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均夫

孟均夫(1896-1973),原名繼章,字尊甫,後改字均夫,並以此行世。1896年11月4日出生於陝西省華陰縣華山鄉紅岩村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均夫
  • 別名:繼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省華陰縣華山鄉紅岩村
  • 出生日期:1896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1973年6月6日
  • 代表作品:《華山勝跡》,《華山道教歷史資料》,《華山名勝紀要》
人物生平
父親孟傳芳,字鐘翰,後改字宗獻,號蘭亭,晚清廩生、歲貢。曾任華陰縣高等國小堂堂長、縣師範傳習所教習、縣農業職業學校校長。主修過華陰縣誌,斯文書法俱佳,乃陝西東府知名的篤學之士,時人尊稱蘭亭先生。清末為華陰縣衙大堂撰對聯:“設網能寬則寬,竊自思四野哀鴻孰非赤子;敗群可取則取,不必到三峰落雁,再問青天。”其憂國憂民、剛直不阿之節操,躍然紙上。民國初年辭職還鄉,隱居農村,無意仕宦,雖生活清貧,不以為苦。他的稟性和品格,都給予孟均夫以深刻的影響。
孟均夫少年時在鄉孰接受啟蒙教育,嗣後在本縣高等國小堂和縣師範傳習所學習。年稍長即因家境清貧,母親多病,未能再到高等學府深造,與父親同挑家庭生活重擔,半耕半讀,其夫學養深厚且指導有方,均夫天子聰穎,冬春農閒時,在華山下的雲台觀焦仙祠內夜以繼日地勤奮刻苦自學。他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誦讀,終生收不釋卷。研習書法也下過很大功夫,為節省紙墨,他以方磚代紙,以土代墨,習臨名帖,以百遍作一階段。為練腕力,他或以沙袋、磚土系腕,或以水碗系腕上,天長日久,使他學識淵博,尤精文史,書法亦為上乘。
1923年秋,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來陝西講學,10月31日到華陰縣,當天到西嶽廟遊覽。隨後幾日,又遊覽了雲台觀、玉泉院、華山,11月5日離開華陰。康有為賜孟均夫“進德修業”橫幅,以資鼓勵。
1924年7月,陝西省教育廳和西北大學舉辦“暑期學校”,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及孫伏園、陳中凡等著名學者來講學,孟均夫這時在華陰教育界以頗有聲譽,聆聽了魯迅題為《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的精彩演講。
從事教育事業多年,退休後,仍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
地處華陰縣境內的華山是我國享譽海內外的道教名山,孟均夫被聘為華山管理委員會委員、華陰縣文史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1962年11月完成《華山名勝紀要》(略稿);1963年夏編寫出《顧亭林在華陰的事跡考略》(初稿);同年9月,作為編者之一編寫完成《華山道教歷史資料》(草稿),署名“華山道教歷史資料研究小組”刻印,報送陝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1964年-1965年寫成《華山勝跡》。
由於孟均夫的愛國熱情和辛勤工作,被選舉為鄉人民代表、公社管理委員會委員、華陰縣第四、五、六屆人民代表,1963年又當選為陝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在知識界及相親中,一向以“活資料”的雅號受到人們尊重。
1968年11月,孟均夫74歲時,對自己教書育人數十年經歷的艱辛和憂患無怨無悔,晚年錄寫毛澤東詩詞,留下不少的書法精品。
1973年6月6日,孟均夫病世於華陰,享年七十七歲,陝西省、渭南地區及華陰縣等領導部門送了花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