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老秧歌俗稱老秧歌,是陝西子長縣地區以民間舞蹈為主體,集民間音樂、美術、工藝、戲曲、文學、雜耍、拳術等為一爐的綜合民間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長老秧歌
- 別名:老秧歌
- 流傳地區:陝西省子長縣
- 分類:民間藝術
- 類別:民間舞蹈
背景介紹,表演內容,主要類別,彩門秧歌,九曲秧歌,
背景介紹
子長秧歌的最早形式是廟會秧歌,俗稱老秧歌。每逢春節,由廟會會長選擇傘頭,組織秧歌排練。正月初二(也有初七、八的)“起秧歌”前,先由會長率領秧歌隊拜廟,藉此驅惡逐邪,求得當年風調雨順,人人平安。經千年沿革發展,它已構成以民間舞蹈為主體,集民間音樂、美術、工藝、戲曲、文學、雜耍、拳術等為一爐的綜合民間藝術。挨家挨戶拜年,俗稱“排門秧歌”或“沿門秧歌”。據說,秧歌隊到了哪家,哪家便可除災滅禍,可保四季平安。所以,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融入這一活動,鬧它個驚天動地,歡天喜地。故稱“鬧秧歌”,“鬧紅火”。可見,“秧歌”一詞有兩層意思:從廣義講,它是春節一切文藝活動的總稱,從狹義講,則是秧歌隊進行集體舞蹈表演。
表演內容
子長老秧歌全由男性組成,少則二三十人,多則近百人。男角叫“挎鼓子”,頭扎紙花,手執短棒,一身武士打扮,動作剛勁威武;女角由男性扮演,故名“包頭的”或“裝身子”,頭上包巾插花,上穿綢緞彩服,下連蓋腳裙,手執彩扇,步履平衡,扭如水漂,嫻靜文雅,秧歌的主要道具有傘、扇、長綢等。秧歌對動作和步伐非常講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傘、長綢、徒手為主編排動作,一類以彩扇編排動作。傘、綢、徒手其手的基本動作主要有:單擺手,雙擺手、單翻手、雙翻手;基本步伐有:平步、十字步、三步一停、跨角步、穿插步、前撲步、翻手變身單跳步等。彩扇秧歌手的動作主要有“端扇、按扇、抱扇、開扇、合扇、橫立扇、豎立扇、倒扇、擰扇等;基本步伐有:平步雙花、平步拉扇、劃扇十字步、碎步纏扇、碎步拋扇等。男女動作相同、氣質各異。秧歌主要通過“過街(路)”和“扎場”兩種形式,進行秧歌活動。主要分為:“拜廟秧歌”、“拜年秧歌”、“彩門秧歌”、“踩場秧歌”、“花燈秧歌”、“九曲秧歌”等。
主要類別
彩門秧歌
彩門秧歌是一種集體性社交活動。它借用了古代兩軍對壘形式和一些軍事行動陣式,集中體現了子長人民追求四鄉和睦,普天同慶的精神、美德和鄰里之間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
秧歌隊在本村“排門”拜年結束後,便開始了在農曆正月十一至十四進行的迎接外村秧歌來訪和交流演出的準備。一般在外村來訪後第三天本村同訪。活動時,客隊設“報馬”一人,頭扎手巾,系紅腰帶,騎馬(或驢)。主隊設儀程官一名,丑角打扮或反穿牡羊皮襖系紅腰帶。
為迎接外村秧歌來訪,村民們提前在本村村口、村中心十字路口、村中心廣場口,用木椽、各色紙花、大紅對聯,各搭一座高約一丈多,寬約八尺的彩門。來訪秧歌必須在每道彩門前接受主隊傘頭的盤歌(以歌形式提問)並立即對(答)歌。問答中,若客隊傘頭答不上來主隊傘頭的提問,不能進村(事實上,還沒有聽說過被拒之門外的情況。可見搭彩門只是一種特殊的秧歌交流形式),如果客隊傘頭對答如流,主隊即會熱烈歡迎客隊進村同樂,並在廣場演出。
彩門秧歌的一般程式是:客隊報馬於前一天給主村通報,主村即籌備迎接。第二天客村秧歌來訪前,報馬提前進主村向主村會長通報。主村秧歌隊立即來到村口彩門以內迎接。俗稱主村秧歌為“里彩”(即在彩門裡邊),客隊秧歌被稱為“外彩”(在彩門外邊)。兩隊傘頭對唱前,主村先讓四個小伙子抬一方桌,放在彩門中間,擋住客隊去路,儀程官站在桌上向客隊盤歌發問。客隊傘頭作答後,儀程官跳下桌子站在一旁,讓本隊傘頭繼續盤歌。兩隊傘頭對答時,秧歌隊員原位扭“十字步”、打“回聲”。主隊傘頭一般問三次,客隊答對,則為打開頭一道彩門,即由主隊傘頭在前引導,客隊相隨,至二道彩門,主、客隊分站彩門內外,相對面,繼續盤歌問答。第三道彩門程式基本同前。若第三道彩門也被打開,在嗩吶和打擊樂伴奏下,兩隊秧歌由各自傘頭帶領,成一路縱隊,作“行進步”對扭“繞∞字”,表示三彩已開。而後主隊成一路站於彩門內左側,列隊歡迎“外彩”,客佇列一縱隊進彩門站於彩門右側,待主客兩隊隊員左右對正後,同扭“跳十字步”走向廣場,兩隊所有人員緊隨,進行人們熱切期盼的聯歡式而又有挑戰性的“大場”秧歌表演,把雙方秧歌活動推向高潮。
九曲秧歌
九曲秧歌,又稱“轉九曲”、“轉燈場”,一般在元宵觀燈時舉行,屬民間風俗祭祀活動。相傳由道教“陰陽太極圖”、“揚幡轉道”而來,又說由姜子牙所擺“軍陣圖”演變而來,無一定論。
“轉九曲”,是在村外一塊較為平整、開闊的耕地上,用361根玉米桿或高粱桿以間距3尺插成橫豎19行方陣,並將各桿按圖譜、用繩子連線,留出巷道。每根桿頭上安放一盞由各家捐做的蘿蔔麻油燈,共361盞(桿)燈,寓示一年360天光明,餘1盞,意為“年年有餘”。而後又在方陣門外增加門燈4盞(桿),也寓示了一年365天光明。最中心一盞燈實為一組燈(由7盞燈組成)叫七星燈,意與天上北斗七星相照應。
九曲陣圖是由金、木、水、火、土、日、月、羅睺、計都等九個星宿組成,設東方門、西方門、南方門、北方門、中方門、大宮門、月宮門、羅睺門、計都門等九個城子。九門環套環,城套城,每曲都有神祗牌位。中央太上玄元祖師牌位置於高桌上,青松翠柏(或彩紙花)籠罩,蔚為壯觀。
轉九曲的程式是:當一切準備就緒,主持人一聲“掌燈”,所有燈同時點亮,四周通明,轉九曲開始。嗩吶鑼鼓齊奏,秧歌隊扭著抖著(不便進入的項目如獅子、水船、龍燈等,一律不參與),傘頭高聲起唱請諸神、亡靈觀燈、請民眾觀燈的秧歌詞。然後在彩門口祭拜風娘娘,雨神神。祭畢,秧歌隊進入燈場,按通道順序游轉,將九個城子全部轉完。每至一門,都要鳴炮唱敬神歌,祈求當年風調雨顧。轉九曲曲目較少,主要唱些求神庇佑、祈福、求喜、禳災免難的和一些歷史傳說故事等秧歌詞。轉九曲忌諱很多,不能踩斷繩索,不能碰壞燈盞,否則就會成為不祥之兆。整個轉九曲活動,要在加過三次燈油,人們全部轉出九曲,方為完畢。轉出繞場外一周后,即開始“偷燈”。偷回的燈掛在門楣上不滅,則是福星高照,全家平安。也有說“偷得綠燈生女子,偷得紅燈生小子。”到次年轉九曲時,凡“偷”到燈的家戶,要主動捐送一盞新燈參加活動。如此往返循環,年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