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寶桶

子孫寶桶

子孫寶桶,舊時南方地區婚俗之一。顧名思義,是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與子孫對碗,紅木箱櫃一起成為姑娘的嫁妝三寶,陪嫁時必不可少的。子孫寶桶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又有稱子孫三寶的)是民間嫁裝中最基本的必備物之一。馬桶亦稱子孫寶桶,寓意早生兒女健康聰明;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孫寶桶
  • 又稱:子孫桶
  • 意思:保佑子孫萬代
  • 又有稱:子孫三寶的
由來演變,用法,婚姻,訂親,迎娶,婚俗,童養媳,入贅,換親,打喜,喪禮,

由來演變

子孫寶桶,傳統婚嫁為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嫁妝必備品。與子孫對碗,紅木箱櫃合稱為嫁妝三寶,陪嫁時必不可少。其主要構成有三:馬桶,腳盆,水桶,馬桶稱為子孫寶桶,寓為早生兒女健康;腳盆稱聚福寶盆,寓為健康富足;水桶稱財勢寶桶,寓為事業有成。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製馬桶這類的傳統實用性嫁妝已不實用了。現代嫁妝還備它,主要還是為了取其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吉祥寓意。但實物已不選那些木質馬桶、水桶了,而是子孫寶桶式樣的精緻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即精緻喜慶又不失美好寓意,堪稱古風俗與現代婚嫁的完美結合。

用法

桶裡面放棗子,期盼“早得貴子”;長生果(帶殼花生,節數越多越好),寓意長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圓,荔枝,百合,蓮子等乾果;再放進五隻紅雞蛋,象徵“五子登科”等等。子孫桶要專門由娘家兄弟在新娘進門之前拎進洞房。

婚姻

訂親

舊時,婚姻重門第,講“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均無自主權,形同買賣婚姻
締結姻緣,先托媒人說合,求親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絕無女求男者.對待媒人必須以上賓之禮,備辦酒食,俗謂“親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經雙方說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親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親完畢,男方選擇吉日托人帶上禮物向女方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年庚帖”拿回後,要請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衝相剋,如“龍虎鬥”、“兩龍不同潭”、“雞兔不合籠”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將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擇日,將定親日期寫於龍鳳紅帖上,請媒人連同聘禮送到女家,稱為“定親”。女方回贈狀元花禮帽、糖果糕點等,也有的繡花袋一對,萬年青兩株,俗稱“回情”。定親後男女即視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門求親。

迎娶

從定親到迎娶,少則半年多則三年,迎娶佳期稱“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屬相八字確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擇日。成親前一兩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運嫁妝,謂“發嫁妝”。各地嫁妝大同小異,一般有合歡被、對枕及櫃、箱、抽斗桌、方凳、腳桶、子孫桶、梳妝檯等必備品。近 年嫁妝多新舊結合。晚上,男家設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發花轎迎親,新娘上轎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難分難捨,謂之“哭嫁”。江山一帶有新娘花轎上路,弟弟用雙手攀懸在轎槓上扛一段路,俗謂“吊轎槓”,也是表示不願別離之意。開化一帶“哭嫁”有“哭嫁詞”,如“望你到男方,水漲船高,腳踏樓梯步步高;手托蓮花朵朵開,蒂夫蒂妻,公婆歡喜;蒂夫上床,子孫滿堂;蒂夫上桌,銅錢滿地堵,……四季發財,元寶滾進來!”花轎到達新郎家由利市婆攙扶新娘,踩著地上輪番鋪墊的紅毯或麻袋而進,稱為“傳代”。接著拜堂成婚,晚上宴請賓客,宴畢鬧新房.婚後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叫“回門”,當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文明結婚。舊俗的繁文縟節已漸減少。

婚俗

舊時,衢州各縣婚姻習俗大致相同。

童養媳

一般為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多,撫養艱難,怕女兒長大無力購辦嫁妝而給人作童養媳的,也有撿養或買養的,童養媳長大成婚時也舉行婚禮,若婚前男方夭折,童養媳當作女兒出嫁,也有的終身不嫁的。

入贅

俗稱“招親”。女方“招親”一般因家中沒有兄弟,入贅的男人多為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者,入贅女婿常受歧視,不能入譜,有“招親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說。常山一帶招親時要寫招親字置於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表示受村人監督。招親後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趕出村。因此過去視入贅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贅者受法律保護。

換親

兩家因家境貧寒或關係融洽,親上加親,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以免送財禮,俗稱“寶換寶”。
改嫁,俗謂“二婚親”。寡婦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須聽族人支配。娶寡婦者多為喪偶或無力娶妻的窮人。男方擇吉日夜間迎娶,寡婦坐“烏藤轎”或“藍藤轎”。建國後此俗已廢。

打喜

又叫“沖喜”。定親後,男子重病不起,經雙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婦。舊時還有同姓的不婚的習俗,今已廢除。

喪禮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複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弔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