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湘秋

孟湘秋

孟湘秋,1998,2000年和2003年先後三次被評為哈市優秀教師,她的事跡先後四次被尚志市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做了專題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湘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孟湘秋簡介,2013年現教班級,孟湘秋的文章,禍與福,人生難料,成長是個疏離的過程,

孟湘秋簡介

孟湘秋,1997年,1998年和2002年先後三次被評為哈市優秀班主任,2004年被評為哈市德育先進個人。2002年她被評為尚志市“十大青年創業者”,2000年被認定哈市級骨幹教師,2003年被認定為省級骨幹教師。2005年被評為尚志市第二屆“師德十佳”教師。2006年被評為哈市模範教師。2001年被評為全省優秀教師。
希望國小教學狀況
孟湘秋,女,現年42歲。1986年,她國中應屆畢業,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阿城師範學校。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1990年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被評為優秀畢業生。同年,她被分配到尚志市長壽鄉鄉立中學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六年的鄉下從教之路磨礪了她的意志,練就了她兢兢業業,吃苦耐勞的性格,很快成為鄉里的骨幹教師。
1996年,在尚志市新建的市直國小——希望國小招聘教師的活動中,她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被調入希望國小工作,開始了她的國小教師生涯。一開學,她擔任了一年五班的班主任工作。由於她原是鄉下教師,社會不認可,40個尚志市東郊仁愛委的孩子,便成了她的學生,他們以農業戶孩子居多,家長沒時間管理,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可想而知。可從農村長大的她深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份愛生情和性格中的倔強,激起她一定要教好他們的強烈願望。教了6年的中學生,一下子面對40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對她來說,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她努力保持自己的優勢,克服劣勢,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國小教學。首先,她努力改變自己偏快的語速,接近學生,道德、衛生、紀律、學習數管齊下,提出“讓勞動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習慣”、“讓文明成為習慣”、“讓讀書成為習慣”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習慣養成教育。學生們的精神面貌明顯好轉,各種習慣逐漸養成,她的心也豁然開朗,對一年五班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可就在這時,她不滿兩歲的孩子得了急病做了手術。做為一個年輕的母親,她流著淚做出了艱難的決擇,照常上班,沒有因為家事拖累工作。孩子住院期間,她晚上在醫院照顧孩子,白天上班,沒請過一分鐘假。面對孩子,她內心充滿了自責和愧疚,面對學生,她是那樣義無反顧,因為她深知,做為教師的她更屬於那間教室,屬於那群學生,教育好他們,是她的義務,更是她的責任。
工作以來,她力爭做一個“愛心、實幹加鑽研”的教育實踐者。十年多的教學生涯,使她深深愛上了教育工作,愛上了每一位天真可愛的學生。她關注著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精心地培育著棵棵幼苗。如果說班級管理是愛心工程的主體,那么對待個別後進生,孟老師則採取了愛心傾斜政策。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從情感入手,走進學生心靈,把更多的關愛傾注給後進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孟老師在講到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或易錯、易混淆的內容時,總是有意識地提醒後進生集中注意力,同時放慢教學速度,多讓後進生演示、答題,並及時給予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長此以往,後進生的自信心和成績都明顯提高。
她不斷努力,力爭讓她的愛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她目光所及的每一個角落。然而,面對九十幾人的大班,想實現“不讓一個孩子落後”的目標,談何容易?不必說每周十五六節的備課上課,也不必說早自習,下午自習的輔導,單說每天必批的一次語文作業,一次數學作業,一篇日記,兩天一篇小楷,外加語文聽寫,數學小測試,英語的單詞聽寫,每單元的一篇作文,平均每人每天近七項作業要批改,班中九十幾人,每天她所批改的作業達600多人次。況且學生作業不可能都正確,錯了要改,改了還要批。學生減負了,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卻自主不自主地給自己加負,不然,會有多少孩子被甩下呀!如果說班中五六個孩子成績優異,那是學生的天分高,那么一個班九十幾人不同程度的進步誰還敢奢望天分呢?那必定是老師血與汗的結晶,是付出青春與健康換取的。這一點孟老師做到了。可是,她自己卻累得病倒了。2004年春天,她得了胸膜炎,醫生要求住院治療。但面對自己傾注全部心血培養的一群精靈,她實在不捨,便沒對任何人講生病的事,白天堅持上班,晚上點滴治療。由於工作勞累,病情不但沒有好轉達,反而越來越重,持續發燒。一個月的治療前功盡棄了。3月17日那天下午,放學前,她堅持批完日記,在例行的“寫作活動區”讓學生交流日記時,她竟體力不支,趴在桌上昏睡過去。到醫院檢查,胸腔再次積液800亳升,她只好到哈爾濱住院治療。孟老師又回到了孩子中間,她更深刻地品味到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她說:“面對家長的高標準,嚴要求,我會努力去做,不求他人無怨,但求自己無悔。”
教師的工作是艱辛而繁瑣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終身學習所必須的一種品質。她組織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寫日記,引導學生在寫日記中認識事物,發展語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她堅持每天批閱班中全體學生的日記,並且每天選出寫的有特色的日記在班中交流,從而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興趣,並用孩子們平實的生活教他們做善良之人。每天讀日記的那段時光她和孩子們是最快樂的。日積月累,孩子們的日記水平日漸提高,令她和家長們欣喜萬分。她的學生有57人次先後在國家、省、市作文比賽中獲獎。
辛勤的耕耘,收穫了累累碩果,不懈地努力,使她不斷進步,很快贏得了家長們的認可。十多年的時間裡,她任教的班級學生成績成績連續23個學期質量測評名列年組第一名。學生們為班級贏得了許多榮譽,獲得市、校各級集體榮譽獎狀46塊。她所任教的1996年入學的教學班連續四年被評為希望國小唯一的“星級班級”,1997年被評為尚志市文明班級,1998—2000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尚志市先進班集體,2001年又被評為哈市先進班集體。孩子們在各國中入學考試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社會反響很好。
她積極投身於教改大潮中,1996年起承擔了國家國小語文“四結合”試驗,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表揚。她正承擔著哈市科研課題“小學生善良教育與語文學科教育的整合實驗”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她撰寫的論文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優秀科研成果。她多次在市教研活動中獻課,所執教的兩節課在哈市獲獎。在2000年尚志市德育工作會議上,她做了題為《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的大會發言,該文被評為尚志市德育工作優秀經驗論文。2004年9月,她做為市“師德巡迴報告團”的七位成員之一先後赴亞布力等七個鄉鎮做了題為《我品味當老師的快樂》的報告。2005年11月,她在市骨幹教師成果展示會上做了題為《感悟成長的幸福》的發言。
市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對她的事跡做了多次報導。2001年教師節,市電視台對她做了專題報導;2002年青年節,市電視台對她做了題為«青年創業者的足跡——不輟的耕耘者»的專題報導;2005年教師節,廣播電台對她做了題為«辛苦著並幸福著»的專題通訊報導;2006年婦女節,電視台對她做了題為«化做春泥更護花»的專題報導。
在奉獻中,她品味生活的充實,在辛苦中,她品味當老師的快樂 。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她會更加努力,為了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為了心中的那片樂土,她會一如既往地奉獻出自己的一腔熱血,默默躬耕,無怨無悔,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2013年現教班級

六年五班。

孟湘秋的文章

禍與福

前幾日,我們住的小區發生了一喜一悲兩件大事:和我家有一個單元門之隔的一戶人家,買彩票中了810萬,整個小城都轟動了。他家兩天之內提了2台新車,一台奧迪A6,一台新款的豐田。車胎上耀眼的紅布條舞動在春風裡,一家人也如沐春風。同在這小區的另一戶人家卻不幸降臨,大概是為了滿月的孫兒慶生,據說男主人是出去給客人買瓜子,在馬路邊的道牙上被一輛“三無”汽車撞擊身亡。這家的老兩口雖說已近60,長得卻非常年輕,家庭和諧,突遭橫事,原本幸福的一家也如掉進萬丈深淵。人生無常啊!悲喜劇就這樣出人意料地一幕幕上演著。
中彩票的好運氣人人羨慕,不過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普普通通的,有著平平凡凡運氣的人羨慕一下就完了,連夢都不要做。與那不幸的人比比,我們每天那平平常常,不好不壞的日子,真的都是彌足珍貴的好日子,是那么值得我們去珍惜,要是每天在抱怨,浪費了生命賜予我們的寶貴的好日子,也真是枉費了命運的垂愛。
別再去羨慕別人的好日子,也別去問好日子都去了哪裡。能與親人廝守,能正常去工作,生活能自理,能去為別人做點什麼……置身於這樣平凡的好日子裡,吾復何求?
慢慢走,欣賞啊!千萬別等好日子像指縫間的漏去的水一樣,再也掬不住時,才去懷念它的純淨、美好,那樣千千萬萬的好日子就這樣永永遠遠在嘆息中離我們而去。願幸運的人繼續被幸福籠罩,願不幸的人早日平復,願平平凡凡,每天過著好日子卻可能不知道的人多多珍惜。

人生難料

今天下午,我很難過,因為我的一個要好的同事病了,還挺嚴重。我感到心裡特別疼,惦記的要命,可我卻怯懦到連電話都不敢打。平時我們誰一有什麼鬧心事,都是她來寬慰、鼓勵我們。她有病了,我卻連寬慰她的勇氣都沒有。老天有時真是不長眼睛,她那么坎坷,常常真心地感謝老天養活她,可這老天說翻臉就翻了。以前,當我悲觀地感嘆人生無常,疾病和死亡不知道揣在誰的衣兜里,一不小心就會蹦出來的時候,都是她樂觀、豁達地激勵我,可,我卻真不知該說什麼,我發現自己真的特別無能與無力,也許面對疾病,凡人本來就很渺小。她麻醉期還沒過,我只能默默祈禱
無論怎么想,我的心裡都很疼。
我要讓她好好讀讀愛德華.甘迺迪的家族史《心的指南針》,或許有用。

成長是個疏離的過程

昨晚,和外甥女視頻,她很難過自己暑假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回家。我也感慨不已:成長就是一個疏離的過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學、學生。前天,下班時,經過外貿家屬樓前,我發現一老人(女的)在路邊對著手機大聲地哭,邊說:“兒子,你回來唄!”我當時就想,等我歲數大了,一定要堅強,不能讓兒子惦記我,因為那時,他要工作,還要擔當家庭責任,哪能那么輕鬆。不過,我還沒來得及佩服自己,我的鼻子就有點酸酸的了。有時,成長真的是個疏離的過程,儘管我是那么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