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孝感雕花剪紙分布很廣,遍及城鄉,許多雕花藝人以剪賣花樣為職業,進入商品記嘗烏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孝感剪紙更象一簇爛漫的山花,在百花園中爭相綻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會”,創辦了剪紙工藝門市部、雕刻工藝廠,創作出了一批高質量的作品,選送到歐亞地區十多個國家展覽、展銷並獲獎,讓這一湖北省的民間藝術走出孝感,融入了世界。孝感雕花剪紙2009年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創作的枕花《慶賀翻身》、《偉大勝利》、《保家衛國》、《愛國增產》等,秀麗灑脫,風格獨特,虛實結合,疏密有致,構圖豐滿,主題鮮明,既保持了孝感剪紙的傳統特色,又展示了人民民眾熱享海全愛新中國的美好心靈。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藝術概括與大膽的藝術誇張,創作出獨具個性、逼真感人的藝術形象。作者從側影、動勢、黑白調度中,以均衡求不均衡,以單純求豐富,以對比求和諧的造型手段,實現對立統一,取得美學優勢。孝感民間藝人在藝術造型上總結出“圖外有形,形中有景,線條圓潤,對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細,均衡對稱,大膽誇張”的方法,動靜結合,構圖均衡,著重寫意,情趣盎汗踏膠然,達到了形神殼膠設捆兼備、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
孝感剪紙十分講究刀功,在製作工藝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順,行刀要勻,開片要嚴”的技法要領,從而達到“運刀勝筆”、連而不斷、斷而不連的藝術效果。剪紙色彩從傳統的單色發展到套色、分色、襯色、點色。用料上,發展到用布、金箔、銀箔、吹塑紙、牆壁紙、不乾膠等,使作品不斷翻新。
發展現狀
孝文化沃土的滋養、孕育,現代社會生活的激勵、催發,使得孝感剪紙隨時代前進而與日俱新。然而,看似平常的雕花剪紙,創作起來極費心力,凝聚著藝人們的心血汗水和無窮智慧。雖然有過昔日輝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審美觀念逐漸淡薄,需求衰減;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小型分散的手工勞作已不適應當今的“規模效應”,費效比攀高,市場日漸低迷。本大利微,導致參與者愈來愈少,不少藝人漸漸淡出創作舞台,無可奈何地結束藝術生涯。更為嚴重的是,昔日傳人大多年事已高,紛紛謝世,雕花剪紙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瀕臨失傳的危險。搶救這一寶貴遺產,實為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遺產保護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遺產,當地政府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把開發孝感雕花剪紙作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廣泛宣傳發動,動員相關部門參與,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其次,深入、系統地開展調查、蒐集和研究工作,進行搶救性發掘,建立孝感雕花剪紙陳列室和民間剪紙藝術人才檔案庫。再次,創造更為寬鬆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投入開發;廣泛開展“文企聯姻”,把雕花剪紙融入企業文化之中。第四,定期舉辦雕花剪紙藝術節和展覽,舉辦短期培訓班,傳播剪紙藝術;職業學院、中國小美術課增添孝感雕花剪紙內容,著眼未來,大力培育藝術新人,使這一中華獨特的傳統藝術後繼有人,永久傳承,長盛不衰。
孝感雕花剪紙門檻高,關鍵是工具製造不容易,一般人難以獲取。2012年5月8日,孝南區雕花剪紙研究所專門定製了200套工具,將分發給剪紙愛好者,以普及雕花剪紙藝術,發現好苗子,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於雕花剪紙工具難得,研究所將一一編號登記後,再分發給由各文化站、社區、學校推薦的剪紙愛好者,並傳授他們基本技法。一個月後,研究所組織專家回訪,鑑定其剪紙作品,若發現有天賦者,將予以重點培養。
孝感雕花剪紙協會有200多個會員,剪紙作品以成套的畫冊為主,有“單子”的時候就分給各家去做。2000年起,孝感雕花剪紙就開始嘗試“產業化之路”,不過除了政府採購做禮品或少量大企業訂製宣傳冊,雕花鞏己拒恥剪紙龍企還談不上真正的“產業”。
孝感正在籌建“孝感雕花剪紙有限責任公司”,孝南區政府擬出資30萬元作為支持,另外吸納其他企業資金入股。藝人可以憑技術入股,虹騙嫌參與年底分紅。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孝南區文化館獲得“孝感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人
孝感雕花剪紙代有傳人,有四代、五代剪紙世家,有上百戶人家的剪紙灣村。剪紙世家胡均啟,自幼酷愛藝術,隨父學習扎燈扎彩。16歲開始潛心鑽研雕花剪紙,從藝50餘年,在繼承和創新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風格獨特,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出口工藝品展覽會和廣州交易會,獲中國美協服務部獎狀和紀念章。1988年撰寫的《孝感剪紙淺談》一文,在《湖北工藝美術學報》發表,其業績載《辭海》、《地方志》和《名人錄》,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湖北分會會員,孝感市書畫學會理事,孝感縣民間藝人協會主席。一生從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輩的薰陶下,潛心於雕剪藝術研究,剪紙作品多次獲獎。2001至2006年,先後獲首屆中國書畫之星大展中年組銅獎,湖北省首屆絕技絕活大獎賽銀獎,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畫展銅獎和成果獎金獎,全國剪紙大賽銀獎,世界園藝博覽會剪紙大賽銀獎,首屆國際剪紙藝術大賽優秀獎。
隨著社會需求的擴大,孝感剪紙漸漸形成專業分工。管俊高就是專門從事喪葬剪紙的專業藝人。解放前他家幾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聞名。解放後,他參加了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班,潛心創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的作品傳統功夫很深,刀法流暢圓潤,曾出口到日本、西歐等九國。五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和湖北藝術學院教授、專家對他進行了專訪,並收藏了他的許多作品。
不少女藝人更是以心靈手巧見長。祖傳藝人張秋屏,技藝嫻熟。隨便拿一把剪刀和幾張紙,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的花鳥蟲魚、莊重典雅的“龍鳳呈祥”,方圓百餘里都視她為“神手”。著名女藝人夏翠香,四歲開始向母親學藝,她的作品隨心出樣,隨手剪裁,一氣呵成,是鄉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記錄著剪紙技藝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承續著歷代藝術精華,薈萃了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猶如雕花剪紙藝術的歷史長廊。它融合南北藝術之精髓而自成一體,以其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特立於民間藝術之林。它植根社會,取材民間,題材廣泛,內容樸實,表現手法奇特,各種流派和風格迥異的作品爭奇鬥豔,堪稱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當今更是賦予美感的造型和豐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表達出朗朗向上、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
郭沫若先生為之題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天工,美在人間永不朽!”
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使孝感雕花剪紙世代相傳,快速發展,逐漸登上大雅之堂。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倍受各級新聞媒體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分別發表《玲瓏剔透,美在人間》和《民間藝術的瑰寶——孝感剪紙》的文章,《湖北日報》更以整版篇幅發表署名文章《一剪神韻奪天工》,圖文並茂地從藝術特色角度對大型畫冊《孝感剪紙》作了精深入微的評介。中國民間美術研究會會長、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為之題詞:“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的瑰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由132幅象徵吉祥如意的鳳凰組成的系列剪紙《百鳳圖》,神態各異、栩栩如生,1986年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展出,1992年在全國第二屆農運會畫冊上發表。以象徵勃勃朝氣和
無限生機的花、蝶為題材的《花引蝶》,前往前蘇聯和美、英、德、法等20多個國家參加展銷。1988年攝製的以孝感剪紙為題材的專題藝術片《一剪美人間》被選送到巴西參加國際影視展評,獲“第五屆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節”特別獎,其中《槐蔭記》被選為本次藝術節宣傳畫插圖。
孝感雕花剪紙門檻高,關鍵是工具製造不容易,一般人難以獲取。2012年5月8日,孝南區雕花剪紙研究所專門定製了200套工具,將分發給剪紙愛好者,以普及雕花剪紙藝術,發現好苗子,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於雕花剪紙工具難得,研究所將一一編號登記後,再分發給由各文化站、社區、學校推薦的剪紙愛好者,並傳授他們基本技法。一個月後,研究所組織專家回訪,鑑定其剪紙作品,若發現有天賦者,將予以重點培養。
孝感雕花剪紙協會有200多個會員,剪紙作品以成套的畫冊為主,有“單子”的時候就分給各家去做。2000年起,孝感雕花剪紙就開始嘗試“產業化之路”,不過除了政府採購做禮品或少量大企業訂製宣傳冊,雕花剪紙還談不上真正的“產業”。
孝感正在籌建“孝感雕花剪紙有限責任公司”,孝南區政府擬出資30萬元作為支持,另外吸納其他企業資金入股。藝人可以憑技術入股,參與年底分紅。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孝南區文化館獲得“孝感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人
孝感雕花剪紙代有傳人,有四代、五代剪紙世家,有上百戶人家的剪紙灣村。剪紙世家胡均啟,自幼酷愛藝術,隨父學習扎燈扎彩。16歲開始潛心鑽研雕花剪紙,從藝50餘年,在繼承和創新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風格獨特,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出口工藝品展覽會和廣州交易會,獲中國美協服務部獎狀和紀念章。1988年撰寫的《孝感剪紙淺談》一文,在《湖北工藝美術學報》發表,其業績載《辭海》、《地方志》和《名人錄》,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湖北分會會員,孝感市書畫學會理事,孝感縣民間藝人協會主席。一生從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輩的薰陶下,潛心於雕剪藝術研究,剪紙作品多次獲獎。2001至2006年,先後獲首屆中國書畫之星大展中年組銅獎,湖北省首屆絕技絕活大獎賽銀獎,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畫展銅獎和成果獎金獎,全國剪紙大賽銀獎,世界園藝博覽會剪紙大賽銀獎,首屆國際剪紙藝術大賽優秀獎。
隨著社會需求的擴大,孝感剪紙漸漸形成專業分工。管俊高就是專門從事喪葬剪紙的專業藝人。解放前他家幾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聞名。解放後,他參加了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班,潛心創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的作品傳統功夫很深,刀法流暢圓潤,曾出口到日本、西歐等九國。五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和湖北藝術學院教授、專家對他進行了專訪,並收藏了他的許多作品。
不少女藝人更是以心靈手巧見長。祖傳藝人張秋屏,技藝嫻熟。隨便拿一把剪刀和幾張紙,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的花鳥蟲魚、莊重典雅的“龍鳳呈祥”,方圓百餘里都視她為“神手”。著名女藝人夏翠香,四歲開始向母親學藝,她的作品隨心出樣,隨手剪裁,一氣呵成,是鄉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記錄著剪紙技藝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承續著歷代藝術精華,薈萃了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猶如雕花剪紙藝術的歷史長廊。它融合南北藝術之精髓而自成一體,以其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特立於民間藝術之林。它植根社會,取材民間,題材廣泛,內容樸實,表現手法奇特,各種流派和風格迥異的作品爭奇鬥豔,堪稱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當今更是賦予美感的造型和豐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表達出朗朗向上、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
郭沫若先生為之題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天工,美在人間永不朽!”
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使孝感雕花剪紙世代相傳,快速發展,逐漸登上大雅之堂。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倍受各級新聞媒體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分別發表《玲瓏剔透,美在人間》和《民間藝術的瑰寶——孝感剪紙》的文章,《湖北日報》更以整版篇幅發表署名文章《一剪神韻奪天工》,圖文並茂地從藝術特色角度對大型畫冊《孝感剪紙》作了精深入微的評介。中國民間美術研究會會長、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為之題詞:“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的瑰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由132幅象徵吉祥如意的鳳凰組成的系列剪紙《百鳳圖》,神態各異、栩栩如生,1986年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展出,1992年在全國第二屆農運會畫冊上發表。以象徵勃勃朝氣和
無限生機的花、蝶為題材的《花引蝶》,前往前蘇聯和美、英、德、法等20多個國家參加展銷。1988年攝製的以孝感剪紙為題材的專題藝術片《一剪美人間》被選送到巴西參加國際影視展評,獲“第五屆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節”特別獎,其中《槐蔭記》被選為本次藝術節宣傳畫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