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電影

1972年孟加拉國獨立前稱東巴基斯坦。1953年,有志於電影事業的阿卜杜爾?賈巴爾?汗籌建了伊克巴爾電影公司。1956年,他以自己的舞台劇本為藍本,攝製了一部故事片《面孔與面具》,後來被認為是孟加拉第一部電影。此片大量採用外景,並且衝破了婦女不能登台表演的陳規,讓女子走上銀幕。雖然影片攝製比較粗糙,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吸引了大量觀眾,獲得了成功。

基本信息,發展規模,

基本信息

1957年,當時的東巴基斯坦建立了電影發展公司,並開始營業。它為私人製片商提供設備和技術服務。這為後來的孟加拉電影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打下了基礎。1956~1965年是東巴基斯坦電影的初創階段,主要是以神話、民間故事和小說等為題材拍攝情節簡單的故事片。在這一階段拍了28部影片,上座率較高的只有4部,這4部中有兩部電影藝術水平較高,1958年拍的《天將破曉》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金質獎,1964年拍的《玻璃牆》獲得1965年巴基斯坦國際電影節11項獎。
1966~1969年,這一時期的影片主要是把一種鄉村流動演出的民間戲劇“賈特拉”拍成電影。這種電影深受民眾的喜愛,並且吸引了大量農村觀眾。1965年,電影導演薩拉哈丁根據鄉間傳統戲劇所拍的電影《種植》公映後受到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利用鄉村戲劇攝製的影片迅速增加,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電影的繁榮。1965年東巴基斯坦只生產 5部影片,1967年上升到14部,1968年達25部。
1970~1975年,由於影片的鄉村戲劇形式的局限性,而且囿於固定程式,所以在風行一時之後開始衰落。這時社會政治矛盾尖銳化,電影界開始注意攝製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1970年,導演Z.拉伊罕攝製了以爭取獨立鬥爭為背景的故事片《生活的掠影》。
孟加拉獨立戰爭時期,故事片停拍,讓位於紀錄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停止種族滅絕》、《一個國家誕生了》、《解放戰士》等。
1971年12月,獨立戰爭結束,1972年孟加拉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此後,孟加拉國電影事業得到了發展,一大批後起之秀加入了電影工作的行列,影片的形式和內容都深入到新的領域,這個時期主要是以描寫獨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其中藝術水平較高的有《那十一個人》、《初升太陽的光焰》、 《孟加拉之虎》、 《戰爭》等。
1975年以後,隨著政治形勢的穩定,影片題材和風格趨於多樣化,一些編導在提高藝術水平方面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如描寫殘酷的教派仇殺的《早安》(1976)、敘述戰爭造成家庭不幸的《五彩繽紛的雲》(1976)、歌頌一對青年男女突破貧富界線戀愛的《越界》(1977)、描述與盜竊犯作鬥爭的兒童影片《埃米爾偵察小分隊》(1980)、反映1943年大災荒時一個婦女悲慘遭遇的《不吉祥的房子》(1980)等。
1982年青年導演阿基祖爾?布里攝製了《新加坡之戀》。此片在新加坡拍了許多外景,故事曲折,採用電子樂器配樂,大量運用特技攝影,放映後很受歡迎,上座率很高,獲得了成功。因而一些導演都尋找在國外拍攝外景的題材以吸引觀眾。
1975年以後是電影的繁榮時期,1976年生產了孟加拉語故事片46部、紀錄片16部、新聞片26部;1981年生產孟加拉語故事片44部,另外還進口英語片29部、紀錄片18部(其中11部譯成英語)、新聞片36部。達卡1979年有影劇院50個、座位 35837個;1981年時影劇院增至60個,座位有 48730個。80年代全國有 300多個電影院,22.3萬多個座位,全年觀眾2億餘人次。
孟加拉電影的業務和行政管理隸屬於新聞部,下屬機構有電影發展公司、電影與出版局、電影學院與檔案館、電影審查委員會。

發展規模

除商業性電影發行、放映系統外,還有電影愛好者組織──電影協會(主要在達卡地區)。這樣的協會80年代有 100個左右。他們通過組織欣賞國內外優秀影片,舉辦討論會、講座,出版刊物等,培養和提高對電影的欣賞水平和促進制片水平。
政府設立的電影獎有國家電影獎,每年評選一次,選出最佳的影片、導演、演員、配樂、劇本、攝影等20個最佳項目。評選委員會由新聞部指定。此外,還有電影記者協會獎、電影製片人協會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