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在心理學
- 別名:存在主義心理學
存在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 一譯“存在主義心理學”。心理學流派。以存在主義為理論基礎,探討人的現實存在價值、自由選擇、實現本身、自我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瑞士,以...
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理論是由存在本體論、存在人格理論與存在心理治療三個部分組成,存在本體論又分為存在分析論、焦慮本體論和愛與意志論。存在心理治療是存在分析論的臨床實踐和套用。羅洛·梅的心理治療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指導的,關注人對現實存在及其生活意義的解釋、理解和體驗,在治療中強調整體論、意向性和...
《存在心理學》是202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亞伯拉罕·馬斯洛。內容簡介 人類真的如弗洛伊德所說,本性自私、貪婪、好鬥嗎?人類真的如華生所說,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的原生環境嗎?馬斯洛告訴我們:在人類歷史上,人性一直被低估。人類不僅有吃飽穿暖的需求,更有成長、進步與追求希望的需求。如果說弗洛伊德的...
《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科克·J·施耐德。內容簡介 本書由存在心理學大師羅洛·梅和當代美國存在心理學的領導人之一科克·施耐德合著而成,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存在心理學家和治療師所寫的文章,如亞伯拉罕·馬斯洛、詹姆斯·布根塔爾、歐文·雅洛姆...
心理學符號在希臘語裡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定義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
《存在》是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羅洛梅。內容簡介 《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是由“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與另外兩位存在心理學先驅者安傑爾和艾倫伯格合作主編的一本譯文集,該書首次向英語世界特別是美國系統地介紹了歐洲的存在心理學思想,主張存在主義是精神病學和...
存在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 of existence)是指存在主義心理學術語。指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的基本經驗。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有追求意義和秩序的需要,但受到虛無和孤立的必然性的挑戰,隨時都可能置身隨機的無序世界。於是人發展出一種有意義感作為存在的重要任務,以適應生存和社會。凡危及個人生存的因素(如疾病、...
2010年4月2日至5日,東西方專家學者將就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題、治療本質、研究狀況、文化根源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對話,具體主題包括:東西方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題,從“存在”的角度看苦難與死亡,受苦與喪失的經驗,自我關懷與存在心理治療實踐,創傷與存在心理治療,自欺心理,存在主義心理學對心靈的關注,社會...
存在心理療法,人本主義治療方法的一個分支。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由V.B.弗蘭克創建。主要觀點 弗蘭克認為,今天心理治療家面對的患者,愈來愈多的是為找不到生活意義而苦惱和不快活的人。這種心靈上的苦惱雖然同精神病和神經症不同,但也是心理治療家給予幫助的對象。治療主要是通過推理和論證教育患者,使他...
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義影響而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理論,為“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大取向之一。存在主義強調人的存在價值,主張人有自行選擇其生活目標及生活意義的自由,重視現實世界中個人的主觀經驗,強調人須負責其自由行動所產生的後果。代表人物有羅洛·梅、布根塔爾等。存在...
心理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心理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教育學學士學位。心理學專業最早可追隨到1900年北京大學開設的心理學本科教育。心理學專業培養具有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及健全的身心素質,系統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理論與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守心理學職業倫理規範,...
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有著某些差異。證明心理的存在和發展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同時也就表明心理現象與生物現象的又一個明顯的差別。除了人類以外,任何其他動物都不具有人類的社會,因而不會產生人類那樣高度發展的心理,即使是人類的嬰兒,如果脫離社會,其結果也是這樣...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療法有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所創立的意義療法和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倡導的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療法。基本理論 (一) 人性觀 弗蘭克認為對生活意義或生命意義的探索和追求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而且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沒有一種預先設計的或選定的存在意義,人類是處於一種持續在轉換、...
心理學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話來說,心理學缺乏一個穩定的“範式”,從來沒有像其他規範科學那樣擁有一個學科共同體都能接受的理論基礎。在心理學的創立之時,學科內部至少存在著4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方式:以馮特、艾賓浩斯和鐵欽納等心理學家為代表的以意識內容為研究對象,以實驗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