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相權論是古代一種重要的貨幣流通理論。周景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524年),單旗反對周景王鑄大錢,第一次對子母相權作了較系統的闡述。《國語·周語下》記載單旗的議論說:“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單旗認為鑄幣分量的輕重應根據流通的需要而定,若流通中的鑄幣分量太輕,因而購買力低,不適應流通的需要,就要鑄造分量較重的鑄幣投入流通。反之,若人民因流通中的鑄幣分量過重而不便,就要增加分量較輕的鑄幣投入流通,輕者為子,重者為母。輕重不一的兩種鑄幣以一種為基礎確定相互兌換的比價同時流通,就叫“母權子”或“子權母”,即“子母相權”。單旗的子母相權論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貨幣流通理論。單旗的子母均為足值銅幣。他反對鑄造的大錢是不足值鑄幣。其所說的子母相權只是指兩種足值銅幣的“相權”,不涉及足值銅幣與不足值大錢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母相權論
- 類別:貨幣流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