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一山

季一山

16年前,他從上海的街頭接回一個失憶老人。僅是一面之緣、一個電話,他卻無償贍養了老人16年。無論艱難與否,他始終對老人不離不棄,建立起如同父子的深情。2014年7月,當老人記憶復甦後,他又幫助老人找到了闊別已久的親人,讓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完整、團圓。季一山,一名長年在上海打工的普通油漆工人,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翁。2014年10月,季一山榮登“中國好人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一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海門市海門鎮
介紹,故事訴說,社會評論,

介紹

一面之緣,毫不猶豫地收留一位失憶老人,他無怨無悔。有人不解,這是不是衝動?打工收入微薄,還要養家餬口,卻堅持16年照料一個非親非故的異鄉人,他細緻入微。有人詫異,這是不是犯傻?受助老人被親人領回後,一心要答謝,他嚴詞拒絕。有人懷疑,這是不是作秀?然而,直面季一山,這位曾當過3年兵、有著23年黨齡的“中國好人”季一山,此前的問號一個個被拉直,一陣陣感動從心頭湧起,熱熱乎乎。

故事訴說

1.“我不知道我是誰,請帶我回家”
2014年9月9日,中秋團圓之夜。海門市海門鎮70多歲的施桂生老人家裡濟濟一堂,歡聲笑語之中推杯換盞,暢敘親情,迎來了久違了16年的全家團聚。此刻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施桂生老人,和家裡講述著失憶後與家人失聯16年來的遭遇:“要不是季一山,我可能早就客死他鄉,回不了故里了。”團圓的夜晚,季一山這個普通油漆工人的名字讓海門這戶人家感激涕零,念叨又念叨。晚上八時多,施桂生老人接到了季一山的問候電話:“您老在家好吧?祝賀您老合家團圓、全家幸福安康。”聽著熟悉的聲音,想著共處的五千多個日日夜夜,老人哽咽了:“我好我好,你也要好好保重身體啊,別太累著。”說到這,老人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淚,一桌子的人都跟著哭了,這一刻的團圓全家盼了太久太久,16年來,全家歷經希望、失望輪番上陣的百般掙扎,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歡喜團圓。而老人如同小說電影般的真實遭遇,注定和恩人“季一山”這個名字永遠地聯繫一起了。
季一山去海門看望老人施桂生。圖片來源:江蘇文明辦、鹽城文明辦
故事要從1998年9月份的一個下午說起,那天天氣悶熱,時年29歲的季一山正在工地上幹活,身上的BP機響了,可能有新業務,他借了業主的手機回電話,聽到一個陌生而焦急的聲音:“季一山啊,我頭暈迷路了,請來救救我,我在魯迅公園。”季一山問:“請問你是哪位?”“我不知道我是誰,我有個本子上記有你的電話”。沒頭沒腦的話讓季一山很是疑惑,但對方焦急、無助的語氣讓他下了決心,不論怎樣,先去看看。到了魯迅公園門口,季一山遠遠看到一個頭髮亂蓬蓬的老人,無精打采地坐在花池旁,在太陽底下打盹呢。季一山想了起來,在年初一個業主請吃飯的時候,在飯桌上見過一面,當時老人說他油漆手藝好,問他要了電話號碼,老人姓甚名誰,他也不記得了。顧不了許多,季一山攙著老人,背起他的編織袋行李包,坐車回到了工地宿舍。老人腳上穿著一雙舊皮鞋,或許因為長時間步行,腳已經水腫。季一山為老人打來一盆溫開水,讓他洗臉洗腳,給他找來一雙新鞋換上。做完這一切,季一山又為老人煮麵條,可能因為太餓,老人一口氣吃掉了兩大碗。洗淨吃飽後,老人氣色好轉。季一山開始詢問老人的情況,可老人對以前的事,什麼也想不起來,話問多了,老人開始抱著頭:“我什麼也想不起來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季一山安慰他:“沒關係,想不起來,您就先住在我這這裡。雖然條件差點,但我可以保證每天讓您有個熱湯熱水。”
2.“如果警察問我季一山是誰,我就說是我的兒子”
在上海生活實在不易,季一山省吃儉用,捨不得租房,在哪幹活,就住在哪裡,既省錢又省力。但那些地方塵土飛揚,施桂生對灰塵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表現出恐懼。工地不能住了,季一山只能花錢租房。為給老人解悶,他還從二手貨市場上淘了台電視機。租的房子雖小,但讓老人有了一個安定之所。季一山乾的活是流動的,有時工地與居住地相距很遠,可是無論多晚多累,季一山晚上總是堅持回“家”,給老人做飯燒菜,菜總是多炒一份,留著給老人當第二天的午餐。季一山老家還有農田,農忙時要回老家幫忙,每次回家前,他都要給老人做上幾天的菜。
2009年是季一山最困難的時候,那時工價比較低,時常沒活乾,還遭遇了多次包工頭“人間蒸發”,少則5000元,多則上萬元的工錢無處討要。春節前,身無分文的他350元賤賣了自己惟一的交通工具——一輛舊電瓶車,150元留給自己買票回家,200元交給了老人,作為他在春節期間的生活費。
在這個狹窄的廚房,季一山天天為老人燒飯。圖片來源:江蘇文明辦、鹽城文明辦
那年過後,隨著行情的好轉,裝潢工工錢漲了不少,季一山和老人的生活也比以前有所改善。這些年裡,他先後搬了4次家,兩年前,搬進了現在的住所,每月房租1000元。因為不知道老人的名字,開始時季一山稱他為大哥,之後稱他為大叔。雖然沒有以父子相稱,但在他們心中早已成為父子。季一山說:“這么多年搬了好幾次家,從寶山到閘北,又到普陀,老人都跟著我,時間長了,也有很深的感情,就跟我的父親一樣。”
老人不太愛說話,每天的晚飯時間是兩人一天中僅有的交流時間,季一山總是給老人講笑話,逗老人說話。一次他問老人,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走了,再也不回來了,你該怎么辦。老人說,他到馬路上去找警察,讓他們幫他去找,“如果警察問我季一山是誰,我就說是我的兒子。”季一山聽到這句話,眼淚奪眶而出。
季一山家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家裡三四畝田只能長長豆子什麼的,兒子在外讀書,季一山的妻子在家種田,勉強維持生活。季一山本人身體也不好,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在建湖縣人民醫院動過兩次手術。建湖縣人民醫院的院長王健對他說:“你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能再動第三次手術了,會有生命危險。”
他贍養著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熟悉他的老鄉都很納悶,“你自己的日子都過得艱難,還背個大包袱幹啥?”他的妻子每年也會來上海住上幾天,多次問他,這個陌生人為什麼老住在他家?季一山總是解釋說,老人是他戰友的父親,在上海做生意,沒地方住才住到這裡。這個謊言,他說了16年。暫住地的鄰居們,也都知道季一山在贍養“戰友的父親”。
季一山和老人在上海的蝸居。圖片來源:江蘇文明辦、鹽城文明辦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血壓有些高,不通醫術的季一山憑著自己的理解和一片真心買來了降壓項圈、降壓手錶。2013年初,老人得了帕金森綜合症,手時常發抖。季一山給他換了部手機,買了台平板電腦,讓兒子教會了他打遊戲。他說這樣可以增強鍛鍊,對治療有好處。老人從報紙上看到一種藥可以治療帕金森綜合症,季一山花了3000多元買來了兩大盒。
與老人10多年的相依為命,對於季一山來說,老人也給他在異地他鄉找到了家的感覺。老人時常幫著打掃房間,打理“全家人”的生活。季一山把掙來錢全都交給了老人保管,而老人十分節省,基本不花錢,需要買東西時,也會跟他商量。
3.老人家人要補償 被嚴詞拒絕:只願他晚年過上好日子
2012年11月,季一山回老家收水稻,突然接到老人電話,說自己被一輛車撞了,頭上縫了好幾針。季一山第二天就趕回了上海,看到頭上纏著繃帶的老人,他心疼地流下了眼淚。
只在電視劇中才看到的情節居然發生了!老人被車撞後,記憶慢慢地恢復。去年他在馬路上看到一輛大巴車,上面寫有“海門”兩字,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家在海門,妹夫在海門市供電公司工作。季一山和老人通過114查到了海門供電公司的電話轉而聯繫上了老人的妹夫施振峰。
2014年7月19日下午5點多鐘,失聯16年的內兄居然打來電話,施振峰又是意外又是驚喜。他告訴我們,老人28年前就在上海做生意,16年前突然沒了音訊,大家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找到,幾乎放棄了希望。接到電話的第二天中午,施振峰與老人的女兒施偉一起趕到上海,把施桂生老人接回了家。
“老人回家那天,他家裡人打我電話,想與我見個面。我說下班時間太晚,讓他們先把老人接回去,其實我是怕見到老人離開,自己受不了。”季一山說:“16年了,每天回家看到他好好的,心裡就踏實。他聯繫上了家裡人,我替他高興,可也的確捨不得他走。”老人離開上海那天晚上,季一山一宿沒睡,他說心裡空落落的,怎么也睡不著。
老人妹婿施振峰面對季一山時,激動和感謝之情溢於言表。圖片來源:江蘇文明辦、鹽城文明辦
施桂生老人回家後經常打電話給季一山,有時倆人邊聊邊哭。8月3日,季一山從鹽城回上海的路上,特意來到海門,看望了老人。在海門的兩天兩夜,平時少言寡語的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晚上也要求“兒子”季一山和他睡一個房間。施桂生的女兒施偉說:“季大哥救了父親,我們全家人都感謝他,希望能跟季大哥以兄妹相稱,今後我還要去上海、鹽城看望大哥的家人”。施桂生老人的妹婿施振峰到上海接人的時候,這樣對季一山說的:你這么好的人,如果不是共產黨員,肯定就是當過兵的人。他說的很正確,季一山是當兵的人,而且20多歲就入黨了。時隔半年,施振峰談起季一山,震撼和感動還是溢於言表:“我們要給季一山經濟補償,但被他拒絕了,他說這16年的感情根本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從來沒想到要補償,只願老人晚年過得幸福”。
季一山說:“照顧老人本就不求回報,16年來,老人跟著自己吃了不少苦,如今他回家了,惟一的心愿是老人能過上好日子。”
4.對一山而言,善只是一種習慣
當問起為什麼盡心盡力守著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時,季一山這樣解釋:“當時收留老人的時候,我還真的沒有多想,也沒想到老人會住我這裡這么久。後來時間長了,感覺已經像一家人一樣了,更不能不管了”。追根溯源,我們只能說,對有的人來講:善,就是一種習慣。
季一山的父母都已80多歲,是周邊鄉鄰眼裡的“大好人”:父親會些瓦工活,村裡的路、橋有損壞時,他總會主動去修修補補;母親操持家務,他家的院子幾乎從不關門,四鄰八里路過歇歇腳,不趕巧吃個飯,都是常有的事。季一山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的善言善行,認為力所能及地幫別人一把,是很自然的事。他的大哥比他年長20歲,從他兒時起,大哥就經常對他講,要善待老人,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1992年冬天,他從部隊回家探親路過岡西鎮,遠遠看到大橋上圍了一大圈人,原來一對母女掉到河裡去了,當時寒風刺骨、河水結冰,雖有很多人圍著,有拿竹桿的,有甩繩子的,但就是沒人敢下水搭救。走到橋邊一看,季一山下意識地甩掉軍大衣,毫不猶豫地撲進河裡,將母女二人救上了岸。在上海捷運站乘電梯時,看到兩老太太因談話分心,打了個趔趄,旁邊的季一山瞬間衝上去,穩穩地扶住了要跌跟頭的他們。公車駕駛員和熟人聊天,遇到情況緊急剎車使一乘客跌倒,駕駛員還在不管不顧地聊天,季一山連忙扶起那位乘客,站起來大聲制止駕駛員的違規行為,被罵“多管閒事”。他自己在上海做工,手裡並不寬裕,但無論哪個老鄉找上門,留吃個便飯,借上個車票錢,也是常有的事。
季一山在家排行老三,對於弟弟的這一行為,大哥季一標至今仍“蒙在鼓裡”。“他照顧了一個南通老人?我怎么從來不知道啊!只知道二十多年來他先在南通打工然後到上海打工,收入一直不多,很少有餘錢。因為他家房子拆遷了,老父親這些年都跟我們住在一起。”88歲的老父親更是從未聽說兒子做的這些好事。在父兄眼中,季一山老實敦厚,不善言辭,長期在外打工,偶爾會寄些錢給老父親,對任何事情解釋都很少。
“季一山是個好人,是個十分真實的人,希望他的事跡能感動更多的人。”海門日報記者吳永生這樣說。

社會評論

“老人跌倒了不敢扶”、“送路邊摔跤的老人去醫院反遭家屬訛詐”……如今的報紙網路上並不鮮見這樣的新聞,以致於我們大多數人形成了這樣的觀念:不要多事,少惹麻煩,最多用公用電話打個110和120。但農民工季一山卻用自己樸素的言行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善是一個家庭長期正能量的薰陶,是一種下意識的自然流露,是一種多年良性習慣的美好積澱。正是這樣,季一山才會奮不顧身躍入河中救人,才會不計後果帶回街頭失憶的老人……轉念一瞬間,正是平常養成的行為習慣,方可鑄就剎那間的是非抉擇,方可延續人世間的美德善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