嬃砧課誦圖序

嬃砧課誦圖序

作品賞析

作者從小就死去父親,後來又喪母,家境較為貧困,他的童年生活,主要由於姐姐的教導與督促,因此,姐弟間也就具有一種特別親密的感情。後來到三十歲時,他已經在京城做官,一面感於自己的學業日益荒怠,一面又回想到這段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請人繪了一幅圖畫,並寫了這篇文章作為紀念和鞭策。這篇文章和蔣士銓的《鳴機夜課圖》一樣,反映了我國古代婦女對於子弟童年時代的學業以至品德教育的重視,從而收到親職教育方面的良好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嬃砧課誦圖序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王拯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嬃砧課誦圖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王拯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嬃砧(1)課誦圖》者,不材拯官京師日(2)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師,姊劉(3)在家,奉其老姑(4),不能來就弟養(5)。今姑歿(6)矣,姊復寄食寧氏姊(7)於廣州,阻於遠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歸,以迄於今,顚頓荒忽(8),瑣屑自牽(9),以不得遂(10)其志。
念(11)自七歲時,先妣(12)歿,遂來依姊氏。姊適(13)新寡,又喪其遺腹子,煢煢(14)獨處。屋後小園,數丈余,嘉樹(15)蔭之。樹陰有屋二椽(16),姊攜拯居焉。拯十歲後,就塾師學,朝出而暮歸。比(17)夜,則姊恆執女紅(18),篝(19)一燈,使拯讀其旁。夏苦熱,輟(20)夜課。天黎明,輒拯起,持小几,就園樹下讀。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為砧,一使拯坐而讀。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時,每朝(21)入塾讀書,乃熟於他童。或夜讀倦,稍逐於嬉(22),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勞瘁死(23)之狀;且曰:“汝(24)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25)矣!”拯哀懼,泣告姊:“後無復為此言。”
嬃砧課誦圖嬃砧課誦圖
嗚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時,猶能執一卷就姊氏讀,日惴惴(26)於奄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齣門,行身居業(27),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為圖以自警,冀(28)使其身依然日讀姊氏之側,庶(29)免其墮棄之日深,而終於無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30)秋九月。為之圖者,陳君名鑠(31),為余丁酉同歲生(32)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嬃(須xū)——古代楚人稱姐叫嬃,這裡意思就是姐姐。砧(珍zhēn)——搗衣石。
(2)不材——作者自謙之詞。官京師日——在京城做官的時候。
(3)姊劉——嫁給劉家的姐姐。
(4)姑——婆婆(丈夫的母親)。
(5)不能來就弟養——不能到我這裡來受我的贍養。
(6)歿——死。
(7)寧氏姊——嫁給寧家的姐姐。
(8)顛頓荒忽——顛沛困頓、神思不定的意思。荒忽,同“恍惚”。
(9)瑣屑自牽——自己被一些零散細微的事所牽累。
(10)遂——實現,達成。
(11)念——想到。
(12)先妣——已死的母親。
(13)適——恰好,剛才。
(14)煢(窮qióng)——孤獨貌。
(15)嘉樹——美好的樹木。
(16)櫞(船chuán)——放在樑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條。這裡引伸為“屋”的意思。
(17)比(臂bì)——等到。
(18)女紅(工gōng)——指婦女所從事的紡織、刺繡、縫紉等功作。紅,同“工”。
(19)篝(勾gōu)——用燈罩罩著。
(20)輟(綽chuò)——中止,停止。
(21)朝(招zhāo)——早辰。
(22)稍逐於嬉——稍微貪求遊玩。逐,追求。嬉,遊玩。
(23)劬(瞿qú)勞瘁(翠cuì)死——過度勞累憔悴而死。
(24)汝——你。
(25)戚——憂愁,悲傷。
(26)惴惴——憂懼貌。
(27)行身居業——意思就是在社會上立身行事。
(28)冀——希望。
(29)庶——庶幾,差不多。
(30)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道光,清宣宗年號(1821—1850)。甲辰——1844年的乾支
(31)鑠——讀朔(shuò)。
(32)丁酉同歲生——1837年(丁酉年)同年(即同科考中的人)。

作品譯文

《嬃砧課誦圖》,是我王拯在京城任職時候請人所畫。我在京城任官時,嫁給劉氏的姐姐在男家奉養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來京城接受弟弟的供養。現在她婆婆去世了,姐姐又到廣州去依靠嫁給寧氏的二姐處寄居飲食度日,這樣來京城又受阻於遠途難行。我從開始做官時就立志向回歸南方,然而到現在,顛沛困頓、神情恍惚,被許多瑣碎的事情拖累自己,因而不能實現自己的心志。
追憶從七歲時母親去世,就來依靠姐姐。姐姐恰巧剛剛守寡,再喪失了自己的遺腹子,孤單單地獨自生活。她家的屋後有個小園有幾丈寬,茂盛的樹木遮蓋著它。在樹木之後,有屋二間,姐姐帶著我居住於這裡。我長到十歲以後,到私塾拜師求學,早早出門而晚晚歸家。到晚上,姐姐就常常手做縫刺活兒,點亮一盞小燈,命令我坐在她的旁邊讀書。夏天屋內熱得難受,暫停夜讀課誦。一旦天亮,就叫我起床,叫我拿了小桌子到小園樹下進行早讀。在樹根邊放上兩大石塊:一塊是姐姐搗衣用來作為砧板的東西,一塊命令我就座讀書。到“日出”的時辰,才送我入私塾。因此我年幼時常常一早到私塾里所誦讀的內容竟然比其他童兒熟練。有時深夜讀書疲倦了,我略微貪求玩耍,姐姐一定流著熱淚把母親勞累病死的情況告誡我,而且對我說:“你現在不努力學習,母親在九泉是要悲傷的啊!”我悲傷至極,流著淚告訴姐姐,以後我不再說這些貪玩的話了。
唉!我無能現已30歲了。追憶十五六歲時,還能常常拿著書本靠近姐姐讀書,每天內心不安於悲傷憂愁之中,絕不敢稍稍放縱自己。從20歲後出姐姐門,做人辦事,一天天就學業荒廢了,追想起大姐的教誨始終不能忘記,因此我找人畫這張圖用來警戒自己,希望讓自己仍然每天在姐姐身旁讀書一樣,或許可以免除自己日益加深的學業荒廢,而導致最終的一事無成。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年 即1844年)仲秋農曆九月。畫這幅圖的人,是好友陳鑠,他是我於道光十七年(丁酉年即1837年)廣西鄉試中舉的同年(即同屆)生員。

作者簡介

王拯(1815—1876),原名錫振,後改名拯,字定甫,號少鶴,廣西馬平人。幼年喪父,家境貧苦,由母親和姐姐做針線補貼生活。1814年(道光二十一年)舉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官至通政使。王拯擅長古文,著有《龍壁山房文集》、《龍壁山房詩集》、《茂陵秋雨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