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鰕虎魚

孔鰕虎魚

孔鰕虎魚(拉丁學名:Trypauchen vagina,英文名:Burrowing goby)是鰕虎魚科孔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體似鰻形,稍側扁。出頭部無鱗外身披小圓鱗,無側線。體紅褐色或紫紅色,各鰭顏色相似。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鰕虎魚
  • 拉丁學名:Trypauchen vagina
  • 別名:赤鯊、紅調、紅水官、銀珠筆、赤鯰、紅九、紅支筆、赤嶺、紅血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亞綱: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亞目:鰕虎魚亞目 Gobioidei
  • 鰕虎魚科 Gobiidae
  • 亞科近盲蝦虎魚亞科 Amblyopinae
  • 孔鰕虎魚屬 Trypauchen
  • 分布區域:東海、南海、東非、南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沿岸
  • 二名法:Gobius vagina、Trypauchen wakae、Gobioides ruber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態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Ⅵ-42—48;臀鰭Ⅰ-41—45;胸鰭18—20;腹鰭Ⅰ-5;尾鰭17。縱列鱗70—115;橫列鱗20—24;無背鰭前鱗。體長66—225mm;體長為體高8.1—9.3倍,為頭長5.8—6.4倍。頭長為吻長3.9—4.7倍,為眼徑15—16。
孔鰕虎魚
孔鰕虎魚標本
體型修長,頗為側扁;背、腹緣線幾乎平直,近尾部則漸窄小。背部具有一明顯的稜脊。頭側扁,短小而高。頰部圓凸。吻圓鈍。眼頗小,上側位,眼間隔窄而突出。口略小而斜裂。鰓蓋上方有一凹陷的圓孔。鰓裂略大。 體被有小圓鱗,頭部以及背前區皆裸露無鱗。背鰭相連,後部與尾鰭相連。臀鰭與背鰭同形,亦連至尾鰭。胸鰭、腹鰭略小,腹鰭呈吸盤狀,後緣無缺刻。尾鰭尖而長。 體色呈均一的暗紅色或紫紅色。各鰭暗紅色而透明。

分布範圍

生態習性

生活於沿岸海域或河口及紅樹林區的半淡鹹水區中,也會出現在近海沿岸,喜好築洞而居。孔鰕虎魚為近海潮間帶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常棲息於鹹、淡水的泥塗中,也棲息於水深20餘米處。行動緩慢,漲潮游出穴外,不成大群。生命力強,能在缺氧情況下生活。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和無脊椎動物。春季產卵,年底可長達90—100mm;成魚體長200—220mm,大者可達250mm。春季和冬季颳風時,水色混濁,孔鰕虎魚大量游向近岸。用定置網進行捕撈,產量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