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冢

孝婦冢

孝婦冢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城東外環路旁,是一個高五、六米的墳冢,周長80米,占地近半畝,為漢代墓葬,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

1979年12月15日,郯城縣人民政府公布孝婦冢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臨沂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婦冢
  • 地理位置郯城縣東外環路
  • 周長:80米
  • 記載史書:《漢書·於定國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景區級別:臨沂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簡介,歷史由來,史料記載,結構設計,旅遊開發,景區規劃,區位優勢,優惠政策,民間傳說,

簡介

郯城縣城東外環路旁,有一個高五、六米的墳冢,周長80米,占地近半畝。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漢年間東海孝婦冢。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
孝婦冢坐落在縣城駐地東1公里處路南50米,東距孫葛莊村500米,西距東外環30米。冢高6米,周長80餘米,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漢年間東海孝婦冢,旁邊是她婆婆的墳墓。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座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孝婦冢碑,曰:“純孝也而蒙不孝之株;無罪也而罹有罪之禍,致天憫奇冤,郡遭大旱”。另一座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上曰:“其孝至於上格天心,下慰輿情,使千百年後沾其德澤”。除了清朝立的兩座碑之外,當地政府還在設立了一座碑,上面寫著“孝婦冢”三個大字。
解放前,有墓地近六畝,冢前設石桌、石瓶、石香爐等祭祀器物,周圍遍植松柏,鬱鬱蔥蔥,莊嚴肅穆。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婦冢(圖1)孝婦冢(圖1)
東海孝婦的墓與其婆婆的墓合看上去像一個小山坡,山上鬱鬱蔥蔥樹木繁多,但山坡中央有20多厘米的空地,像一條小道。墓冢附近的村民傳說,孝婦被冤殺後,人們把她的屍首安葬在其婆婆的墳墓西側,誰知一夜之間兩個墳墓竟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封土高大的墓冢。這條小道並非人為踩踏所致,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當是婆媳倆的墳墓合二為一的痕跡

歷史由來

倭寇之患從元末明初就一直存在,以嘉靖年間為烈。是時,東南海疆,警報頻傳,千裏海防,處處告急。殘暴的日本武裝海盜集團,對中國沿海許多村落進行燒殺淫掠,造成巨大的浩劫,地處海濱的古同安更是災難深重。
孝婦冢(圖2)孝婦冢(圖2)
明代刑部侍郎洪朝選在《瓶台譚侯平寇碑》上,曾記載倭寇劫後的“千里無煙,蒿萊極目”慘狀;林希元則有“殺戮同雞犬,川原污血腥”的詩句,描寫倭寇殺人如麻的殘忍。至今,鴻漸山的“千人洞”、小嶝的東街窟、大嶝的義井,都流傳著同安民眾抗擊倭寇寧死不屈的故事。
據《同安縣誌》和東園張氏族譜記載,孝婦冢的來歷真是可歌可泣:東園張氏八世張腆(1477-1558),字子昭,號東園,才學過人,擅長和詩,兼識地理,人稱東園博士。其母陳氏(1453-1527)是金宅兜人,原配林氏是嘉靖十七年貢生、廣東海豐訓導林勛之女。明正德九年(1514年)2月21日,倭寇竄犯東園,全村百姓逃匿。這時候,張腆正出外遊學,母親陳氏恰好臥病在床,只有妻子林氏在家護理婆婆。倭寇破門而入,持刀砍向老人,林氏急忙用身體護衛婆婆,自己連中數刀,倒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氣絕之前還泣求倭寇不要殺害婆婆。鐵石心腸的倭寇見狀,竟然動了惻隱之心,未再繼續施暴。事後,倖存的婆婆陳氏感念媳婦孝行,將她的棺材停放在自家廳堂上。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12月12日老人去世,家人才尊囑將婆媳兩人一起安葬在東園村北,穴名“鵲鳥銜柴”,人稱孝婦冢。從此,東園村世代相傳著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聽者無不動容。
孝婦冢(圖3)孝婦冢(圖3)

史料記載

東海孝婦的故事在歷史上多次被記載,其最早出現在《漢書·於定國傳》。當時並非專門寫孝婦,而是寫當地的一個叫“於定國”的官員而提及她,在山東郯城縣城西1公里處,還存有埋葬於定國的“於公墓”。
原型原型
根據《漢書·於定國傳》的記載,漢朝時,東海有一個孝婦,很早就死了丈夫,沒有兒子,但贍養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讓她再嫁,她堅決不肯。婆婆年紀大了,怕拖累媳婦,就上吊自殺了。婆婆的女兒到官府告狀,官府拘捕了孝婦並對她用刑,孝婦熬不住,被迫承認自己有罪。當時於定國擔任獄吏,認為孝婦贍養婆婆十多年,以孝順而出名,不會殺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見。孝婦被殺後,郡中大旱,三年沒有下過雨。後任太守到任後,於定國說:“孝婦不應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殺了她,過失就在這裡。”於是太守親自去祭奠孝婦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來,當年獲得豐收。
魏晉南北朝時,乾寶的《搜神記》完善了東海孝婦的故事。書中補充交待了孝婦名叫周青,同時還敘述了周青將死的一個情節:周青將被處死時,請求用車載著十丈長的竹竿,用來懸掛五色長幡,當眾立誓說:“我若有罪,甘願被處死,血會順著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會向上倒流。”行刑後,她的血呈青黃色,沿竹竿上流至頂,又順旗流下。
孝婦故事不光在民間流傳,也受到歷代朝廷的重視,甚至六朝南齊在修定刑律時,當時的廷尉孔稚珪給皇帝上表,直接把東海孝婦之事當作典型案例來引用。
儘管孝婦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又有“正宗”的孝婦冢,但當地對東海孝婦文化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既沒設廟,也沒有紀念活動,只有一個白血汪的地名帶有東海孝婦的影子,但後來卻改為城南村了。在清朝時才在孝婦冢的墓前立了石碑。

結構設計

孝婦冢坐南朝北,深15米,寬8米,墓碑由兩塊長3.2米、高0.9米的長方形條石疊成,中鐫“張母陳氏暨婦林氏”字樣。二級墓埕的頭曲手柱上分鐫“后土之神”和“大明嘉靖”,二曲手柱上有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手書“災祥順受”和“體魄永綏”題詞。每年清明,里人對此墓葬祭掃如儀。
孝婦冢(圖4)孝婦冢(圖4)
在翔安區新店鎮東園村北,有一座迄今保存完好的孝婦冢,它是明代倭寇為患同安的歷史罪證,也是閩南婦女傳統美德的紀念碑,關漢卿《竇娥冤》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竇娥冤》故事的原型就在山東郯城。郯城縣城東2.5公里處,有一個高五、六米的墳冢,周長八十米,占地近半畝。這就是西漢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漢東海孝婦冢,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她的頂端自上而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分界線,人們傳說這是孝婦和她婆婆的合葬墓。線東側是她婆婆墓,線西側是孝婦墓。整個景區規劃用地100畝。

旅遊開發

景區規劃

孝婦冢景區規劃、土地和進度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已完成對景區的保護規劃和總體規劃。規劃區域內開發用地已獲政府批准,項目用地問題基本解決。

區位優勢

孝婦冢旅遊資源品位較高,社會知名度大,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且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高速公路、省道、機場、鐵路等交通十分便利,東鄰黃金海岸,西望中部腹地。

優惠政策

根據郯城縣政府的有關規定,投資開發建設旅遊景區、景點,可以享受以下優惠政策:
(一)在認真執行國家和省相關土地政策的基礎上,縣政府設立企業發展扶持基金,提供扶持。
(二)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掛牌保護,發放“綠卡”,未經縣招商引資領導小組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亂檢查、亂罰款和干預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三)外來投資企業辦理所有項目審批手續,到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一口收費、限時辦結”制度。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需繳納的各種稅(費),按有關規定統一到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繳納,各職能部門不得隨意到企業收取。對因服務不到位,影響項目建設的,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民間傳說

孝婦名叫周青,在沒嫁過門之前,丈夫就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將周青娶過門來料理家務,誰知不到一年的時間丈夫死去,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為命。有一天,周青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撿到一枚銅錢,用這枚銅錢買來二兩香油,她將挖來的豆瓣野菜洗淨,加上香油後端給了婆婆,誰知婆婆食後在夜間突然死去。周青的小姑子就到縣衙告狀說是嫂子周青想改嫁有意害死母親,縣令收審了周青。當時獄吏於公曾向縣令申訴,說周青是一位賢良孝女,不會害死婆婆,縣令不聽勸告執意處斬周青。在臨斬前孝婦周青向縣令訴說無心害死婆婆的冤情,提出了可以驗證的三種現象,一是被冤殺後流白血,二是天降雪,三是大旱三年。還懇求死後同婆婆合葬。孝婦周青被斬後果真流白血,下大雪,周青被安葬在婆婆墳墓的西側,誰知一夜之間兩個墳墓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封土高大的墓冢。孝婦的冤情感動了上天,果真大旱三年,顆粒無收,縣令被罷免。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以漢東海孝婦為原型,改編戲劇《竇娥冤》、《六月雪》。多少年來孝婦周青的故事被當地人們所傳頌,白溪(血)汪村更是婦孺皆知。在墓冢的中間至今仍然保留著一條南北向的分界線,它記載著孝婦周青贍養老人的賢孝美德。
孝婦周青孝婦周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