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由地下曾出土的北宋神宗年間貨幣“熙寧重寶”推測,很可能宋代此地即有人定居。同時,還是雜姓聚居之地,因村中早時即有“胡厝”、“皮厝”、“陸埕”、“施厝埕”、“傅厝坑”、“郭厝頭”等地名。然而,征之史籍無稽,只好暫付闕如。
據史料載,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曾在永寧衛任職的泉州城西人李振仲入贅岑兜王氏家,與緣芳結婚。婚後育有四子,長曰君雍,次曰君侍,三曰君玉,四曰榮壽。君玉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被授予廣東隨州教諭,其子孫即分居汕頭其南莊。後緣芳隨父返回金陵(即南京),振仲即留居岑兜。據說,振仲樂善好施、恩澤廣被曾獲上天賜銀,“銀江”因而得名(又一說,“銀江”之稱,因先輩曾在村中經營銀店之故,店址即在李氏宗祠東北角路旁原李賢拱之祖厝)。村中故老相傳,振仲有表親陳寶蓋,也約於明初移居岑兜,開創陳氏基業。此後,村中人口逐漸增加。清乾(隆)嘉(慶)至同(治)光(緒)年間,全村人口約達二萬左右人,僅李氏即達萬餘人。在此過程中,隨著他氏逐漸衰落或外遷,岑兜即成為李、陳二氏的聚居村落。全村居民分為上房(居村西,李氏)、直街(居村北,李氏)、店下(居村東,李氏)與海下(村南東垵頭,陳氏)四個角落。村民主要以農業、鹽業與討小海為生。李、陳二氏和睦相處,共同奮鬥,家鄉逐漸發展。
明代,岑兜村海上交通貿易繁盛,很多商人在此集墟交易,故稱“銀江市”。集市地點即為街巷,現尚存。街巷路面寬約2米左右,長(至街尾)約600米左右;兩旁是互向的房屋,許多房屋留有店家的櫥窗。街尾一戶人家目前大門上尚有一“在璇堂”石匾,說明其早時是經營玉器的店家。街尾所處之角落稱“店下”。店下,當是店鋪下一部分之簡稱。因此,相對它的必定有店鋪的上一部分,即“店頂”(或寫為“店上”),但現稱“直街”。由此,我們不難想像到其時銀江市店鋪之繁多,市面之繁榮。
由於海上交通的發達,村民很早就有人前往海外與台灣等地謀生。據村中殘存族譜記載,陳九樂約於明嘉靖(1522—1566年)末期前往番邦,開岑兜村出國之先河。後前往海外者不斷增多。他們主要旅居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地也有人定居。據估計目前村中海外人口約達5000多人。
村人最早旅台者當為李尚田,約於清乾隆(1736—1795年)末年前往台灣,以後前往者也逐漸增多。目前,僅李錫金家族與李金燦家族在台人口即達近千人。20世紀50 年代開始,前往香港的村人也逐漸增多,目前旅港同胞約達600人左右。
岑兜先人重視文化教育。明永樂二十一年(1422年),李振仲即在村中創設塾館,課教四鄰鄉民子侄。後來,此風延續不輟。由是,村中人文鼎盛,有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李茂清即舉丙午科進士。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李啟成蒙賜“恩歲進士”;大約與此同時,李德鈺任海寧縣知州,有“海寧良牧”之譽。雍正年間(1723—1795年),陳朴齋任福建海壇副總府,獲授“參透機宜”匾額。此外,陳宗文、李聯升、李聯芳、陳廷獻、李希曾等人也均為有科舉功名者。人文的繁盛,又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曾中式清光緒癸巳恩科舉人的李師曾(又名“舜臣”)於1895年隨父自台灣返鄉,在旅外鄉僑的支持下,於1918年在村中創辦了國小堂,至今已歷90春秋。
民國年間,政治腐敗,人民民眾生活困苦,積極參加革命鬥爭。李逢宣為我國第一代空軍飛行員,並榮膺高職,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墜機身亡。20世紀30年代,李子芳曾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務,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但不幸於“皖南事變中”被捕,在上饒集中營壯烈犧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村中歸僑即組織“鳴社”,在村中及鄰村張貼標語、漫畫、壁報,支持十九路軍抗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村中組織學生下鄉宣傳,集會演講,張貼標語,發動廣大民眾,參加抗日活動。解放戰爭時期,鄭家玄來村中發動民眾,開展地下革命活動,使本村曾為晉江縣工委塔山區工委所在地。李自力、李逢佳、李賢清、李賢選(後往菲)、李賢益等人在家玄引導下,積極參加地下革命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村民逐漸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集體化道路。20 世50年代初,岑兜與西岑聯合成立雙岑鄉。50年代末,人民政府發動民眾興建了村東南海堤,方便交通。不久,又以岑兜潯尾鹽場為基礎,創辦了永寧公社鹽場,並在村中興辦了公社殼灰廠。1964年,興建了社教閘,以為防旱排澇之需。村民分為八個生產隊(起初只有四個生產隊),組織農業生產。人民民眾逐漸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1958年,當高級合作社向人民公社過渡時,雙岑鄉與沙美、前埔、洋厝、塔石、西偏等村聯合成立一個點,命名為“子英點”(因電影《上饒集中營》中的“錢紫英”原型為李子芳)。60年代初,子英點撤銷,岑兜村也從雙岑鄉獨立出來,成立一個大隊,遂命名為“子英大隊”。80年代體制改革時,“大隊”撤銷,即稱“子英村”。
村莊經濟
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人民民眾煥發出了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先後在村中創辦了漿油廠、五金廠、麵包廠、涼墊廠、製衣廠及車隊等,安排了大量勞動力,使本村逐漸由農業型向工貿型轉化。以後,部分企業又慢慢向外拓展。目前,石獅、晉江、鯉城、廈門等地都有村人創辦的企業或商店,其中又以李賢義的信義集團、李聖展的展興集團與施能響的興華集團較為突出。這些或大或小的企業(商店)在不斷壯大自己經濟實力的同時,也都為家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