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孝經大義》
- 作者:董鼎
- 類別:詮解
- 出版時間:元朝
- 時代:元朝
- 性質:詩詞
古籍簡介,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孝經大義〗一卷。
元董鼎撰。鼎為元代學者,其生平事跡,詳見《尚書輯錄篡注》。宋大儒朱熹作《孝經刊誤》一卷,但卻只為改定經傳,刪削字句,而末及為之訓釋。董氏遂因朱子改本,為其詮解。凡改本圈記之宇,悉為芟除;改本辨正之語,仍存於各章之末。所謂右傳之幾章釋某義者,一一順文衍出,無所出入。第十三章、十四章所謂不解經而別發一義者,亦即以經外之義說之,無所辨詰。惟增注今文異同為董氏所加耳。其注稍參以方言,如雲“今有一個道理”;又雲“至此方言出一孝字”之類均屬如此。其體例略如語錄,其敷衍語氣,則全為口義之體;雖遣詞未免稍冗,但發揮明暢,頗能反覆以盡其意,特有補助於初學者。書前有熊禾序,蓋大德九年(1305)鼎子真卿從胡一桂訪熊雲谷山中,遂以此書質禾,禾乃屬其族兄熊敬為之刊行,同時又為其撰序。《書總目》對熊序多有微詞,指斥其:“序稱朱子為‘桓桓文公’。案:《書》曰:‘□哉夫子,尚桓桓。’《孔傳》曰:‘桓桓,武貌。’《爾雅》曰:‘桓桓,剃,威也。’均與著書明道之旨無關,頗為杜撰。又文公字跳行示敬,而孔子、曾子字乃均不跳行,亦殊顛倒。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焉。”此論雖與鼎書無涉,但亦足以省人,為人書序時應謹筆而行,切不可任意為文;反之,既於書意無補,又遭後世所譏。傳本較多,有明崇禎間汪氏刊《孝經大全》本,清《通志堂經解》本及《四庫全書》本。
四庫提要
《孝經大義》·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董鼎撰。鼎有《尚書輯錄纂注》,已著錄。初,朱子作《孝經刊誤》,但為厘定《經》、《傳》,刪削字句,而未及為之訓釋。鼎乃因朱子改本,為之詮解。凡改本圈記之字,悉為芟除。改本辨正之語,仍存於各章之末。所謂“右傳之幾章釋某義”者,一一順文衍出,無所出入。第十三章、十四章所謂不解《經》而別發一義者,亦即以《經》外之義說之,無所辨詰。惟增注今文異同為鼎所加耳。其注稍參以方言,如雲“今有一個道理”,又雲“至此方言出一孝字之類”,略如《語錄》之例。其敷衍語氣,則全為口義之體。雖遣詞未免稍冗,而發揮明暢,頗能反覆以盡其意,於初學亦不為無益也。前有熊禾《序》,蓋大德九年鼎子真卿從胡一桂訪禾於雲谷山中,以此書質禾,禾因屬其族兄熊敬刊行,而自序其首。《序》稱朱子為“桓桓文公”。按《書》曰:“勖哉夫子,尚桓桓。”孔《傳》曰:“桓桓,武貌。”《爾雅》曰:“桓桓、烈烈,威也。”均與著書明道之旨無關,頗為杜撰。又“文公”字跳行示敬,而“孔子”、“曾子”字乃均不跳行,亦殊顛倒。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