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基本需要獲得滿足,他或她進入了自我實現王國後,各人有怎樣呢?馬斯洛的回答是,某種意義上,這個人將成為與那些仍然試圖去滿足他們基本需要的人產生本質的區別。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是受存在價值所支配,馬斯洛也把這種存在價值觀成為成長動機。自我實現者主要不是受動機激發(也就是說,被基本需要激發);他們主要受成長動機激發(也就是說被成長需要所激發);因為存在動機影響個人內心世界的發展,因此也稱為發展動機,例如,真、善、美、正義等都是存在價值的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在動機
- 外文名:being motivation
存在動機
非實現者的一生受匱乏動機所支配。換言之,他們受到缺少他們需要的東西如食物、愛或尊重的影響。非實現者的感知也受到自己的匱乏動機的影響,因此也叫指向需要感知(或稱匱乏感知或匱乏認知)。“指向需要的感知是一架高強度聚焦的探照燈,它四處照射,尋找能滿足需要的對象,而對一切同需要無關的東西則視而不見”(朱拉德Jourard 1974,第68頁)
另一方面,存在認知同指向需要感知有本質差異。“存在認知…..所談的是一種更被動的感知模式,它包含允許自身受周圍存在物的影響、觸動和作用,致使個人感知更豐富”(朱拉德1974,第68頁)
馬斯洛使用了愛的概念來作為一種說明匱乏動機激發與存在動機激發差異的一個例子。他區分了匱乏愛和存在愛。匱乏愛是由於缺乏對愛和歸屬需要的充分滿足引起的。出於這種需要狀況的人就像飢餓者在渴求食物一樣渴望愛。可以說這種愛是自私的,因為一旦獲得,這個人的缺乏就得到滿足。(馬斯洛1968,第42---43頁)列出了一些與匱乏愛形成對比的存在愛的特徵:
1.存在愛是非占有愛。
2.存在愛是永不滿足的,它能永遠享用而不枯竭,它總是日益增強而不會消失。然而,匱乏愛卻不能被滿足。
3.存在愛的體驗經常被描述為具有審美或神秘體驗所具有的相同效果。
4.存在愛有一種意味深長的和廣泛擴散的治療作用。
5.存在愛是一種比匱乏愛更豐富、更高級和更有價值的體驗。
6.存在愛中也存在著少許的焦慮和敵意。
7.存在愛者比匱乏愛者具有更多的相互獨立,更少妒忌、更少需要、更廣泛的興趣和更強的自主性。也就是說,他們更熱心幫助別人達到自我實現和更能為別人的勝利而自豪。
8.存在愛儘可能使對方的感知最真實、最敏銳。
9.在某種意義上,存在愛創造了合作者。他提供了自我承認和值得愛的情感。這兩者都為合作者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許如果沒有存在愛的體驗,人的充分發展就不可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