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的馬,行間的風

字里的馬,行間的風

陳永光編著的《字里的馬行間的風》內容介紹:如果承認所來有自,寫作是寫作者一種微妙的學習,那么,你就會看到,為什麼我們的文章總有那么多空泛的抒情(詩詞中毒)?為什麼我們總喜歡議論風生(古文附體)?為什麼我們的詩歌要么淺如盞碟(新詩其實不新)、要么如入迷宮(翻譯體的消化不良)?為什麼我們總還是喜歡卒章顯志、喜歡突出中心思想(作文後遺症)?為什麼我們的小說一變再變千奇百怪(小說根本發育不良)?為什麼類型文學(言情啊、武俠啊、故事啊、今古傳奇啊、玄幻啊、官場啊)至今大行其道(俗文學土壤過於深厚)?一起來翻閱《字里的馬行間的風》吧!

基本介紹

  • 書名:字里的馬,行間的風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196頁
  • 開本:32
  • 作者:陳永光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14361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喜則前見古人,後見來者。陳永光編著的《字里的馬行間的風》主要展現靖江的“字裡行間”。記錄一個人對一群人的品讀,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感悟。作為記錄者,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靖江蕞爾小邑。寫作者卻代有人出。沖刷。沉澱。隆起。人文的歷程與地理的歷程如出一轍。詩、詞風流種子仍在,新詩、散文新人輩出,小說、戲劇穩紮穩打,有的已經嶄露頭角。文學的沙洲之上。可謂騏驥騰躍,風華正茂。身在此山,面臨此水,我見證著眾人的努力,我也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努力。我更願意送上祝福,送上鼓勵。因為我知道,祝福眾人,就是祝福自已。鼓勵眾人,就是鼓勵自己

作者簡介

陳永光,男,1972年8月生於江蘇靖江,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畢業於江蘇警官學院,1994年8月在靖江市公安局參加工作,2006年調至靖江市委宣傳部。寫作散文、詩歌、文藝評論。1992年開始發表作品,散見於《光明日報》、《作家報》、《文學報》、《文學界》、《作品》等報刊。參加過《中國當代散文大系》條目撰寫工作,著有散文、評論合集《月光是一片隱身葉》。

圖書目錄

自序:字裡行間
第一輯
我們心中的悄悄話——讀龐余亮童話集《銀鐲子的秘密》
詩人魯衍任
在女人的內心深處——讀宋立虹新作《瓦》
詩歌:在天堂和鳥之間——宋立虹詩集《天堂鳥》品讀
從“即景”到“深入內心”——解讀龐余亮詩集《比目魚》
新舊詩印象比較
詩不蔽“體”
第二輯
尋找陌生
世界上的事情與事情
人間有好水——讀陸永東文集《放飛心靈》
精緻的嘮叨——讀王勤耕散文有感
仁者的日記
—文劍散文觀感
尋找自由與尊嚴——關於錢銀坤和他的創作
徐文穎的“快”與“慢”
文字的騎手——嚴羽印象記
人生何處不敦煌
親切黃靖
另一座精神的殿堂
回到“文”與“人”的最初——從陳新宇散文新著《笑傲人生》說起
甦醒與確立——讀金緊暘的散文
一枝一葉總關情——羅有高散文一瞥
在風景之中,在風景之外——潘浩泉先生散文藝術札記
何以解憂——《忘憂草》札記
一個鄉鎮的共同記憶——《老家西來》印象
第三輯
作為演習的青春與敘事——讀劉又寧《留在雨季的心跳》
遭遇與迷惘——讀沙志紅的《空心樹》
以一個孩子的眼睛和心靈——龐余亮小說印象
獻給所有人的童年——讀龐余亮長篇小說《醜孩》
覆蓋,還有刷新——龐余亮小說藝術瑣談
生活是另一塊試金石——《幸福花決心要在塵土裡開》速讀
小說武俠
第四輯
另一種可能
寫作的難度
那曾經斑斕的一角畫卷——《靖江抗英鬥爭研究》讀後
時代的寫實與寫意——有關報告文學集《神州第一橋》
於斯更明所以在此凸顯精神——2010年出版的四本書
為浮世,繪精神——歷史和民俗言說的當下意義
山聚一座峰水分四眼井——《靖江印象》之印象
劃好我們的“十”字
《孤山》:回眸與眺望
卷首一束:《孤山》(2006—2008)
國學:眾里尋她千百度
失落的性情
加入合唱的獨唱
第五輯
把人生的陽台留住——明鐘隨筆集《蘭花草》讀後
女性文學及素素——《生命是一種緣》札記
詩性智慧的凝視與敘述——陳丹燕散文藝術札記
精神的矗立與漫遊
一位道德家的精美藝術——《斯妤散文精選》談片
另一座房子——《尋訪喬里亞》略評
依從最高的自己
源頭的清澈與愉悅——《大眼睛,小眼睛》印象
人類的私密性與私人化寫作——《大浴女》札記
籠罩和透視世界之目光——讀《哲學與當代世界》
輪椅上的思想——關於《病隙碎筆》的碎筆
懷念,寫在新世紀的扉頁——《懷念狼》札記
從細節中醒來——讀《苦難輝煌》
第六輯
邂逅勞倫斯
許多年前的雪花
《鼠疫》:威脅著歡樂的東西始終存在
永遠在現場的讀者——巴別爾與他的《騎兵軍》
鮮明,或者暖昧——從《恥》看一個男人的主題
一塊自我的澄澈之地——《瓦爾登湖》札記
人心的歷程——《格列弗遊記》花絮

序言

字裡行間,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則前見古人,後見來者。本書主要展現靖江的“字裡行間”。記錄一個人對一群人的品讀,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感悟。作為記錄者,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靖江蕞爾小邑。寫作者卻代有人出。沖刷。沉澱。隆起。人文的歷程與地理的歷程如出一轍。詩、詞風流種子仍在,新詩、散文新人輩出,小說、戲劇穩紮穩打,有的已經嶄露頭角。文學的沙洲之上。可謂騏驥騰躍,風華正茂。身在此山,面臨此水,我見證著眾人的努力,我也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努力。我更願意送上祝福,送上鼓勵。因為我知道,祝福眾人,就是祝福自已。鼓勵眾人,就是鼓勵自己。
憂則固步自封,踟躇不前。我們固然在互相學習,固然在共同努力,固然在取得進步。但是,在我們身上,還有一些天生的毛病,有一些難解的桎梏,有一些很難跨過的坎坷。比如想像力的薄弱。與生活距離的過近。比如過於自我,過於自戀。比如質勝於文,好議論,好抒情。比如敝帚自珍,不知取裁。我願意向眾人傳遞這樣的信息,我更願意從我自己開始,改正這些,打破這些,跨越這些。但我知道,這很難。很難。
字裡行間。正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我要做的,正是出疏入密,“於無字句處讀書”。在林林總總的“字裡行間”,力圖看到“馬腳”,力圖聽到“風聲”。
在多年的對身邊人身邊作品的閱讀,對更多人更多作品的閱讀中,在他們文字的疏和密之間,“文學”二字,逐漸成為一個可疑的名詞。
我們早就有過“文學”這一詞組,但它並不同於現在人人心知肚明、卻難以表達的“文學”概念。
我們有詩詞的傳統。
我們有古文的傳統。
我們有四大名著。
我們有新詩。
我們有翻譯過來的小說和詩歌。
我們有作文教育、公文教育。
還有賦的、曲的。還有小品文的。還有志怪傳奇的。
如果承認所來有自,寫作是一種微妙的學習,那么,你就會看到,為什麼我們的文章總有那么多空泛的抒情(詩詞中毒)?為什麼我們總喜歡議論風生(古文附體)?為什麼我們的詩歌要么淺如盞碟(新詩其實不新)?要么如入迷宮(翻譯體的消化不良)?為什麼我們總還是喜歡卒章顯志、喜歡突出中心思想(作文後遺症)?為什麼我們的小說一變再變千奇百怪(小說根本發育不良)?為什麼類型文學(言情啊、武俠啊、故事會啊、今古傳奇啊、玄幻啊、官場啊)至今大行其道(俗文學土壤過於深厚)?
而一切往往拉扯著“文學”的大旗。不容分說,自得其樂。物質的“瓷器”(china)可以成為概念的“中國”,概念的“文學”當然也可以成為僵硬的書寫。於是,我們看到,作為一個外來的、現代的概念,文學既是現代化的一個內容,又業已成為現代性的某種形式。一者是空洞的口號,一者卻是實在的潮流。這個概念裹挾著我們,綁架著我們。但在操作上,我們一方面熱衷於學習西方,一方面又本能地排斥西方。我們一方面非常自覺地解構著傳統,一方面卻又不自覺地深受傳統影響。不知道我們求取了西方的真經,還是僅僅收穫了一地雞毛?傳統之精華悄悄流失,傳統之糟粕卻大行其道。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糾結。 字裡行間。我們不再是小學生,不再寫作業、交試卷,但是,難道寫作不是最需認真的作業,不是最見公平的試卷?我們已經不再手寫,我們已經電腦輸入。但是,不管是散亂,還是規整,“字里”依然存在。“行間”依然存在。不然,豈非漆黑一團?
我們寫下字,我們排成行,不過是為漆黑的內心開出一扇窗。字裡行間,可以進來光,透出亮。“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我們歷來敬惜字紙,不輕易落筆。因為潔白的紙面之上,不僅有漆黑的符號,還有一個符號以外的、遠超紙面的遼遠空間。
不應對某一概念粗鄙化、輕賤化。同樣,也不應對某一概念神秘化、抬高化。所謂文學,應該回到實在的“字裡行間”。與其言文學,不如言寫作。或者先言寫作,再言文學。如此,寫作即可從某種迷厄的狀態之中甦醒過來,獲得自主的地位和清醒的意識,從而擺脫傳統的、技術的束縛,走上自由的、心靈的道路,從而在傳統、在外來中吸取養分,寫出更新、更好的東西。
君子者,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字裡行間,可以認識朋友,可以增進感情,可以靠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人生徜徉在字裡行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