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黃饃饃

子洲黃饃饃

黃饃饃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經過發酵,把紅豆、紅棗、豇豆等豆子壓磨成糊狀,包好做餡,口感微甜帶酸,呈黃色,所以叫“黃饃饃”,是陝北地區特色小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饃饃
  • 產地:陝西省子洲縣
產地,製作工藝,碾壓麵粉,麵粉的炒作,麵粉的發酵,餡的主料,蒸黃饃饃,現狀,

產地

黃饃饃主要盛產於陝西子洲。子洲周邊其它縣區也有製作。

製作工藝

碾壓麵粉

做黃饃饃的程式很複雜,也很講究。首先要選用當年產的糜子,把糜子烘乾,在石碾上碾掉外殼變成米,按比例兌放在一起,然後放在盆里用溫水浸泡5個小時左右,再將米撈出,放在篩子裡濾水,米的濕度要把握準確,既不能太乾,也不能太濕。溫度剛好時,放在石碾上碾壓,使之變成麵粉。一邊碾壓一邊用籮子籮面。所用籮子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太疏則麵粉粗糙,做成的黃饃饃面質不細膩,表面不光滑,既影響美觀,也影響口感;太密則麵粉過於細膩,做成的黃饃饃面質堅細,食用如糕,膩口難咽。
子洲黃饃饃

麵粉的炒作

把米碾壓成麵粉後,趁麵粉還有一定的濕度,趕緊放進鐵鍋里翻炒。要注意掌握好火候,把握好溫度,火小了麵粉炒不出香味,火大了會過早烘乾,炒焦。
子洲黃饃饃

麵粉的發酵

麵粉炒好後,趁熱把麵粉放在盆里,用80℃的熱水把麵粉和成團,接著把和好的麵團用蓋子蓋住,放在炕頭,再用棉被捂住,大約五、六個小時之後,麵團就發酵好了。

餡的主料

黃饃饃餡一般由大棗、南瓜、豇豆、紅小豆等豆子混合熬煮而成,粘稠如泥。

蒸黃饃饃

把麵團搓成直徑約4、5公分的麵條,然後用手揪成面塊,再把面塊壓成麵餅,包上餡製作饃狀,放進鍋里蒸。蒸前,先在鍋里加好水,放好甄(讀jin)片,鋪好籠布。蒸時水要滾開,這樣才能保證饃型端正,色澤金黃。
子洲黃饃饃

現狀

在改革開放之前,黃饃饃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因為當時物質還普遍比較匱乏,糧食不多,人們拿不出多餘的糧食製作黃饃饃,大多吃窩窩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饃饃又開始大量出現在飯桌上,不過多數情況下是用來憶苦思甜的。現在黃饃饃作為當地的風味小吃暢銷西安、北京、上海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