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和童年異食癖

嬰幼兒和童年異食癖指發生於嬰幼兒和童年期的一種進食障礙,特點為進食不可作為食物的東西(如泥土、肥皂等)。此症可以獨立存在,也可是更廣泛的精神障礙(如精神發育遲滯、孤獨症等)的組成部分。多見於男性,學齡前兒童。農村兒童多於城市兒童。一項針對3~33個月兒童進行的調查發現異食癖的患病率為22%。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嬰幼兒和童年異食癖
  • 就診科室:精神心理科
  • 常見病因:鐵、鋅缺乏,發育遲滯,因個體強烈癖好與家庭缺乏教育和良性刺激有關
  • 常見症狀:病兒可能同時食用多種不可食用的非營養性物質,也可能僅食用1或2種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1.鐵、鋅缺乏。
2.發育遲滯。
3.因個體強烈癖好,以取得滿足某種特殊的心理快感。
4.與家庭缺乏教育和良性刺激有關。
5.現有學者提出異食癖和強迫障礙及衝動控制障礙之間可能有一定關係。

臨床表現

1.主要臨床表現:病兒可能同時食用多種不可食用的非營養性物質,也可能僅食用1或2種。所食用物質的種類,不同的年齡有所不同,幼兒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袋子、頭髮及衣服等。較大一點的兒童吞食黏土、污物、動物的糞便、石頭、紙張等。
2.軀體併發症:吞食不同的異物可能產生不同的併發症。吞食灰泥可產生鉛中毒;吞食大量污物、動物糞便等可造成腸道寄生蟲病;吞食黏土可造成貧血與缺鋅;吞食大量澱粉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吞食頭髮、石頭等可造成腸梗阻;吞食黏土的患兒可產生嚴重的高鉀血症和慢性腎衰竭。
3.其他伴隨情況:部分患兒可能存在發育障礙,還有部分患兒可能存在一些行為間題,如咬指甲和吸吮手指等。這些行為可能與患兒的情緒或不安全感有關。

檢查

1.全面體格檢查:注意營養、生長發育情況。
2.精神檢查:主要判斷有無異常行為及認知功能水平。
3.有無智力障礙和精神病性症狀。
4.完成血、尿、糞常規化驗:必要時進行腹部B超檢查,消化道檢查,微量元素測定。
5.可進行嬰幼兒發育評定。
6.腦電圖、頭顱CT或MRI。

診斷

1.進食不可作為食物的東西(如泥土、肥皂等)。
2.症狀每周至少2次,至少已1個月。
3.實際年齡及智齡在2歲以上。
4.並非其他精神病或智力障礙所致,且此種進食行為並不符合當地習慣或傳統。在診斷的同時,若患兒同時存在其他精神障礙(如精神發育遲滯、廣泛發育障礙等),也應做出相應的診斷。此外,還應確定是否存在與異食癖相關的軀體疾病(如缺鐵)或軀體併發症(如鉛中毒等),如存在,也應做出相應的診斷。

鑑別診斷

1.重度精神發育遲滯:該病除有異食之外,患兒有明顯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能力缺陷。
2.兒童精神分裂症及廣泛性發育障礙:這些疾病均有相應精神症狀或行為特徵,可資鑑別。
3.鉤蟲病:除異食症狀外,患兒有貧血、腹痛等其他鉤蟲病的徵象,糞便中可找到鉤蟲卵。驅蟲治療後,體質改善,異食症狀消失。

治療

1.尋找發病的可能誘因
積極檢查和治療軀體疾病及相關的精神疾病,培養良好的進食行為。對有明顯心因者,應給予解除,對無法消除的心因,或已經過去了的心因刺激,應幫助患兒正確認識,消除這些因素對患兒的影響。
2.心理行為治療
包括改善環境,對父母的指導及對患兒行為治療。有幾種行為治療對改善異食症狀有效。可採用操作性行為療法。為患兒能正確進食,給予陽性強化,而對於不良進食行為給予消退性抑制;厭惡療法可採用中度電刺激、催吐藥物;陽性強化法與厭惡療法相比,作用慢。心理治療首選專業特長是心理治療的精神科執業醫師。
3.對並發的軀體疾病必須同時給予相應的治療
一般隨年齡長大而逐漸消失。很少持續至成人期。對於並發嚴重軀體疾病者,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軀體疾病導致死亡。
4.藥物治療
有學者提出異食癖可能是強迫譜系障礙的一部分,有個案報導氟西汀可有效治療異食癖,對年齡較大或治療較困難的病兒,可試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予以治療。若合併存在其他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情緒紊亂、精神發育遲滯等,也應予以相應的治療。

預後

異食癖通常被認為是一個自限性疾病,但少數病兒症狀可能持續到青春期,偶爾也會持續到成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