊握手,隨著季老的現身,參展人員、記者、參觀者更是將本報義賣特展位團團圍住,甚至有人乾脆拿出剛買的新書《趙晨說藏酒——茅台篇》遞向季克良,“季總,請幫我簽個名”,季總笑著拒絕說,“還是請趙晨簽吧!”
隨後,趙晨當起了嚮導,帶著季老參觀了特展位里的茅台酒百年珍品展。老人圍著展位細細觀看,眼裡流露出一份欣慰和自豪。這時,記者擠上前去,遞上當天對季克良先生的專訪報導,他謙和地說:“我今天早上已經看到了,非常好,謝謝你們”。參觀完後,季總不忘遞上自己買的書說:“趙晨,幫我簽個名吧”,趙晨恭敬地簽好名後將書遞還,季老接過書再次握緊趙晨的手說:“小伙子,再次恭喜你,加油!”
產品回應
2011年3月8日晚七點,全國人大代表、茅台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黨委副書記季克良,中國銀行行長、副董事長李禮輝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季克良積極回應了全國聽眾、網友提出的關於茅台價格調控、智慧財產權保護、打假維權等問題。
面對茅台酒為何要漲價這一熱點問題,季克良表示,上調茅台酒的出廠價,主要是為了兼顧國家、企業、消費者、經銷商和投資者五方面的利益。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個產品要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考慮消費者的利益,所以我們在提價的同時又實行限價令。很多經銷商也很配合,因為他們認識到為了長遠的利益,現在限價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因為價格比較適宜,消費者群體會擴大,今後茅台酒的量上去了,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錢。所以我們提價也好,限價也好都是對的,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當問到,既然提價讓各方得益,茅台酒為什麼不一直漲下去,漲到一個更高的價格?季克良回答,價格是一個雙刃劍,茅台酒畢竟是一個消費品,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雖然茅台酒是中國最好的白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餾酒,但是一定要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要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茅台酒,所以不能一直漲下去。
節目中,季克良還與李禮輝就如何打造百年品牌進行了溝通交流。雙方表示,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品質才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有了品質就有了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場,並希望茅台集團和中國銀行能共同走向國際市場。
季克良還就近年來茅台集團打假維權工作作了介紹並呼籲廣大消費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假茅台”不超過5%
對於季克良來說,無論是見到各級領導、其他代表委員還是媒體記者,“漲價”和“假酒”都是繞不開的兩個話題,這也使得他成為了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代表委員之一。在百度“兩會代表熱搜榜”上,季克良以279951次的熱度排名第五,也是排名最高的企業家。
“茅台此次提價的幅度是20%,確實不小,但是漲價主要調整的還是經銷商的利益。”季克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我們在漲價的同時,實行嚴格的限價措施,以保證消費者能夠以959元的價格買到最為暢銷的53度茅台酒。”
季克良表示,漲價的決定從長遠看,對於國家、投資者、企業、消費者和經銷商五方面都是有好處的。“漲價使企業利潤增加,當然也會增加國家稅收和投資者收益。由於有限價措施,不允許經銷商加價,消費者購買的價格實際上是比提價以前還要低的,並沒有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過去經銷商的毛利率太高,是茅台此次推出“限價令”的主要原因。“雖然,經銷商的利益受到了一些調整,但是從長遠來看,更多消費者願意購買,銷量上去了,利潤自然更有保障。”季克良說。
目前,茅台一級銷售渠道主要有茅台專賣店、經銷商及特約經銷商,但是對於一些二級銷售商,限價令無法約束,所以季克良建議消費者儘量到一級銷售渠道購買,既可以保真,又不用遭遇加價。
至於假酒,季克良表示:“假酒確實有,但絕對不像市場上講的有這么多。”
“過去五年,國家查處的假茅台酒總計350噸左右,而我們同期的銷售量是4.5萬噸以上,也就是查獲的假酒占總銷量的不到1%。考慮到沒有查到的假酒以及其他各種因素,我認為在市場上流通的假酒絕不會超過5%。”他說。
除了到正規渠道購買,季克良還建議消費者一定要主張自己的權利,一旦發現買了假茅台酒,一定舉報。另外就是喝了真茅台酒以後,最好把茅台酒的包裝酒瓶、商標等包材毀掉,不給制假者可乘之機。
茅台增產“急不得”
但是,無論是二級或三級銷售商加價銷售,還是假酒頻現,其根本原因還是由於供給缺口。
季克良表示,茅台要擴大產能並非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簡單,這是由茅台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加工工藝、市場變化狀況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茅台需要按照科學的速度發展。”他說。
據季克良介紹,茅台鎮,地勢偏遠、交通不便,但也正是這一方水土才能出產佳釀。茅台酒廠曾經嘗試過異地建廠,連蓋廠房的磚都是標好編號,然後原樣重建,酒麴、酒罐、工人甚至窖泥都從茅台運去,但是茅台上空的微生物群是無法複製帶去的,因此異地無法生產出地道的“茅台”。
更大的難度來自於茅台獨特的加工工藝,有很多環節是“急不得”的。茅台酒的生產要與赤水河水情變化相符合進行“季節性生產”,需要嚴格按照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端午踩曲、重陽下沙投料。歷經八次攤晾、加曲堆積發酵和入池發酵,再經過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複雜漫長過程。
茅台酒的生產周期很長,至少需要五年,即同一批原料要生產一年,烤的新酒還要放三年才能進行勾兌,勾兌後還要保存一年,以保證不同年份出產的酒有相對統一的口味。
一般的白酒兩斤糧食就能出產一斤酒,個把月最長一兩年就可以完成整個生產過程。而一斤茅台酒則需要五斤糧食來生產,而且生產周期要長達五年,生產工藝複雜,儲存時間長,所以增產量也會比較緩慢。
面對長期供不應求的市場現狀,季克良表示茅台已經在盡最大能力調整產量規劃。“我們原來的計畫是‘十二五’期間實現產能3萬噸,‘十三五’達到4萬噸。現在,我們進行了調整,計畫‘十二五’期間要達到4萬噸,‘十三五’要達到5萬噸,把整個計畫整整提前了五年。”他說。而目前,茅台的年產能在2.5萬噸左右。
茅台給誰喝?
對於中國人來說,茅台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酒。因為過去茅台的產量小、計畫供應,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幾乎遙不可及,很難買到或者難以承受其價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茅台常常都是作為國宴用酒、外交國禮用酒……
“那都是20年前的老調子了。”季克良說,“現在茅台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了。我就看到過這樣的報導,一個農民工過年回家,為自己60歲的老父親買了一瓶茅台酒,想讓老人家嘗一嘗真正的茅台。還有在很多城市裡面,婚宴、謝師宴、滿月酒用茅台來招待賓朋,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我從來沒有把茅台定義為奢侈品,因為我們1000元左右的價格,遠遠比不上動輒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紅酒和洋酒,就現在中國百姓的消費水平而言,只要不是天天喝,是消費得起茅台酒的。”季克良說,“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不要把茅台酒價格提得很高,這么好的酒就要讓老百姓都能享受才對。”
隨著時代的變化,還有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特別是年輕的消費者追求時尚。“如何讓年輕一代人繼續喜歡中國的白酒,這個擔心是存在的。”季克良說,“啤酒說自己是液體麵包、紅酒說自己是液體蛋糕、威士忌說自己是生命之水,能夠喝出健康。我們的茅台同樣是能喝出健康的,它是有機食品,適量飲用有益健康。”
“這並不是我信口之言,而是經過科學驗證和實踐證明的。而且我們的歷史、品質、品牌絕不比洋酒遜色,甚至還要勝過它們,比如茅台酒蘊涵的微量成分多達1000多種,這是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國名牌蒸餾白酒都無法相比的。”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向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介紹我們自己的好酒,把中國綿延千年的白酒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