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吻蝦虎魚

子陵吻蝦虎魚

子陵吻蝦虎魚,是蝦虎魚科吻蝦虎魚屬魚類。體長80-120毫米,大者可達130毫米。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稍側扁。頭中大。吻圓鈍,頗長。眼中大,背側位。鼻孔每側2個。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2個,分離。胸鰭寬大,圓形。腹鰭略短於胸鰭。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部在眼前方有數條(5條)黑褐色蠕蟲狀條紋,頰部及鰓蓋有5條斜向前下方的暗色細條紋。臀鰭、腹鰭和胸鰭黃色,胸鰭基底上端具1黑斑點。背鰭和尾鰭黃色或橘紅色,具多條暗色點紋。

子陵吻蝦虎魚在中國分布於除西北地區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灣均有分布;日本,朝鮮半島也有分布。棲息於江河湖汊及溪流中,河邊沙灘、石礫地帶、水庫、池塘均有產,屬底棲性兇猛魚類。食水生昆蟲、小蝦、魚卵、幼魚等,也食水生環節動物和藻類。4-6月產卵,受精卵以黏絲附著在石礫或其他硬物上孵化。

子陵吻蝦虎魚是小型食用魚類,還可以製成鹹乾品。池塘養殖中,由於攝食魚苗及水花,是清野對象。子陵吻蝦虎魚可能造成生物入侵,20世紀60-70年代,雲南在引入"四大家魚"的苗種時,無意間把子陵吻蝦虎魚帶進了湖區,短時間在這些湖泊內形成優勢種群,與土著魚類競爭食物和空間,吞食土著魚卵,對土著魚類的生存造成相當壓力,致使土著魚類的數量減少甚至絕跡。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 名稱來源
每年6~9月,幼魚結群沿錢塘江上溯,在嚴子陵釣魚台附近形成魚汛,故得名。
  • 分類學
子陵吻蝦虎魚(Rhinogobius giurinus)是在1897年,美國魚類學家拉特(Cloudsley Louis Rutter,1867-1903)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49卷上發表的文章《菲爾德小姐采自中國汕頭的魚類》(A collection of fishes obtained in Swatow, China, by Miss Adele M. Fielde.)中,根據采自廣東汕頭的標本,以“Gobius giurin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子陵吻蝦虎魚的學名由源,一直未有明確解釋。該種命名者拉特(Rutter)研究鮭類而著名,是美國魚類學家吉爾伯特(Charles Henry Gilbert,1859-1928)的學生,於1903年末患上急性丹毒,36歲英年早逝。他在1897年首述該種的論文中有記:“A single specimen, 3 in. long … , differs fromGobius giurusin the longer and more depressed snout…”,與駐印度之蘇格蘭醫生及博物學家布坎南.漢密爾頓(Francis Buchanan-Hamilton,1762-1829)在1822年《恆河及其支流魚類的記述》(An account of the Fishes found in the River Ganges and its branches)中發表的“久爾蝦虎魚(Gobius giuris=Glossogobius giuris;久爾舌蝦虎魚)”作比較,將其種小名加上拉丁詞尾“-inus”而命名“giurinus”,意思為“似giuris”。【註:原文Gobius giurusGobiusgiuris之誤記】
中國香港“子陵吻蝦虎魚”的最早文獻,見於1937年,任職嶺南自然歷史考察與博物館(Lingan Natural History Survey and Museum)主管的美國昆蟲學家霍夫曼(Willam Edwin Hoffmann,1896-1989)在《嶺南科學學報》(Lingnan Science Journal)第16卷1期上發表的文章《有關一些廣東與廣西的魚類之分布記述》(Distributional notes on some Kwangtung and Kwangsi Fishes)中,有采自大嶼山,紀念美國兩棲爬蟲類學家波普.克利福特(Cliford Hillhouse Pope,1899-1974)而命名的。《波普.克利福特氏櫛蝦虎魚》(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記述,但種類卻是誤定。其後,美國魚類學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於1938年,在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6卷《香港魚類的研究》(Studies of Hong Kong Fishes)中,才以正確學名“Rhinogobius giurinus”將之記載。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Ctenogobius giurinusGobius giurin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C. hadropterusG. hadropterus

形態特徵

背鰭Ⅵ,Ⅰ-8~9;臀鰭Ⅰ-8~9;胸鰭20~21;腹鰭Ⅰ-5;尾鰭2+18+4。縱列鱗27~30;橫列鱗10~11;背鰭前鱗11~13。鰓耙2+6~7。椎骨26枚。
體長為體高的4.7~5.6倍,為頭長的3.2~4.2倍。頭長為吻長的2.9~3.2倍,為眼徑的4.0~5.4倍,為眼間隔的7.9~8.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0~2.5倍。
體長80~120毫米,大者可達130毫米。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稍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肌肉凸出,具2縱行感覺乳突線。吻圓鈍,頗長,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具5~6條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向下延伸,但均不超越頰部的第一水平狀(縱行)感覺乳突線。眼間隔狹窄,稍小於眼徑,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無犬齒,各2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內行齒亦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鰓孔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11~13枚背鰭前鱗,向前伸達眼間隔的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腹部具小圓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三至第四鰭棘最長,平放時,幾乎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稍大於頭長的1/2,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二及第三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膜蓋發達,邊緣深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雄魚腹鰭末端可伸達肛門,雌魚腹鰭後緣距肛門較近,其距離小於腹鰭長的1/2。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液浸標本的頭、體呈黃褐色,體側有6~7個寬而不規則的黑色橫斑,有時不明顯。頭部在眼前方有數條(5條)黑褐色蠕蟲狀條紋,頰部及鰓蓋有5條斜向前下方的暗色細條紋。臀鰭、腹鰭和胸鰭黃色,胸鰭基底上端具1黑斑點。背鰭和尾鰭黃色或橘紅色,具多條暗色點紋。

棲息環境

子陵吻蝦虎魚為淡水小型魚類,棲息於江、河中下游、湖泊、水庫及池沼的沿岸淺灘,或者在小溝的石礫間,有時也棲息於河口。喜在池、溪水清澈之湖、潭中生活,常散居於石縫或在石下挖穴。
子陵吻蝦虎魚
子陵吻蝦虎魚

生活習性

子陵吻蝦虎魚原屬於河、海洄游魚類,但亦可生活於水庫以上的溪流及湖泊、野塘之中,適應成陸封性族群。幼魚具浮游期。領域性強,會主動攻擊入侵的魚族。常在水底匍匐遊動,伺機掠食,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浮遊動物和藻類等,有同類殘食現象。在錢塘江,每年春汛之際,水溫22~28℃,10~25毫米幼魚成群溯水而上,推測是一種索餌活動。初期個體嫩小,淡黃色,大小均勻;後期個體大,體色較暗黑,大小不等。
子陵吻蝦虎魚為肉食性魚類,在池塘中會大量吞食魚苗,成為有害的小雜魚。在培育魚種時應予以注意,如發現要及時清除。凡歷年生長過此魚的魚種池,在投放魚苗前必須進行藥物清塘,將子陵吻蝦虎魚殺滅。

分布範圍

原產地: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在中國除了西北地區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灣均有分布。
引種:中國(雲南、西藏)、新加坡。
子陵吻蝦虎魚
子陵吻蝦虎魚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而以6月為盛期,體長25~28毫米以上的1齡魚都可達性成熟,產卵群體以體長44~52毫米,體重1.4~2.5克的2齡魚為主,其絕對繁殖力為810~900粒。還有少量體長58~63毫米、體重4.2~6.8克的3齡魚,其絕對繁殖力為1200~2200粒。體長80毫米以上的4齡魚很少見。產卵場底質為砂礫,水深1~3米不等,產卵活動多發生於早上。產卵前,雄魚用胸鰭和腹鰭在砂礫上進行清掃,清理出一個直徑10~15厘米的圓形產卵窩。產卵窩十分潔淨,在水面上可清晰辨認。產卵時,雄、雌魚繞著產卵窩追逐。在追逐過程中排出卵子和精子。受精卵沉落於產卵窩中及其附近。卵橙黃色,透明,直徑0.5~0.6毫米,具黏性。以黏絲附著在石礫或其他硬物上進行孵化。孵化後可直接在淡水中成長,亦有順流到海中生長的,2~3個月後再溯河進入淡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子陵吻蝦虎魚乾品稱為“子陵魚乾”,為名產。在湖北、安徽、江西都有一定產量,尤以江西廬山產量較大,乾製品稱為“廬山石魚”。肉嫩味美,可鮮食,或者製成淡乾品,具有較大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