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六、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大師聯盟副主席、中華民族藝術珍品評審鑑定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鈞瓷委員會主任、河南省鈞瓷燒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總監、河南大學碩士生導師、禹州市鈞瓷行業協會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相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 主要成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 代表作品:《偉人尊》《豐尊》《國泰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簡介,影響,學習,成就,固本創新,時代精神,相關資料,
簡介
出生1963年,孔相卿誕生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這個有著濃濃鈞藝氛圍的古鎮。父親孔鐵山,是國營禹縣瓷廠的實驗室主任,為新中國鈞瓷工藝的恢復做出了突出貢獻,另一個貢獻他沒有機緣看到了——他把一個玩泥巴的小男孩培養成了引領當代鈞瓷創新發展的“國大師”
影響
“父親對我的影響太深了。”孔相卿說。看到兒子對繪畫十分感興趣,孔鐵山托人從外地寄來了《芥子園畫譜》,每天早上5點半,喊兒子起床臨摹,等到孔相卿十二三歲時,已經能很嫻熟地在瓷板上作畫。當時的鈞瓷業,從事鈞釉及鈞瓷工藝研究的人很多,鈞瓷造型以傳統為主,少有創新。父親從他繪畫的專注中發現了他的藝術潛質,引導他走上鈞瓷造型設計的道路。父親說:“泥巴和釉料都只是材料,只有通過設計造型,它們才能變成藝術。”還在十一二歲時,孔相卿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鈞瓷模具的製作,為了開闊兒子的眼界,每次到外地出差,他都拿幾件其他瓷區的產品讓孔相卿學習。記得有一年暑假,他從廣東省石灣帶回了一隻上山虎。一個多月過去了,孔相卿一直試著照樣子做一個,從頭到尾、反反覆覆,怎么也做不出老虎的動勢,咋看咋不像,請教廠里的老師傅,師傅親自下手做,還是達不到人家那樣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這時,少年孔相卿意識到,天外有天,神後的工藝水平已經大大落後了。
學習
1978年,中央美院在神垕開辦了河南省陶瓷設計專業培訓班。15歲的孔相卿成了培訓班最小的學生。因為少時打下的繪畫基礎,還有長久困惑於心的問題遲遲不能解決,老師一點撥,他馬上明白了,不管是人物還是動物,要想做得外形逼真,必須弄清楚內部的骨骼結構與肌肉走向。神垕的老師傅沒有受過現代美術的線條與造型訓練,只知道民間口耳相傳的口訣,不講結構與比例關係。傳統師帶徒的形式存在著諸多局限,幸運的是,培訓班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視窗。
之後,他斷斷續續到中央美院學習了兩年。在北京的友誼商店,孔相卿見到過鈞瓷,和其他工藝品擺放在一起,工藝粗糙、造型失真,他不敢抬眼細看。他說,“鈞瓷風格厚重、粗獷、大氣,和工藝的笨重、粗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宋鈞造型流暢、大氣,釉色玉潤、晶瑩,做工精美、法度嚴謹。因此,粗笨不應是鈞瓷的風格,只是宋鈞傳承的不完善階段。可當時的鈞瓷產品,確實在造型設計、工藝流程上有許多急待改進之處,好像一匹上等的綢緞被裁剪壞了,登不了大雅之堂。”從那時起,孔相卿發誓,一定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發揚光大,突破地區局限,在整個工藝美術的大視野中要求自己,要做,就爭取做到最好。
成就
1992年,29歲的他創立孔家鈞窯有限公司。一晃十五年過去了,他把一把普普通通的泥土,變成了無數瑩潤優雅的藝術品,作為國禮,代表中國民族文化,向海外傳播。“莫道世上黃金貴,不如孔家一把泥。”就是這把泥,成就了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鈞瓷行業最大的企業。
固本創新
2007年1月,孔相卿當選為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所謂大師,應該是本行業承前啟後的人物。孔相卿在論文《鈞瓷的固本與創新》中談到,鈞瓷要發展,必須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過創新不是想當然,而要首先搞清楚什麼是鈞瓷的根本。鈞瓷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瑰麗圖景。它是中國知名窯系中唯一靠 “窯變”形成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瓷種。因此,這個“本”應是“還原焰窯變”,這個“根”應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脫離了根本,任何形式的創新都是沒有前途的。
孔相卿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鈞瓷世世代代都是由手工業作坊製作,沒有規範的生產流程與現代化的質量管理體系。 1992年孔家鈞窯成立後,他首先著意發掘、繼承宋鈞官窯工藝製作精華,制訂出一套系統化、標準化的工藝流程,使之便於操作並進行質量管理。接著,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新工藝流程年輕技工,為鈞瓷產業化提供了勞動力支持。最後,經過艱苦的技術攻關,於1994年把鈞瓷燒成方式由傳統的煤燒變為氣燒,掃除了鈞瓷產業化的技術障礙,並無償把液化氣燒制技術轉讓給神垕其他窯口,帶動了鈞瓷燒成的一次革命。
在掌握了鈞瓷燒制的升溫曲線後,孔相卿開始最佳化鈞瓷釉料的配方。鈞瓷的美在於它自然窯變,自然天成千姿百態的紋路,再現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景。但孔相卿反對將窯變神秘化。他說,參天地化育的“人力”才是創造力的主體。鈞瓷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窯工對泥料、工技、氣氛、火候的深刻領悟和嫻熟把握。最佳化鈞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窯變,但變化的過程,還要在窯爐內,在還原氣氛中完成。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孔相卿作品《小口瓶》,釉色是罕見的桃花紅。鈞瓷的窯變不能由人工控制,變出紅色十分常見,難得的是紅中帶綠,如桃花盛開時,新葉初發,一團團紅雲中夾雜著初生的新綠,還有蚯蚓走泥紋與珍珠點,正如春光爛漫之時,大地萬物生機萌動。近年來,由孔相卿研製開發的釉色新品種,大氣、深沉如星辰釉、山水紅,精雅、微妙如鳳尾彩、皇鴿灰,極大地拓展了鈞瓷釉色的藝術表現空間。
液化氣窯爐成功上馬後,燒制鈞瓷不再使用匣缽,使鈞瓷從鈞不盈尺的限制中解放了出來,各種人物、動物、異型與借鑑現代陶藝的造型層出不窮。10多年來,他在總結前人造型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審美需要,按照整理、完善、最佳化的思路,設計出許多線條流暢、簡潔、優美的新造型,並在鈞瓷界廣為流行。以1998年製作的玉壺春為例,玉壺春是古代的一種酒器,造型為兩個對稱的“S”型,簡潔、優美、流暢,各個瓷種都有採用,而孔相卿設計的玉壺春,對“S”型曲線做了微妙的調整,使整體器型就像一顆將滴為滴的水珠,它是蓄勢帶發的靜止,靜止中充滿動的感覺。中國藝術是線的藝術,因為線最純粹、最抽象,也最難掌握。孔相卿憑著天生的藝術直覺,以及後天經驗的積累,參破了造型藝術中最具規律性的東西。
十幾年來,孔相卿帶領孔家鈞窯,在鈞瓷窯爐、釉色、造型、工藝上的大膽創新,對推動當代鈞瓷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時代精神
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國禮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副秘書長楊京凱稱《海晏鼎》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的最高水平,打出了國禮的高貴神韻。它以青銅禮器鼎為基本造型,莊重大氣;上部四個龍形耳飾,象徵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第四屆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四個耳飾之間,裝飾四組乳釘,使造型靈動、變化,在不破壞釉質流淌空間整體性的同時,增強了釉面的聚散變化;下部的海浪紋,借鑑元代青花瓷中常見的海水紋,象徵著大海波平浪靜,點出了《海晏鼎》繁榮、和諧、發展的主題。國禮鈞瓷《海宴鼎》,秉承宋鈞神韻,風格雍容尊貴、典雅大氣。它以中國古老的青銅禮器“鼎”為基本造型設計製作,上部四個龍形浮雕,象徵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第四屆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四個龍雕之間,裝飾著四組乳釘,每組三排十二枚,象徵著十二地支,以中國傳統紀年法寓意中國—東協博覽會舉辦四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中部裝飾四個虎形鋪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有自強不息、澤被蒼生的品德,而虎虎有生機,虎在民間習俗中驅邪、祈福的含義。龍騰虎躍,生龍活虎,代表中國與東協十國的發展合作富有生機與朝氣。
傳統鈞瓷,只有優美的造型、豐富的釉色等形式的美,沒有人想到它能承載如此深厚的內容、宏大的題材。比如宋鈞,宋代是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發展至全面成熟的時期,一個成熟文化表現出的對寧靜、自足、內省、神韻的追求,在它的藝術風格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當代中國處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開拓精神的時代。它應該自信、飽滿、豐富、開放、充滿力量感。孔相卿認為,藝術品亦需表達當下的時代精神,當代鈞瓷藝術家應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來,才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為實踐這一創作理念,自2002年以來,孔相卿以“祝福中國”為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祥和寶鼎》、《四海昇平瓶》、《國泰鼎》、“豐”尊等。《海晏鼎》是孔相卿“祝福中國”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一直以為,鈞瓷是所有瓷種中受青銅器影響最深的,它深植於厚重、粗獷的中原文化,造型端莊、古樸、大氣,與南方瓷種秀美、飄逸的風格迥然不同。因此,這一組作品,都是在青銅器造型的基礎上,運用浮雕、圓雕等多種手法,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他喜歡採用龍、鳳、瑞獸、蝙蝠等民間美術中的吉祥物為裝飾,同時掌握了現代藝術抽象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飾件繁多卻毫不煩瑣,線條自然流暢又飽含張力;釉色豐富多變,或鮮艷灑脫、對比分明,或五彩滲化、玉潤晶瑩,或長天一色,純淨溫婉、或流淌變幻、動感十足;工藝上精益求精、使造型與釉色相互映襯、臻於完美。其中,《偉人尊》、《豐尊》與《國泰鼎》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8年,鈞瓷作品《四海昇平》被聯合國總部永久收藏。
鈞瓷是古老的,同時又是現代的,它恣肆流淌、變幻無窮的釉色,深蘊古老的民族神韻,又具有現代藝術的抽象美與個性美。以孔相卿為代表的新一代鈞瓷藝術家,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用獨具個性的藝術特色,表現時代精神,使當代鈞瓷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自宋代以來的第二個藝術高峰。
相關資料
孔相卿,男,1963年生,孔子第七十四代後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陶玻協會副理事長,許昌市陶瓷業技術狀元,孔家鈞窯有限公司藝術總監、董事長。
從事鈞瓷藝術研究30多年,在鈞瓷的釉色、工藝造型、燒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術突破,率先在鈞瓷界帶頭髮掘、規範鈞瓷的製作工藝,經過研究、整理北宋鈞瓷的傳統工藝手法,論證釉色形成的理論依據,創立了提高鈞瓷製作的工藝方法,一改建國以來鈞瓷製作笨拙、單一的局面,真正體現出宋鈞的藝術美。並培養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為鈞瓷行業的振興和產業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創作的作品多次全國大賽及評比中獲獎,作品《偉人尊》、《國泰鼎》、《豐尊》、《小口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豐尊》被選為第三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國禮,並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其中《偉人尊》又被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收藏併入選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紀念郵票。2006年12月,孔相卿由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報國務院批准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2月,中央電視台《鄉土》欄目播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專題上下集,孔相卿創辦的孔家鈞窯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鈞瓷文化藝術企業。
孔相卿曾多次在國內主要陶瓷刊物上發表過論著,1992年“鈞釉形成機理”發表於《中國陶瓷》雜誌,2001年“鈞瓷八美”發表於《中國陶藝》雜誌;2002年“靈氣的凝聚”發表於《中國陶藝》雜誌,在陶瓷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主要論文作為業界審美和鈞瓷藝術指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