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孟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孟傑,男,1966年生,貴州省大方縣人,1991年獲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在原子核的手征對稱性、暈現象、贗自旋對稱性和協變密度泛函理論等方面有原創性貢獻。

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2000年和2013年)、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2007年)、伊朗花拉子模國際獎(2008年)、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09年)、德國金科(GENCO)獎(2010年)等榮譽,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傑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州省大方縣
  • 出生日期:1966年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理論物理
  • 主要成就:2000年和2013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2007年獲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
  • 發表論文數量:86篇(截至2019年7月) 
主要經歷,訪學經歷,著作及論文,擔任職位,獲獎情況,

主要經歷

1966年,生於貴州省大方縣;
孟傑
1982年至1988年,西南師範大學物理系就讀,獲得學士、碩士學位;
1988年至1991年,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就讀,獲博士學位;
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
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德國Rossendorf研究中心核與強子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
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 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96年12月至1998年10月 受日本科技廳資助作為科技廳研究員(STA Research Fellow)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97年起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2009-2012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院長。

訪學經歷

1999年3月至2000年1月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在日本仙台任東北大學JSPS訪問教授;
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受日本文部省資助在大阪大學核物理研究中心任COE教授(Center of Excellence Professor);
2002年7月至2002年10月應邀到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德國GSI、法國巴黎南大學作訪問教授;
2004年11月8-23日 訪問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
2005年1月7-17日 受瑞典Swedish Institutes資助,訪問瑞典皇家工學院(KTH,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年6月18日 - 8月18日 訪問德國GSI,慕尼黑技術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義大利Cantania大學和米蘭大學;
2006年1月 – 2008年12月 南非Stellenbosch 大學Professor Extraordinary;
2007年7月– 9月 愛丁堡大學 SUPA Distinguished 訪問教授。

著作及論文

孟傑教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SCI論文200多篇,SCI引用(包括自引)2800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大會主席或顧問委員數十次,先後應邀在德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台灣、瑞典、俄羅斯、越南、克羅地亞、南非和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所訪問和講學八十多次。多次應邀在國際學校上講授《原子核結構理論》。 應國際科學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邀請,為《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撰寫94頁的綜述文章《Relativistic Continuum Hartree Bogoliubov Theory for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Exotic Nuclei》。1993年獲國家教育自然科學二等獎。2000年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擔任職位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放射性束核物理與天體物理》(2000-2005年)理論課題負責人、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聯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資助。兼任北京大學-蘭州重粒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聯合支持的青年核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重離子物理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全國核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客座研究員、理論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與原子核理論開放課題負責人、國內外多所大學兼職教授、《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編委、擔任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畫、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等項目評價專家、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物理學科審查委員、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C, Nuclear Physics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學術刊物審稿人。國際《INTERNATIONAL SPRING SEMINAR ON NUCLEAR PHYSIC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uclear Structure and Related Topics》等系列學術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國、日本和德國等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舉辦的系列《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校》創辦人和中方主席。
孟傑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核物理領域的若干熱點問題,代表著國際核物理的許多研究領域。在放射性束核物理、原子核手征對稱性、奇特原子核性質、磁轉動、相對論連續譜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與合作者一道,於1997年預言了原子核手征對稱性,並建議在有三軸形變、質量數為130的轉動原子核中尋找。這一預言於2001年被實驗所證實,並被《Science》等專文報導,被認為“在核物理學界引起不小的震動”; 1994年提出的原子核的“磁轉動”模式被美國國家能源部編寫的《核物理長期規劃》列為振動轉動研究的新成就;建立相對論連續譜Hartree-Bogoliubov理論,並給出實驗上發現的首例暈核11Li的微觀自洽描述,證明了連續譜對暈的貢獻;預言的滴線核中新的奇特現象——巨暈,已成為德國GSI,日本RIKEN和中國CSR等國際上主要放射性核束裝置的主要物理研究目標。

獲獎情況

於2012年12月當選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GSI (Germany) Exotic Nuclei Community GENCO membership award 2010.
2009年8月5日獲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09 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 (AAA) (ROBERT T. POE PRIZ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Physics Association)。
“Relativistic description for ground-state properties of exotic nuclei”於2008年2月5日獲伊朗第21屆“Khwarizmi International Award”。
"原子核的手征雙重帶的研究"於2007 年9月獲中國物理學會2006-2007年度"吳有訓物理獎"。
應邀為《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撰寫綜述文章"Relativistic continuum Hartree Bogoliubov theory for ground-state properties of exotic nuclei"於2007年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第一屆"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際學術論文"。
“奇特原子核及新集體轉動模式的研究”於2001年5月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高自旋與超形變核結構的研究”於1993年6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2000年9月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0年10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論文“Solution of the Dirac Equation with Special Hulthén Potentials” 入選《中國物理快報》2006,2007,2008年度最佳引用論文。
論文“Pseudospin Symmetry in Relativistic Framework with Harmonic Oscillator Potential and Woods-Saxon Potential”入選《中國物理快報》2008年度最佳引用論文,並經中國物理學會推薦於2007年12月榮獲第五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