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納子法

針灸學名詞。取穴法。子午流注針法之一。是將十二經脈配在地支上而計時取穴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午流注納子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方法,二、臨床套用,三、注意事項,

概念

將十二經脈配在地支上而計時取穴的方法。

解讀

子午流注納子法是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時刻,在相應經脈上選穴,當其時瀉其子,過其時補其母,結合子母補瀉套用,又稱“納支法”、“十二經流注時刻補母瀉子迎隨補瀉”、“納支補瀉”。
本法為《難經》補母瀉子法推衍而來,又與一日十二時辰中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相結合。金元之際,子午流注針法盛行,何若愚《子午流注針經》首啟其端。而後有明代徐鳳、李梴以納甲法為主,高武則主張納子(支)補瀉。納子補瀉以每天十二時辰作為選配穴位的標準,並在相應穴位上補母瀉子,施以補瀉手法,實際上應屬於配穴補瀉的範疇。
除上法外,在某經流注時刻選取本經原穴,則是竇漢卿“一時取十二經之原”的方法。如某經流注時刻已過,亦可採用本經原穴或本穴進行補瀉。所謂本穴,即與本經五行屬性相同的五輸穴。如肺經屬金,經渠為肺經之經穴,亦屬金,經渠(金)即為肺經(金)的本穴。

中醫套用

一、方法

1、高武納子補瀉法
根據十二經氣血流注順序和一日內各經氣血旺盛的時刻,並依各經病證虛實,選用相應五輸穴補母瀉子。當其氣之來時(旺時)迎而奪之,用針刺瀉法;當其氣之去時(衰時)隨而濟之,用針刺補法。如大腸經(金),卯時為其氣血旺盛之時,辰時為其氣血衰退之時,所以實證當於卯時取二間穴(水穴)迎而瀉之,虛證當於辰時取曲池穴(土穴)隨而補之。
2、竇漢卿納子補瀉法
在某經氣血流注時刻,可取本經原穴或本穴,進行針刺補瀉;亦可在某經流注時刻已過時,採用本法。王好古稱之為拔原法:“假如針本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亦於肝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此事難知》)。

二、臨床套用

子午流注納子補瀉以五輸穴補母瀉子為主,可用於慢性病證,即“緩病必俟開闔,急病不拘開闔”(李梴《醫學入門》)之義。一般來說,對臟腑病虛實辨證明確者,用之尤為相宜。現代臨床套用納子補瀉有以下幾種方式:
1、根據十二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在該經氣血流注盛衰時刻,結合經氣的虛實情況,分別採用針刺補法或瀉法。以肺經病為例,實證取寅時(當其時)瀉子穴尺澤(水穴),虛證取卯時(過其時)補母穴太淵(土穴)。一般在本經氣血旺盛的前半個時辰用瀉法,在本經氣血衰退、流注已過本經的後半個時辰用補法。如上例,寅時為3~5點,則於3~4點之間用瀉法針刺尺澤;卯時為5~7點,則於6~7點用補法針刺太淵。
2、循經取穴與納支按時開穴結合,取原穴或本穴進行針刺補瀉,一般在本經氣血旺盛時施術。如肺經病在寅時取太淵,大腸經病在卯時取合谷,胃經病在辰時取沖陽,據其虛實進行針刺補瀉,是循經取穴與按時開穴的結合。再如脾胃病常可取本經本穴,辰時針刺足三里(土經土穴),巳時針刺太白(土經土穴),即竇漢卿“一時取十二經之原”的發展。
3、辨證取穴與納子補瀉相結合,選用本經與他經辨證取穴針刺,同時配合相應的五輸穴按不同時辰補母瀉子。如胃痛以足三里、中脘、梁門、天樞、上脘、建里、公孫為主,實證在辰時瀉厲兌(金穴),虛證在巳時補解溪(火穴)等。

三、注意事項

1、臨床上除需要重視針刺時辰的補瀉手法之外,還應根據五輸穴各自的主治特點綜合考慮。如井穴治心下滿,滎穴治身熱,經穴治氣喘咳嗽,輸穴治體重節痛,合穴治氣逆而泄等。
2、十二時辰與24小時的關係,可牢記子時為夜半23~1點,午時為日中11~13點,日出為卯時為5~7點,日落為酉時為17~19點,其他時辰可迅速按此推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