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士衡

孟士衡(1906-1949),原名昭銓,又名十道,號士衡,吉林琿春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早年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畢業後任琿春中學校長。九一八後流亡關內,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81年3月7日,徐州市人民政府追認孟士衡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士衡
  • 出生地:吉林省琿春縣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畢業院校:北京中國大學
人物簡介,烈士生平,

人物簡介

孟士衡,1940年與王葆真同行赴晉西北與朱德會晤,共商國共合作大計。1949年2月任民革南京分會主任委員,公開身份是蘇浙監察行署監察專員,妻子秦秀卿是國大代表。在籌劃組織扣押國民黨高級官員,迎接人民解放軍渡江的京滬暴動時,因事泄被捕。最後,孟士衡和中共黨員吳士文、肖儉魁等三人於1949年4月9日被押赴宋公園(即今天的閘北公園)處決。他們沿途高呼革命口號,英勇就義。臨刑前,孟士衡給妻子寫下遺書:“秦秀卿賢妻鑒:我為革命而成仁,死而無憾。結婚七載,諸多負汝,尚請見諒。汝可改嫁,善自珍重。”情真意切,悲壯感人。1981年4月7日《南京日報》發表‘民革南京地下組織負責人孟士衡被追認為烈士的’訊息。
孟士衡

烈士生平

孟士衡,男,原名昭銓,又名十道,吉林琿春人,1906年出生。其父為鄉間私塾教師。孟士衡自幼就聽父輩講述沙俄脅迫清政府訂立《中俄璦琿條約》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的屈辱歷史,心靈深處埋藏著雪恥救國的強烈願望。
1930年,孟士衡從北平中國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任琿春中學校長,謀求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來振興中華。九一八事變,打破他教育救國的幻想。1931年,他不甘心做亡國奴,秘密組織師生參加抗日游擊隊。1932年,他離開家鄉,先在北平廣安門中學教書,後一度擔任河北省教育廳督學,並常在報刊上發表宣傳教育的文章。1937年,七七事變後,孟士衡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先後在國民黨冀察戰區、魯蘇豫皖邊區任科長、專員等職。任職期間,他堅持國共真誠合作,共同抗戰的原則,對推動邊區聯合抗日起到積極作用。1940年,孟士衡與冀察戰區黨政分會主任王葆真一起到山西第十八集團軍駐地謁見朱德,接受革命思想,帶回大量革命書籍在洛陽、鄭州等地散發,並將自己在第十八集團軍的所見所聞廣為宣傳。為此,他被國民黨當局拘押在洛陽黑洞監獄長達1年之久,後經社會名流保釋出獄。1943年,他轉任國民黨魯蘇皖邊區黨政分會幹訓團上校軍官。因其潛心研究馬列主義和土地改革政策,常受監視和誣陷。為擺脫困境,他前往河南新蔡縣任中學校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時,孟士衡被派參加徐州地區的接收工作,並擔任徐州日僑、戰犯管理所總務科長。目睹接收大員們強取豪奪以及國民黨當局破壞和平、發動全面內戰的罪惡行徑,他憤然辭職,從事人民民主革命運動,開展策反工作,發展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成員。1948年7月,孟士衡被委任為民革南京分會主任委員。為配合中共地下黨工作,他曾策動南京部分院校學生開展反飢餓、反內戰的遊行活動。利用同鄉關係,在國民黨首都警察局中區、北區分局官兵中發展民革成員,形成了一支反獨裁、反內戰,要和平、要自由的愛國民主力量。
1949年2月,孟士衡秘密策劃炸毀機場,切斷水陸交通,扣留在南京的代總統李宗仁等國民黨軍政要人,迎接人民解放軍渡江。12日,他去上海向民革滬寧地區軍事特派員王葆真匯報,被特務追蹤逮捕,押解到南京。敵人嚴刑拷問,他大義凜然,毫不屈服。4月4日,他又被押解回上海警察局。5月9日,孟士衡犧牲於上海宋公園,時年43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孟士衡的歷史進行調查,並於1981年正式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南京日報》曾刊登了“民革南京地下組織負責人孟士衡被追認為烈士”的訊息。《上海民革報》也於1981年11月30日,登載了劉海亭、許卜五、梁佐華三位老民革成員撰寫的“‘京滬暴動案’與地下民革”史料片斷,記述了孟士衡等在解放前夕從事革命活動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