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與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研究

嬗變與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研究

《嬗變與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研究》是胡剛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2月。

社會動員不僅是開展社會活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而社會動員機制是決定社會動員成效關鍵性的因素。通過對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比較研究,該書著重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創新發展;在對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具體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在聯繫實際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動員機制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展開探討,提出相關對策,並對中國社會動員機制進一步的發展進行展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嬗變與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研究
  • 作者:胡剛
  • 類別:政治學著作
  • 字數:241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對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動員主體、社會動員對象、社會動員方式、社會動員的基本內容、社會動員內在機制等進行分析和探討;在掌握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動員機制基本狀況的基礎上,通過對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對比和研究,深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創新之處;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個例,深入分析和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在現實中的具體實踐和運用;最後分析和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仍存在的一些制約因素,探尋相關應對策略。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動員機制的形成與基本狀況
第二章 改革開放後我國社會動員機制面臨的形勢和條件的變化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
第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的基本內容
第五章 汶川地震社會動員機制實證分析
第六章 當前我國社會動員機制仍存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思考

創作背景

社會由個人組成,但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或關係的總和。現實社會是人的活動場所,是其“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擁有一個美好的社會一直是人類不懈的追求。如何認識人類社會、如何推動社會發展則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生態失衡、人口老齡化、文化衝突等。這些社會問題都現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幾乎影響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這些存在的社會問題不僅深深地吸引著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學習者、探索者的關注,也引起了胡剛對社會問題的憂慮以及對社會問題研究的興趣。由此,胡剛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關涉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社會動員機制這一具體問題上。

作品思想

基於歷史發展的視角,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演進的梳理,該書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社會動員機制並沒有退出歷史的舞台。有人認為,隨著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社會動員已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必將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人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動員已沒有開展的必要,畢竟這不同於革命戰爭年代需要進行大量的社會動員,更談不上社會動員機制的發展和創新。然而,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的研究,該書認為,不僅中國社會動員有了新的變化,而且社會動員機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社會動員主體不斷進行了調整,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發生了重大變化,政府發生了巨大的轉型,非政府組織異軍突起;社會動員對象不斷拓展,新的社會階層不斷被動員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為了提高效率,社會動員方式也在不斷調整,激勵動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傳媒動員也在快速地發展著。所有這些都明確無誤地指向一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不斷以新的面貌來適應新的變化著的形勢。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該書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動員機制仍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將影響社會動員的成效。結合管理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該書對社會動員機制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展望與探討。在堅持的原則方面,要堅持科學性、法制性;在創新方法方面,該書認為要將傳統與現代方法、東西方方法充分結合起來;在完善路徑方面,要進一步充分發揮政府、社會與市場的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嬗變與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動員機制創新研究》
2017年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9807-0

作者簡介

胡剛,河南息縣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現為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社會動員研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