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夏墓
- 位置:陝西省韓城市
考證,注釋,其它信息,
考證
首先,在卜子夏長子後裔家譜(卜氏大宗譜)首篇序文里記載:自商祖就學東魯設教西河,後終於曹,而即以是址家焉①。此序文為西漢末年子夏長支後裔十七世孫卜欽在河津授教時所寫,此段文字說明有兩點:其一當時山西省河津市沒有子夏墓,其二子夏公葬於曹(現指菏澤市)。
其二,是子夏公的出生地,有子夏公的墳墓是符合常理的。但是在河南省溫縣的家譜上記載:傳說卜子夏於老年同孫子前去曲阜祭典孔子,在途中曹地北卜堌都逝世,其孫將槨木運回故里,當走到董楊門南地時,大家停下來休息時,突然大風狂起,飛沙走石,風停後,狂風捲起一個大土堆,把子夏的棺木埋住了②。此段文字說明有一點:在溫縣家譜上也記載著卒於曹。
其三,山西省河津市是子夏在西河講學時去過的地方,但有以下兩點說明河津市辛封村的墓不是子夏公墳墓,其一河津市《重修先賢子夏墓碑記》記載:未幾,而光輝承乏河津,於是毅然倡修墓之議。難者曰:子夏設教之所,按寰宇記,當屬安陽之西河(因當時黃河在今安陽東,不是現在黃河的位置,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非龍門之西河,故其墓或在菏澤,或在芮城,其說不一。------其所葬之地,考孔子門人志,益無疑義。余則謂是亦不必深辨者,自古聖賢足跡所經,志乘率多附會其說,以為桑梓光。------何獨於子夏墓而疑之?記不云乎:“有其舉之,莫敢廢也。”且即其墓以思其人,俾一鄉之士,時且仰止,有所矜式,度亦先賢之所心許也③。其二豐縣子夏公長支後裔十八世裔孫卜欽在河津所寫的首篇序:自商祖就學東魯設教西河,後終於曹,而即以是址家焉④。
其四,山東省菏澤市子夏祠堂和墳墓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保存完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菏澤《先賢子夏公祠堂碑記》中記載:卜子名商字子夏衛人少孔子四十四歲曹州卜堌都其故里------墓在曹州城西北十里之卜堌都與寧武子墓相望雲其雲礽之可稽者則六十七世萬年萬詔六十八世學美學玉孟秋孟冬六十九世光先承先亦⑥。
因河南省獲嘉縣無資料推考,暫不作評價。
以上證據足以證明曹州卜堌都(現菏澤市卜固里)是子夏公安葬的地方,其他地方只所以有子夏的墳墓,不過是子夏公的後裔子孫為了紀念先賢、光耀門庭、免除皇糧雜役而修築的墳墓罷了。
注釋
①:原文見《豐縣卜氏大宗譜》、部落格《卜氏大宗譜》;
②:原文見《卜商研究與故里聯誼》(溫縣政協文史委)。
③:原文見《卜子夏西河業績》(河津市本書編委會)。
④:原文見《豐縣卜氏大宗譜》、部落格《卜氏大宗譜》。
⑤:網路搜尋[《聖門志》卜子夏墓地]。
⑥:原文見《豐縣卜氏大宗譜》、部落格《卜氏大宗譜》。
其它信息
[句陽,漢初置縣。因該縣在句瀆丘之南,故名。句陽縣廢於南北朝北魏,約存630餘年。關於句陽治所,杜估《通典》載:句陽在乘氏縣(即今牡丹區)北。《太平寰宇記》載:“在縣(乘氏)北三十五里。”《續山東考古錄》記,在菏澤縣北二十里。舊《菏澤縣誌》記作二十五里,並說“今名句陽店。”各書記載里程不一。據考,句陽故城可能在今牡丹區城北小留鎮楚莊附近。]
據史料記載,菏澤置縣後,清末時菏澤縣分為69都,今萬福辦事處丁莊一帶設“卜固都”,屬北方19都。辛亥革命後,“卜固都”改名為“卜固里”。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菏澤縣分12區,今萬福辦事處為“四區”。1952年7月至1958年1月,設杜莊鄉,轄現萬福辦事處和吳店境域。1958年1月至1958年8月撤區並鄉,,成立杜莊鄉,吳店鄉。1958年9月至1959年初,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杜莊鄉、吳店鄉撤消。1962年1月至1978年12月,設杜莊公社。1979年1月菏澤市政府(縣級)將原來15處公社改為23處公社,吳店從杜莊公社分出,成立吳店公社。 1983年12月至2004年 9月,菏澤改社為鄉,設杜莊鄉。2004年 9 月,由於城市發展需要,杜莊鄉撤鄉改為萬福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