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聞街

孝聞街

孝聞街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永豐路,全長1186米,寬11米,其中車道7米,瀝青路面。舊名含河利市橋、水鳧橋、芳嘉橋跟、孝聞坊、雙池街等地。光緒、鹹豐《鄞縣誌》稱“河利市橋北橫街區,北至西上橋”。即今孝聞街之南段,原為沿河小街。北段為曲折小巷。因有宋孝子楊慶故居,原名孝聞坊得名。“文革”中曾稱勞動路,1981年地名普查復名孝聞街,並將折西通西北街段改入孝聞巷,北段(舊稱佑聖觀跟)通永豐路劃入西北街。 兩側曾有寧波人民檢察院、市人民政府第一招待所、伏跗室、中房寧波公司、減速機廠和文昌居委會等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聞街
  • 全長:1186米
  • 舊名:含河利市橋、水鳧橋等
  • 來源朝代:北宋紹聖至宣和年間
孝聞街街名由來,歷史遺存,特獨的排澇設施,古街今昔,

孝聞街街名由來


北宋紹聖至宣和年間(1094~1125年),因父病,無錢請醫服藥,楊慶割腿肉煮湯侍奉,使父病得以痊癒。 後來,母又病,楊慶割胸肉與藥一起煎煮,使母病很快好轉。相傳他的孝行感天動地,胸前瘡不醫自愈。宣和三年,鄞縣官員為他在家門前立牌坊一座,坊上題“崇孝”二字,其事跡見載於《宋史·孝義傳》。到南宋高宗紹興七年,明州太守再次上報朝廷,對楊慶的孝道表彰弘揚。從此,他的事跡流傳得更廣, “崇孝坊”又稱“孝聞坊”。而後,就把這條沿河的小路稱作孝聞巷了。
孝聞街孝聞街

歷史遺存

伏跗室
伏跗室位於孝聞街91號,坐西向東,為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是浙東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馮孟顓先生(1886年~1962年)的藏書樓,現為市級文保單位。 “伏跗”源出《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狡兔伏於跗側”句,意為“伏處鄉里不抗顯,而致力於學”。 1962年,馮孟顓先生長孫馮孔豫代表家屬,遵照馮老的遺囑,將全部藏書260餘箱近10萬卷,捐獻給國家。伏跗室現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進行管理。樓內現有《馮孟顓先生平身事跡陳列》,用大量圖片資料和事物生動翔實地介紹了馮老的生平簡歷、著述成果、藏書業績,以資紀念。
白衣寺
位於孝聞街,現為撲克彩印廠庫房,原為淨土居報仁院,五代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建,宋治平元年(1064年)賜白衣廣仁額,幾經興廢,現存大殿系清光緒十八年(l892年)重建,民國時重修,大殿為重檐歇山頂,通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間,木樑架保存較完整。
寧安坊
位於孝聞街146號,為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建築。主體建築為二層樓房,坐北朝南,五開間,硬山頂。兩側廂房延伸至南邊平房,形成閉合三合院落,門樓朝西,位於西側山牆,西洋外型,上書“寧安坊”三字。該建築整體布局比較獨特,保存完整。
葉宅
位於永壽街和孝聞街口,現為“文昌食堂”,建築坐北朝南,保存基本完好。疏落建築格局規整,氣勢宏偉,邊門有石刻,具有明顯的清代早期浙東民居建築特色。門廳作文昌食堂門市部用,正廳現為鼓樓書場,其餘均為民居。 葉宅原系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副貢官、長樂知縣陳明府居宅,後連宅帶地一併售給上海縣縣令定海人葉機。
其它建築
位於寧波海曙區西河巷2、6號,建築結構格局、院落圍合保存完整,而且規模較大,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寧波民居的典型代表。主體建築坐南朝北,五間二弄,進深六間,二樓雙檐三合院,單步梁、雀替等構件雕刻精美,梁架用材寬綽,木質窗格扇採用格子及回紋圖案,東、西兩面水泥窗台外挑,窗楣多檐成券拱狀,四面清水砌築圍牆,南面兩上角有花卉彩繪。東、西出入圓拱門與附屬建築相通,按縱軸線分布,分別為東面二進五開間、西面一進五開間和西北角的一進三開間建築,其中西面一進建築的山牆有蝙蝠圖案磚雕花窗。據調查,原宅主人李志慧早期曾在上海因買白鴿票中得2000元銀元後,還購買了鄰宅房產。
寧波海曙區孝聞街84號民宅,建於民國時期,由主樓和兩側廂房組成三合院,南邊另有單層偏屋三間。主樓坐西朝東,面闊三間,二層樓房,屋頂呈硬山造。廂房均為單開間樓房,墀頭原飾黑白繪畫,現已大部剝落。據調查,該宅主人姓董,為延泰錢莊會計。
寧波海曙區孝聞街88號民居,建於民國時期,由主樓和兩側廂房組成三合院,西側有偏屋三間。主樓坐北朝南,面闊五間,二層樓房,屋頂呈硬山造。廂房均為單開問二層樓房,東側廂房為一過街弄。前檐柱為方柱,方形石質柱礎。山牆墀頭飾黑白繪畫,題材有蘭花、壽桃、回紋等。
寧波海曙區孝聞街90號民居,建於晚清時期,現存建築為一主樓。主樓坐北朝南,二層樓房,面闊三開間,前檐月梁前端飾雲紋,回紋雀替。
寧波海曙區孝聞街92-94號民居,建於民國時期,由前後兩進組成,均為二層樓房。前進由前樓和西側廂房組成,呈不規則“L”型。後進主樓坐北朝南,面寬三開間。

特獨的排澇設施

在街尾的江邊有個碶門阻隔了姚江的潮水。就因為孝聞河得益於具備了內河泄洪堵鹹之功能,所以城市的幾次大規模拆城牆填河道,都未傷及其皮毛、改換舊模樣。但半街半河的孝聞街,在很長的一段歲月里,一邊是牆門,一邊是流水,街面半冷不熱,河上船隻疏稀;河裡的水位任憑著江潮的漲漲落落而略有升降,河中鹹淡水交匯互兌,致使不少江海水族溜進了內河。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河道上才開始修築市區第一條排澇設施,這條大型下水道,足有兩米多高,可以走人,沿著舊河道往南延伸至月湖,往西直通環城河,形成了可用三座水閘候潮調節的泄洪工程。人們在填埋後的原址上,修起了寬約6米的馬路。記得造路時還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用附近永耀電燈公司的煤渣灰伴著黃泥漿搗結實的,這可是寧波最早的一條低碳環保大馬路。以後雖經幾度翻修,但街路卻未見增寬加長;文革期間,這條路還被改成了勞動路。

古街今昔

改革開放後,孝聞街舊貌換新顏。不過只要細心觀察,孝聞街里還有三個未曾改變之處:一是儘管街面相對狹窄,但3路公車自開通至今貫穿全程,從未移道別離過這段車路。二是街兩邊的行道樹還是一色的重陽木樹,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落雨樹”,如若夏天在樹下稍站片刻,就會感受到似有細絲般雨點滴在身上,使人頓生涼爽之意。三是寶興巷內以“伏跗室”藏書樓為文保點的老宅舊居不少,古韻依然。現存的文昌老區也是寧波古城的根脈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