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科灘鎮地處興海縣西北部的大河壩河流域中上游,東臨河卡鎮、唐乃亥鄉,南與溫泉鄉接壤,西與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果洛州瑪多縣花石峽鎮為鄰,北接共和縣切吉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子科灘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電話區號:0974
- 地理位置:興海縣西北部的大河壩河流域中上游
- 面積:3300.4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高原氣候
- 車牌代碼:青E
地理位置,人口信息與結架,面積,民族比例,鎮機構與榮譽,機構,榮譽,子科灘鎮主要旅遊資源,吐谷渾駐地,文成公主赴藏之重要通道,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之古戰場部分遺址,歷代高僧大德講經授法的重要場所,
地理位置
子科灘鎮地處興海縣西北部的大河壩河流域中上游,東臨河卡鎮、唐乃亥鄉,南與溫泉鄉接壤,西與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果洛州瑪多縣花石峽鎮為鄰,北接共和縣切吉鄉。子科灘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境內有青根河、水塔拉河、黃清河匯合成大河壩河,流長142.3公里,河谷地帶溝壑縱橫,土石流嚴重。子科灘鎮平均海拔3323米以上,海拔最高處是海南州最高峰雖根爾崗(5305米),最低處是與唐乃亥交接處,拉及亥地帶(2964米)。鎮境內主要山脈有鄂拉山、日乾山、索拉山等。子科灘現為興海縣政府所在地,鎮政府駐興海縣城西大街。
人口信息與結架
面積
子科灘鎮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鎮。全鎮總面積3300.4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39個生產合作社。鎮機關現有公務員18人,兩個中心有幹部職工11人。全鎮共有11個黨支部,其中機關黨支部1個、社區黨支部2個,村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286名,女黨員45名,其中農牧民黨員228名。全鎮現有五星級黨支部2個(納洞村、直亥買村),四星級黨支部6個(泉曲村、切卜藏村、青根河村、黃清村、日乾村、恰當村)。全鎮總人口16389人,其中農牧戶1854戶9903人,城鎮2519戶6486人,其中常住人口5202人,流動人口1284人,人口密度5人/平方公里。
民族比例
子科灘鎮藏族人口占85.57%,另有漢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
鎮機構與榮譽
機構
子科灘鎮地域遼闊,山峰高聳,百草茂盛,資源豐富。
近年以來,我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實施“畜牧穩鎮、資源富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民眾增收渠道,自加壓力、振奮精神、與時俱進、紮實工作,團結和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頑強拼搏,取得了三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好成績。2005、2006、2007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564元、2789.9元3050.61元,年均增長8.89%,近三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9.8萬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榮譽
2000年至2007年度,連續八年蟬聯興海縣綜合考評第一名; 2001年9月,子科灘鎮被中共海南州委、海南州人民政府評為“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10 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2003年1月被青海省計畫生育委員會評為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7月被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2003年11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評為“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2004年2月被中共海南州委、海南州人民政府評為子科灘鎮人民政府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 2004年7月被中共海南州委評為“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2001—2003年度“六星級”鄉鎮黨委”。 2004年12月被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評為“州級文明單位”。 2005年4月被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評為“全州勞務輸出工作先進鄉鎮”。2006年2月被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評為“全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2006年3月被中共興海縣委、興海縣人民政府評為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12月被中共海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評為“州級文明單位”。2007年1月被省人口計生委評為全省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3月被海南州人口與計畫生育領導小組評為2006度計畫生育先進服務站;2007年被評為海南州“五個好優秀鄉鎮黨委”。2008年3月被興海縣人民政府評為國際農發項目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6月被興海縣綜治委評為2007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暨平安建設工作優秀鄉鎮。
子科灘鎮主要旅遊資源
子科灘鎮是中世紀唐蕃古道重要通道,這裡水草充沛,民風淳樸,自古物種富足,為跋涉於千山萬水的長途運輸商隊提供了卸貨小憩之理想場所。就其文化旅遊資源的含金量而言,不僅具有可開發的遠大前景,而且其歷史淵源上可追溯至吐谷渾西遷,下與文成公主進藏,唐蕃大非川戰役,三世、五世達賴、九世班禪東行,以及“那祿驛”、“舊營盤”和“大河壩飛行站”等重大歷史事件與歷史遺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吐谷渾駐地,文成公主赴藏之重要通道
歷史上青根河流域屬唐蕃古道必經之要塞,吐谷渾發展至鼎盛時期,為了掠奪草場,鞏固其疆域,高原王朝將控制中心逐步遷徙至此,隨後又向水草豐美的青海湖沿岸發展,今青海省共和縣石乃亥鄉境,離湖區不足15公里的伏俟城遺址,據專家考證,為吐谷渾古都遺址。這裡向北可與蒙古草原,向西與西域、中亞,向南與西藏高原、印度,向東與黃河、長江流域發生貿易往來,占據交通雄要地帶。在公元五世紀中至七世紀初,他不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橋樑,而且在北方和西南民族之交往中起到中介作用,為開發和建設祖國西北邊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將宗室女弘化公主許配於吐谷渾諾曷缽汗,次年命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至吐谷渾,資送甚厚。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經青海吐谷渾時,在今大河壩地受到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的盛大歡迎,據歷史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在此小憩,吐谷渾諾曷缽攜弘化公主前來敘親。文成公主雖不為李唐宗室直系後裔,但她在漢藏關係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走向鼎盛時期的吐蕃王朝帶來文明曙光。有關文成公主的故事,在廣大藏族民眾間廣為流傳,幾乎家喻戶曉,其歷史功績可見一斑了。
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之古戰場部分遺址
薛仁貴乃唐朝名將,史書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美稱,然而如此驍勇善戰,長於用兵,具有雄才大略的一員鎮國大猛將,卻在大非川一役中全軍覆沒。據李逢春先生提供、由祁萬強所撰的《青海古戰場尋蹤系列報導之一·薛仁貴和大非川之戰》一文記載:吐蕃因為戰領了吐谷渾的主要軍事基地,吐谷渾王帶領弘化公主被迫遷到浩門河流域,後又遷到今天的甘肅張液等地區,這樣在勢力上使吐蕃與唐朝形成對峙局面。鹹享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又出兵取得安西四鎮,占領了龜茲城,西域已落入吐蕃之手,唐朝不要說是河西地區,就連三輔之地都有可能遭次危險。為了幫助吐谷渾復國,同時鉗制吐蕃在西域地區兵力,唐高宗挑任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領十萬雄兵來到青海,唐朝這次出師的目標直指吐蕃的首都羅娑(即今拉薩),目的一方面是反擊吐蕃對唐西域等地的侵占,另一方面就是“護吐谷渾還國”。由於郭待恥居仁貴之下,不受節度,盡失軍中輜守;而薛仁貴先倍道深入,破吐蕃於黃河之邊,進之烏海(今興海縣溫泉鄉苦海和果洛州瑪多縣花石峽一帶),以待後援,因輜重喪失,仁貴退保大非川(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曠野至大河壩峽谷),吐蕃大相欽陵率兵四十萬眾前來應戰,唐軍大敗,全軍覆沒。後仁貴與欽陵約和,才得生還。這位久經沙場、戰功卓著的老將最終在唐蕃大非川之戰中一敗塗地,回到長安後又落了個貶為庶民的下場,故在民間至今遺有“薛仁貴征東不征西”之傳言;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兵車行》一文中所描述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則是大非川古戰場的悲壯寫照。
歷代高僧大德講經授法的重要場所
達賴、班禪活佛世系不僅在格魯派,而且在整個藏傳佛教界中如與日月同論,享有至高的盛位。歷史上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確吉尼瑪等高僧大德,曾親臨此處為當地蒙藏民眾弘法加持,造福民生。現今青根河西岸與水塔拉匯合處的賽赤灘上留有法台一座,系三世達賴應邀俺答汗之請,前赴青海蒙古屬地,途徑此地時所講壇的法座。公元1578年五月三世達賴在青海湖邊新建的仰華寺(今共和縣恰卜恰附近)與蒙古王公會見,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一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此後“達賴”即成為歷代達賴沿用的稱號,達賴喇嘛系統實從索南嘉措開始。據《歷輩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三世達賴傳》記載:“經過阿里克噶布塘(a-rik-dkar-po-thang)到達黃艾(hang-nga)地方,為新建的彭措南傑林寺舉行了開光儀式。……3月來到阿拜諾顏的駐牧地,向阿拜諾顏傳授了《大悲觀世音菩薩靜猛合修法》等教法”。這裡所述的阿里克噶布灘、黃艾、阿拜諾顏駐牧地等今均位於兩村牧地,今屬子科灘鎮管轄範圍。五世達賴喇嘛以獨到的政治遠謀、淵博的學術造詣,在西藏歷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1642年固始汗與格魯派聯合攻滅第悉藏巴政權後,掌握了西藏的最高統治權,五世達賴喇嘛因而成為西藏地方政權、宗教首領之一。1652年應順治皇帝召請到北京朝覲,受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大賴喇嘛”。有關五世達賴光臨該地的行經,在其自傳《雲裳》一文中有如下描述:“我們到達噶布灘後,因有大批人圍繞著帳幕巡禮,塵土瀰漫,又如颳起了春天的大風。……我在昔日遍知一切索南嘉措的台座上,給大批蒙、藏信徒傳授了四臂觀音隨許法。阿里克部落的人們奉獻了八百匹馬、五十千黃金及許多牛羊。他們撩起帳幕門帘的下擺請求加持,因為擁擠,難以維持秩序,所以我出帳幕在一個小木座上坐定,人們魚貫而行,我的手在他們頭上起落。……六月的最後一天,行底登弩爾特山(deng-ner)。哲蚌寺的翁則熱絳巴索巴向我奉獻一枚羊蹄金和一匹據稱“冠蓋行營群馬”的良駒。夏瓊曲傑意希嘉措和鄂齊卡曲傑奉獻了馬匹銀兩。我在新建的台座上,為他們傳授了大悲觀音隨許法”。由此可知五世達賴喇嘛行之阿里克噶布灘時,得到了當地僧俗民眾的極大供奉,五世達賴又以加持授法隨許眾信徒心愿,文中有兩處授持的記載,但僅從登弩爾特登等地名就能更確切地證明,此地無疑是的五世達賴當年講經遺址。如今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雨歷程的講經法座,雖經後人幾次修復卻完好無損地屹立於原處。後九世班禪羅桑確吉尼瑪東行返藏時又經此地,為當地信徒灌頂傳法,七世夏日倉、三世阿繞倉、歷代更本格西等高僧大德活佛又承接前人後塵,在當年三世、五世達賴喇嘛講壇的法座上數次舉行規模較大的時輪大法會。以上事件充分展示了子科灘鎮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
興海縣的著名佛教聖地、安多四大宗之一的賽宗寺在縣城西面只有數十里之遙。寺院地處深山之隅,風景秀麗,自然景觀莊嚴獨特,周圍柏樹林立,四季清香幽幽,山中還留有很多傳說和天然生成的佛像等種種聖跡,據傳這裡曾為藏族先祖獼猴與羅剎修行之地,每當猴年來臨就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前來轉山朝聖,因而該寺作為尚待開發潛在景點,獨具興海縣旅遊行業之首,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另外從地緣上來看,這裡純屬高原牧區,當地民眾均為篤信佛教的藏族民眾,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與藏族特有的民風習俗,為旅遊景點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後續保障,如民眾自發的進山裝“地寶”儀式,六七月份的傳統賽馬會、寺院的轉山與大法會、野外的酒麴與民歌角逐演唱會等民俗風情,取之不盡用之不完,是開發利用青根河岸歷史文化資源的潛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