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震區房屋結構主要有:穿斗木結構輕質房、土木結構、磚木、磚混結構及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土木、磚木結構房屋占震區房屋總面積的85%以上,曾多次遭受鄰區
地震波及,這次又經三個地震的疊加作用,破壞和內傷十分嚴重。1988年瀾滄-耿馬大
地震後,按八度設防興建的磚混、框架結構房屋抗震性能較好,地震中仍有不同程度破壞。這次
地震對公路橋樑、通訊設施及
水利工程也造成了嚴重破壞。
異常特徵
1.中短期階段震中周圍中強震密集活躍
1994年9月19日至1995年5月12日的235天裡,
雲南及鄰區共發生MS≥4.7級
地震8次,其中6次發生在滇西南地區。而且1995年2月18日至1995年5月12日的83天裡就達4次,震中周圍占3次,震中附近的滇西南地區出現了中強震時間和空間密集活躍,成為1995年5月12日以後
雲南省內最突出、最被重視的異常事件。以往的研究表明
雲南中強震密集、活躍段結束後的1~6個月(個別9個月),雲南及鄰區可能發生6~7級甚至7級以上大震。某些震例資料表明,7級大震有的就發生在中強震密集區內,如1983年6月24日
越南萊州7.0級
地震,於1982年2月20日至1983年5月28日的462天內,滇西南地區也形成了中強震時間和空間上的密集活躍,活躍段結束後29天發生了越南萊州7.0級地震。由於中小
地震的迅速增加,滇西南地區的地震頻度、能量、b值曲線均有突出的異常表現,這些異常一直是滇西南地區M≥6級地震的中期指標。上述異常為判定滇西南強震的危險性作出了貢獻。
2.震中周圍介質處於非穩態的現象突出
計算以瀾滄台為圓心,150km為半徑範圍內2級以上
地震的尾波持續時間比和波速比,分析其月均值時間進程曲線,發現周圍地區的強震前二者均有異常反應,特別是波速比的異常,1988年瀾滄7.6級地震前出現1.4左右的低值變化,1995年孟連西7.3級地震前出現了高達2.0左右的變化,有資料以來兩次出現最大變化後,附近地區都發生了7級地震。表明7級
地震前震中周圍介質處於不穩定的現象是突出的。
在短期階段於5月12日
景谷發生了4.9級
地震,景谷視窗的開窗
地震,以往對景谷附近滇西南地區3個月內M≥5.0級地震的對應率可達80%,是滇西南最好的短期指標。此外思茅-勐臘帶的ML≥2.5級
地震月頻度達異常指標,3個月內滇西南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機率也達70%。
4.前兆觀測異常項目較多
孟連西7.3級
地震前共有18個項目、58條前兆觀測異常,沒有發現長期異常。中期有水位、水氡、水汞、氟離子、鈣離子、
鎂離子、碳酸氫根、
二氧化碳、自然電位、地傾斜、短水準、短基線等12個項目、21個台站、27個台項出現異常,中期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 21.95%和52.5%。短期有深井水溫、水位、水氡、電導率、碳酸氫根、鈣離子、
鎂離子、水汞、pH值、
硫酸根、
二氧化碳、流量、地傾斜等13個項目、15個台站、24個台項出現異常,短期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19.5%和37.5%。臨震有水位、水氡、地磁Z分量等3個項目、4個台站、4個台項出現異常,臨震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3.3%和10.0%。台站比和台項比最高的都是中期異常,臨震異常最少。據此分析中期異常的台站多,可能表明分布廣,短期異常的台站比比中期減少15%,表明異常在有些台站更為集中。臨震異常的項目不多,但除楚雄地磁距震中423km外,其餘均在震中250km範圍內。據此分析異常開始的時間有逐漸逼近震中的趨勢。
表6為孟連西7.3級
地震前定點前兆觀測異常百分比統計表,表中顯示100km內的異常台站和台項比例最高,其次是101~200km。201~500km內的異常比例也不小,與1993年
普洱6.3級
地震101~200和201~300km的異常比率相比偏高,這有可能和其後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級和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地震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影響
孟連地震
震區地質構造複雜,既有南北向的花崗岩體、變質岩體及活動的
瀾滄江大斷裂帶,又有北東、北西向斷裂,從而形成菱形網路斷塊構造區。區內活動斷裂主要有:孟連裂、打洛斷裂、木戛斷裂、瀾滄-勐遮斷裂、勐包-棟達線性影像帶、
薩爾溫江褶斷帶、昌寧-雙江斷裂等,它們對震區的構造與
地震活動起著控制作用。這些斷裂發育歷史悠久,新構造活動強烈。沿
斷裂帶發育著斷崖、斷裂谷地、
斷陷盆地、
古滑坡、
崩塌及斷錯水系等
地貌。這些
斷裂帶上都曾發生過5級、6級和7級
地震。
據推測這次7.3級
地震的發震構造為北北西向的勐包-棟達線性影像構造帶。該線性影像帶展布于震區中部緬甸境內,在衛星影像上呈斷續延伸的線性構造寬頻,頻寬20~30km,總體走向北15°西左右,北西端被木戛弧形構造所截,往東南和北東向
打洛斷裂相交。
也有部分結果不能排除北東向的孟連斷裂是發震構造)。孟連斷裂自瀾滄縣城向西南經孟連、勐阿延出國境,呈北50°~60°東,總體傾向北西。從衛星影像分析,該斷裂向西南可延伸到
薩爾溫江一帶。
震區附近1920年以前的歷史
地震資料完全缺失,1920年以來曾多次發生強震。在這次7.3級
地震震中附近(21°~23°N,98°~100°E),1920年以來曾發生6級以上地震10次,最大地震是1988年11月6日的瀾滄7.6級(表2)。該區是個典型的強震區,在這么小的範圍內從1988~1995年不到10年的時間就發生了3次6.8級以上的
地震,地震活動具有板緣地震性質。傳統的板內7級
地震發生後,數十年周圍不會再發生7級地震的免疫區概念在這裡不適用。
新華網昆明11月20日電(劉國兆)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孟連縣日前建成國家數字地震台,這標誌著我國對地震活動的監測研究開始輻射到周邊的東南亞地區。 孟連地處耿馬——瀾滄地震帶西支延伸中段,同時又鄰近緬甸地震區,地震頻率高、強度大,是強地震活動帶。1995年7月12日,該縣的中緬邊界地區發生7.3級強震,共造成11人死亡、136人受傷,數千人無家可歸。
為更好地掌握地震活動、做好預防工作,今年6月底,中國地震局決定在孟連建設國家數字地震台。該台已於近日建成並即將交付使用。
4月17日,四川省地震局,三樓預報研究所的辦公室外,一張木質的宣傳板上,還貼著4月3日工程師孫之康貼的“大字報”。
大字報里,孫之康認為四川省地震系統有失職之嫌:地震局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我們四川的地震工作者未必想清楚,在實踐工作中也沒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那場八級地震已過一年,而餘波依舊在四川的地震江湖裡泛起波瀾。
“若有責任,我會跳樓”
地震後,當時還是什邡市地震辦主任的張少松曾有過“跳樓自殺”的念頭。
因為他曾向市領導誇過口:六級以內的地震發生,我肯定有把握能預報。
可5月12日那場地震,張少松沒有絲毫察覺。
當時張少松還在家,突然,感覺到房子晃動,起先他沒在乎,到陽台上看到大家在往下跑。
後來他覺得自己撐不住了,“這個地震肯定7級以上”,趕緊往樓下跑。
跑到地震局,一片混亂。市長書記來,問他,“地震在哪兒、多大?”“近6遠7。”張少松憑感覺做出判斷。
“當時沒人指責我,但我壓力很大,應該有感覺啊。”張少松有些自責。
“我事後想到,如果地震發生在什邡境內,我會選擇跳樓。”不斷地抽著煙的張少松說。
市委書記何明俊很快從德陽市帶回了訊息,震源在汶川,7.8級。
“一聽到這話,我差點笑出來。這么說不好,但這是真的,當時就是這個心情。太緊張了,一聽到地震不在什邡境內,不是我的責任,心一下鬆了。”張少松說。
此後,張少松不斷給什邡市委和市政府領導,給抗震救災指揮部,出謀劃策。
“以前市委書記乾滿一屆,可能還不知道他手下有個地震辦。”張少松說。
張少松講了一個故事:震後某市市委書記要應急預案,找不到,最後當地地震辦主任拿來了。書記很意外,不知道他是哪個單位,問他,地震應急預案怎么在你那裡啊?
由於與地震局關係很僵,張少松在地震系統幹了26年,一直停留在副科級。
地震後,因表現突出,張少松被提拔為什邡市抗震減災局局長。
地震局長被罵“吃乾飯”
“蛤蟆不叫專家叫,放心回家睡大覺;專家不叫蛤蟆叫,收拾東西趕緊逃。”“地震局應該改名叫地震統計局”。
地震後,民間以及業內針對四川地震系統的指責層出不窮,壓力顯而易見。
綿陽市地震局副局長安心靈回憶,市政府一位領導多次當面質問,“你們地震局是吃乾飯的嗎?”
“當著我的面,他至少這樣罵了三次。”這位在地震系統幹了30多年的老地震人,只能無奈地笑。
四川省地震局預報研究所所長程萬方在震後也受到很大的社會壓力。
在一次震情商會上,他和副所長杜方數次落淚。
“沒辦法,上下內外都有壓力。”嘆了口氣,程萬方承認,這么大地震,沒事先預報,受到種種質疑。
妻子也罵他,“整了這么多年,你整的啥子啊?”
聽到妻子這么問,程萬方很難過。後來知道,這話其實是愛人單位的同事說的。預報所的其他同事,也經常會被家人、家人的同事問到同樣的問題。
可是無法解釋,是自己失職嗎?是工作不認真嗎?程萬方覺得都不是,“日常工作,預報所的同事們都做到位了。”
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聽著親人朋友罵自己,程萬方很無奈,“我公開說過幾次,埋怨自己無能,為什麼不能提前幾天預報出來呢?”
地震後有兩個多月,程萬方和預報所近20名同事幾乎住在單位,不回家。餘震多,預報所忙是一個事實,迴避社會尖銳的責難,也是一個考慮。
綿陽地震局副局長安心靈說,自己就曾挨過打。
5月14日,北川中學門口,一個災民上了國家地震局專家的車,怎么勸都不下。
安心靈也上去勸。得知是地震局的人,災民很激動,“他出手,打了我和另外一個年輕人一掌。”
猜測可能對方有親人遇難,安心靈仍然好言相勸,沒有效。警員趕到時,安心靈囑咐警員,別為難他,這種情況下多理解他們。
安心靈遭襲的事情,上報到了四川省地震局。預報研究所所長程萬方,被局長吳耀強叮囑注意安全,“少出去,要出去也儘量不要下車。”
四川地震系統後來有個不成文規定,外出的辦事車上不要有地震局字樣。
“出去買東西開發票或收據,都不說是地震局的。”知情人士說,當時整個四川地震系統高度緊張。
大樓貼出大字報
四川省地震系統內部,也有很多指責。
程萬方說,老職工們寫著各種質問地震局的大字報,湧進地震局的辦公樓內,四處張貼。
程萬正他們都知道局內那些職工貼“大字報”,他說他們也不阻攔也不去撕掉。
汶川地震後,地震系統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有專家當著程萬方面說,“幾年前我就估計到川、甘、青一帶可能發生7級地震。”
還有專家說,90年代就講西南地區會發生大地震。或者有專家說,在某篇文章或研究報告中提到過今後幾年注意發生大地震。
程萬方說,這些預測對於巨大地震人員傷亡的避免沒有作用。
“因為這些預測不是實際的臨震預報。”程萬方認為,究竟何時何地會有多大的地震,這些專家誰都沒說清楚。這樣含糊的預測,對政府的決策沒有任何價值。
程萬方的觀點是,“地震是很難預報的”。
反駁程萬方的學者則舉出有地震被準確預報的先例,直斥“‘地震不能預測論’既錯誤又有害”。
程萬方都一一應對。
自1966年到2008年,我國發生51次7級以上地震,僅有2次被成功臨震預報,分別是1975年海城地震和1995年雲南孟連地震。
“這兩起地震被成功臨震預報,是因為震前有明顯的前震活動。”程萬方說,海城地震前三天,遼寧營口測震台記錄到527次地震,而孟連地震前2天震源區附近發生了63次2.7—6.2級的地震。
不過,不論是程萬方、張少松、安心靈,還是四川地震局局長吳耀強,在震後
都很自責。
頂著壓力直言真話
大多數成都人都還記得,2008年5月19日那晚的經歷。
5月19日晚,中國地震局發布的汶川地區有6級至7級餘震預報,在成都和重慶兩地引起恐慌。
當時媒體報導:5月20日凌晨,成都街頭私家車排成長龍,往郊區開去,更多的市民抱出被褥,在草地和公園裡搭建帳篷。
不久四川各電視台及電台又播出一條訊息:目前還不能判定19日至20日會有較大餘震,即便有大的餘震,成都也將是安全的。
這次的信息發布者是四川省地震局。
知情人士說,這一事件背後是地震局業內人士判斷上的分歧。
知情人士介紹,19日下午中國地震局專家預測,當日或20日將有較大餘震,提出要發布預警。但四川省地震局的專家意見相反,不認為這兩天有大的餘震,而且即便有也不會對成都造成威脅。
兩局專家爭執不下,最後中國地震局還是發布了預警。一時間,成都空城。
為了平息恐慌,四川省地震局決定出面澄清,連夜派出專家到媒體製作節目,強調即便有大的餘震,成都市肯定還是安全的。
記者為此求證四川省地震局局長吳耀強。他拒絕回應。
“我們只能多做少說,說多了,會讓老百姓認為我們在辯解。”吳耀強說。
另一位知情人士還說,當時民政部建議把成都7個城區都劃成重災區,也遭到四川省地震局的強烈反對。
“你想想,如果那些恨不得賣房子來支援災區的人到了成都一看,這就是重災區?人家是什麼感受?”該知情人士說。
系統上下的反思
四川地震人的反思,開始得很早。
2008年7月,任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的李廣俊就開始反思。
“此次地震現場應急反應和緊急救援初期,還顯得分散和無序,各自為陣,缺少全局統一的指揮和協調行動。公共通訊系統保障能力差,延誤了救災時機。災情調查和上報渠道混亂,數據差異較大,嚴重影響政府決策。”李廣俊在一篇文章里寫道。
在地震一周年之前,四川省地震局再次以書面形式,向四川省委上陳了一份總結。文中談及“當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與問題”。
四川省地震局坦然承認,地震發生前,“我局未能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臨短預測意見,這是我局表現出的最為突出的問題。”
地震後半年,四川省地震局書面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國地震局做出震情去世人員報告10次,成為四川抗震救災的重要資訊。
“有些外資害怕想撤資,我應商務廳的邀請去給他們講,這次地震後四川更安全了,因為能量釋放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這么大的地震。”程萬方說,挨罵後還必須去穩定人心。
震後,四川省地震局做的又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四川省政府的安排下,組織編制《四川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修復規劃(防震減災部分)》。
這一規劃,包括四川省監測系統和監測設施建設、四川災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四川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設施建設及四川省防震業務用房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四大項目。
四川省地震局局長吳耀強稱,這一規劃得到的項目資金約4個億。2009年,將有2個億會實實在在用出去。
“這4大項目,將於2010年全面完成,這對於回復和提高汶川地震災區防震減災綜合實力有著極大的意義。”四川省地震局在一份總結檔案里稱。
4月17日,四川省地震局,三樓預報研究所的辦公室外,一張木質的宣傳板上,還貼著4月3日工程師孫之康貼的“大字報”。
大字報里,孫之康認為四川省地震系統有失職之嫌:地震局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我們四川的地震工作者未必想清楚,在實踐工作中也沒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那場八級地震已過一年,而餘波依舊在四川的地震江湖裡泛起波瀾。
“若有責任,我會跳樓”
地震後,當時還是什邡市地震辦主任的張少松曾有過“跳樓自殺”的念頭。
因為他曾向市領導誇過口:六級以內的地震發生,我肯定有把握能預報。
可5月12日那場地震,張少松沒有絲毫察覺。
當時張少松還在家,突然,感覺到房子晃動,起先他沒在乎,到陽台上看到大家在往下跑。
後來他覺得自己撐不住了,“這個地震肯定7級以上”,趕緊往樓下跑。
跑到地震局,一片混亂。市長書記來,問他,“地震在哪兒、多大?”“近6遠7。”張少松憑感覺做出判斷。
“當時沒人指責我,但我壓力很大,應該有感覺啊。”張少松有些自責。
“我事後想到,如果地震發生在什邡境內,我會選擇跳樓。”不斷地抽著煙的張少松說。
市委書記何明俊很快從德陽市帶回了訊息,震源在汶川,7.8級。
“一聽到這話,我差點笑出來。這么說不好,但這是真的,當時就是這個心情。太緊張了,一聽到地震不在什邡境內,不是我的責任,心一下鬆了。”張少松說。
此後,張少松不斷給什邡市委和市政府領導,給抗震救災指揮部,出謀劃策。
“以前市委書記乾滿一屆,可能還不知道他手下有個地震辦。”張少松說。
張少松講了一個故事:震後某市市委書記要應急預案,找不到,最後當地地震辦主任拿來了。書記很意外,不知道他是哪個單位,問他,地震應急預案怎么在你那裡啊?
由於與地震局關係很僵,張少松在地震系統幹了26年,一直停留在副科級。
地震後,因表現突出,張少松被提拔為什邡市抗震減災局局長。
地震局長被罵“吃乾飯”
“蛤蟆不叫專家叫,放心回家睡大覺;專家不叫蛤蟆叫,收拾東西趕緊逃。”“地震局應該改名叫地震統計局”。
地震後,民間以及業內針對四川地震系統的指責層出不窮,壓力顯而易見。
綿陽市地震局副局長安心靈回憶,市政府一位領導多次當面質問,“你們地震局是吃乾飯的嗎?”
“當著我的面,他至少這樣罵了三次。”這位在地震系統幹了30多年的老地震人,只能無奈地笑。
四川省地震局預報研究所所長程萬方在震後也受到很大的社會壓力。
在一次震情商會上,他和副所長杜方數次落淚。
“沒辦法,上下內外都有壓力。”嘆了口氣,程萬方承認,這么大地震,沒事先預報,受到種種質疑。
妻子也罵他,“整了這么多年,你整的啥子啊?”
聽到妻子這么問,程萬方很難過。後來知道,這話其實是愛人單位的同事說的。預報所的其他同事,也經常會被家人、家人的同事問到同樣的問題。
可是無法解釋,是自己失職嗎?是工作不認真嗎?程萬方覺得都不是,“日常工作,預報所的同事們都做到位了。”
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聽著親人朋友罵自己,程萬方很無奈,“我公開說過幾次,埋怨自己無能,為什麼不能提前幾天預報出來呢?”
地震後有兩個多月,程萬方和預報所近20名同事幾乎住在單位,不回家。餘震多,預報所忙是一個事實,迴避社會尖銳的責難,也是一個考慮。
綿陽地震局副局長安心靈說,自己就曾挨過打。
5月14日,北川中學門口,一個災民上了國家地震局專家的車,怎么勸都不下。
安心靈也上去勸。得知是地震局的人,災民很激動,“他出手,打了我和另外一個年輕人一掌。”
猜測可能對方有親人遇難,安心靈仍然好言相勸,沒有效。警員趕到時,安心靈囑咐警員,別為難他,這種情況下多理解他們。
安心靈遭襲的事情,上報到了四川省地震局。預報研究所所長程萬方,被局長吳耀強叮囑注意安全,“少出去,要出去也儘量不要下車。”
四川地震系統後來有個不成文規定,外出的辦事車上不要有地震局字樣。
“出去買東西開發票或收據,都不說是地震局的。”知情人士說,當時整個四川地震系統高度緊張。
大樓貼出大字報
四川省地震系統內部,也有很多指責。
程萬方說,老職工們寫著各種質問地震局的大字報,湧進地震局的辦公樓內,四處張貼。
程萬正他們都知道局內那些職工貼“大字報”,他說他們也不阻攔也不去撕掉。
汶川地震後,地震系統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有專家當著程萬方面說,“幾年前我就估計到川、甘、青一帶可能發生7級地震。”
還有專家說,90年代就講西南地區會發生大地震。或者有專家說,在某篇文章或研究報告中提到過今後幾年注意發生大地震。
程萬方說,這些預測對於巨大地震人員傷亡的避免沒有作用。
“因為這些預測不是實際的臨震預報。”程萬方認為,究竟何時何地會有多大的地震,這些專家誰都沒說清楚。這樣含糊的預測,對政府的決策沒有任何價值。
程萬方的觀點是,“地震是很難預報的”。
反駁程萬方的學者則舉出有地震被準確預報的先例,直斥“‘地震不能預測論’既錯誤又有害”。
程萬方都一一應對。
自1966年到2008年,我國發生51次7級以上地震,僅有2次被成功臨震預報,分別是1975年海城地震和1995年雲南孟連地震。
“這兩起地震被成功臨震預報,是因為震前有明顯的前震活動。”程萬方說,海城地震前三天,遼寧營口測震台記錄到527次地震,而孟連地震前2天震源區附近發生了63次2.7—6.2級的地震。
不過,不論是程萬方、張少松、安心靈,還是四川地震局局長吳耀強,在震後
都很自責。
頂著壓力直言真話
大多數成都人都還記得,2008年5月19日那晚的經歷。
5月19日晚,中國地震局發布的汶川地區有6級至7級餘震預報,在成都和重慶兩地引起恐慌。
當時媒體報導:5月20日凌晨,成都街頭私家車排成長龍,往郊區開去,更多的市民抱出被褥,在草地和公園裡搭建帳篷。
不久四川各電視台及電台又播出一條訊息:目前還不能判定19日至20日會有較大餘震,即便有大的餘震,成都也將是安全的。
這次的信息發布者是四川省地震局。
知情人士說,這一事件背後是地震局業內人士判斷上的分歧。
知情人士介紹,19日下午中國地震局專家預測,當日或20日將有較大餘震,提出要發布預警。但四川省地震局的專家意見相反,不認為這兩天有大的餘震,而且即便有也不會對成都造成威脅。
兩局專家爭執不下,最後中國地震局還是發布了預警。一時間,成都空城。
為了平息恐慌,四川省地震局決定出面澄清,連夜派出專家到媒體製作節目,強調即便有大的餘震,成都市肯定還是安全的。
記者為此求證四川省地震局局長吳耀強。他拒絕回應。
“我們只能多做少說,說多了,會讓老百姓認為我們在辯解。”吳耀強說。
另一位知情人士還說,當時民政部建議把成都7個城區都劃成重災區,也遭到四川省地震局的強烈反對。
“你想想,如果那些恨不得賣房子來支援災區的人到了成都一看,這就是重災區?人家是什麼感受?”該知情人士說。
系統上下的反思
四川地震人的反思,開始得很早。
2008年7月,任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的李廣俊就開始反思。
“此次地震現場應急反應和緊急救援初期,還顯得分散和無序,各自為陣,缺少全局統一的指揮和協調行動。公共通訊系統保障能力差,延誤了救災時機。災情調查和上報渠道混亂,數據差異較大,嚴重影響政府決策。”李廣俊在一篇文章里寫道。
在地震一周年之前,四川省地震局再次以書面形式,向四川省委上陳了一份總結。文中談及“當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與問題”。
四川省地震局坦然承認,地震發生前,“我局未能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臨短預測意見,這是我局表現出的最為突出的問題。”
地震後半年,四川省地震局書面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國地震局做出震情去世人員報告10次,成為四川抗震救災的重要資訊。
“有些外資害怕想撤資,我應商務廳的邀請去給他們講,這次地震後四川更安全了,因為能量釋放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這么大的地震。”程萬方說,挨罵後還必須去穩定人心。
震後,四川省地震局做的又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四川省政府的安排下,組織編制《四川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修復規劃(防震減災部分)》。
這一規劃,包括四川省監測系統和監測設施建設、四川災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四川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設施建設及四川省防震業務用房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四大項目。
四川省地震局局長吳耀強稱,這一規劃得到的項目資金約4個億。2009年,將有2個億會實實在在用出去。
“這4大項目,將於2010年全面完成,這對於回復和提高汶川地震災區防震減災綜合實力有著極大的意義。”四川省地震局在一份總結檔案里稱。
中新社昆明11月13日電 (王艷龍)雲南昆明小哨有一口深達2156米自流井,井裡布滿各種地震監測高精尖儀器,24小時不間斷為地殼運動“把脈”,並多次“診出”大地震跡象,為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小哨地震觀測站位於昆明市東北40公里處,由一口廢棄石油勘探井改建而成,是雲南最深的地震觀測井。從1982年建站以來,相續設立了水位、水溫、流速、水氡等觀測項目,並經過改造後實現數位化,提高了監測靈敏度。
記者13日走訪該觀測站時看到,深入井下不同深度的測量設備將水位、水溫、氡、汞、氦等監測項目動態數據不間斷地傳送至二樓監測儀,工作人員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監視研究昆明圈地震活動積累資料。
“測水溫儀器精度為萬分之一,測水深的儀器精度也高達千分之一。”昆明市防震減災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儲耀介紹,小哨監測站位於小江斷裂帶(雲南境內由昭通延伸至玉溪)西支附近,安裝了中國最先進的水溫、水位、測氡、電磁波、地震阻率等7個測項的數位化前兆儀器,能對小江斷裂帶上4級以上地震做出反應。近30年來,該井曾對瀾滄耿馬地震、孟連地震、麗江地震等較大地震有反應,對川滇菱塊南部的中強度以上地震指示明顯,在今年9月發生的彝良5.7級地震中也出現過水位變化情況。
儲耀說,地殼運動的擠壓、拉伸會導致地下水位、水溫以及比較穩定的惰性氣體產生一些不尋常的變化,這為人類研究地震提供了重要資料。但水位、水溫也容易受大氣環境影響。“降雨、大氣氣壓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地下監測水位的變化。”因此,該站將測量井加了套管,並在後期分析時儘量排出這些因素的干擾,使數據更真實。
地震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發展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研究地震也日益成為國際社會更加關心的問題,但由於各種限制,也使地震研究預報面臨著難以提供準確信息等困惑。
“現在對地震的研究仍處於統計研究、經驗分析判斷階段,地震預報準確率也只有15%,想要準確預報地震幾乎不現實。”儲耀說,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將多口監測井的數據綜合起來研究,做出一些對地震的判斷,但一般地震深度都在20公里左右,目前還無法研判地震的真實情況,因此,這種間接測到的數據也很難預判地震。
儲耀稱,即使多口監測井同時出現異常,可能出現地震,但是地震等級、地震地點以及時間等也無法判斷。更有效的方法是“以震報震”,將歷史上發生地震情況收集整理,在地圖上繪製出來,確定地震空間、等級、區域等,以研究判斷地震發生趨勢,為政府提供防災應急參考。
儲耀說,雖然現在無法準確預報地震,但監測井數據對地震研究仍有重要意義。“隨著地下探測技術的不斷提升,和監測數據資料積累增多,判斷地震的準確性也會相應地提高。”儲耀告訴記者,人類研究地震的歷史還較短,但現在的研究將會為後人研究地震提供歷史資料,為人類未來更加科學地判斷地震提供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