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瑪瑙,俗稱“江石”“火石”,亦稱龍江瑪瑙,是火山爆發的產物。廣泛存在於嫩江流域,在我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境內均有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嫩江瑪瑙
- 外文名:Nenjiang agate
- 主要成份:SiO2
- 類別:隱晶質礦物
- 顏色:黃色、紅色和少量的白色
- 伴生石:雞肝石,木化石,樹化玉
嫩江瑪瑙,俗稱“江石”“火石”,亦稱龍江瑪瑙,是火山爆發的產物。廣泛存在於嫩江流域,在我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境內均有發現。
嫩江瑪瑙的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矽,摩氏硬度為7.0-7.6,密度為2.57-2.64g/㎝?,等於或高於翡翠。因地殼升降、海侵海退、風沙凌礪,經水之沖刷、淘洗、搬運、碰磨,石面光潤,外形優美,婀娜多姿,有鮮明的通透感。其色彩絢麗溫潤,俏色豐富,質地堅硬,緻密細膩,當地人稱之為“嫩江瑪瑙中的籽料”,是中國瑪瑙石中的佳品。因含有微量金屬或著色礦物,其色彩極為豐富,流光溢彩、斑斕繽紛,呈黃、白、紅、赭、紫、灰、藍、黑、綠等色,各顯其美。
嫩江瑪瑙的伴生石有雞肝石,木化石,樹化玉等。
據資料和史料記載:嫩江瑪瑙賦存於第三紀沙礫岩的河流中,其成因:一是嫩江中游地處海底火山爆發地史環境,二是嫩江源頭與中游海拔高差懸殊。即在古生代時期,黑龍江地區為海洋環境,沉積了海相碎峭岩,化學岩和火山爆發岩。古生代後期,大興安嶺地貌輪廓已基本形成,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使大興安嶺隆起再次活化和抬升,松嫩平原再次下降,形成了第三紀地層,從嫩江河源伊勒呼里山到匯入松花江的入口三岔河高差900米,經地殼升降、海侵海退、洪水沖刷、江沙磨礪,使嫩江下游水沖瑪瑙石面光潤、造型優美、阿娜多姿、有鮮明的通透感,被稱為嫩江瑪瑙籽料。
嫩江瑪瑙自古就被人們所珍視,在考古挖掘距今2-3萬年前嫩江下游景星遺址和1萬年前學田鄉神泉屯古石器加工場遺址中,均發現大量石器,其中一枚瑪瑙石錐,小巧精緻,工藝高超,在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文物中堪稱極品。在距今7500年前的昂昂溪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用瑪瑙做原料的石器。齊齊哈爾博物館存放的兩枚不到3公分的瑪瑙小石器,小巧玲瓏,精美結實,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古時民間運用嫩江瑪瑙也未然成風,清代文學家劉鳳浩有詩云:“采采嫩江綠,光晶石子鋪。人今投秣褐(mohe滿族的前身),地古擅詢紆(xunyu玉石名)。”方觀承的《卜奎竹枝詞》中也有:“墁壁光明有細沙,石成五色亦堪嘉。石研似玉能成器,莫道邊城少物華。”詠的正是嫩江瑪瑙石。古時富家的老爺公子們手上戴的晶瑩剔透的扳指除了有翡翠,也有不多少為嫩江瑪瑙製品。據說翡翠瑪瑙的扳指只要有錢就可以買一個戴上,而唯有這嫩江瑪瑙製成的扳指只要皇族才有資格佩帶。這倒不是說嫩江瑪瑙比翡翠珍貴,更多的是清王族對來自東北的滿族故鄉的這種石頭的喜愛之情中滲透了對故鄉的留戀之情。可見,清初以來,瑪瑙石在嫩江下游斐然可觀。
嫩江瑪瑙還有一大用處就是取火了。古時居家生活取火不易,每有旱天打雷燃起野火,人們會小心翼翼取會火種用以煮米做飯,嫩江兩岸的人們卻無此憂慮,隨手揀兩塊石頭敲擊一下便火花四濺,拿浸了油的棉絲一點便著,方便快捷。《寧古塔紀略》中就有:“水中產五色石,水膽瑪瑙也,用以取火最佳。”當年獵人們進山打獵捕貂,都隨身攜帶這種石頭用以取火,文人墨客桌頭案邊也多有擺放此類奇石,或用做鎮紙或製成印章,更或用來把玩取樂陶冶性情,從野外取火到書香案幾,東北人家處處可以見這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石頭。民國時候,東北不少石匠都給皇家貴族打制過嫩江石器,小到戒指耳墜,大到石制屏風,雕龍畫鳳栩栩如生,雖然在朝廷里只有皇家才能用上嫩江石器,但在民間只要你有運氣揀到上乘的石頭或是出得起高價錢,就可以弄到幾塊極品嫩江石來抬高身價,在東北,地主家裡若是找不到隔江石的影子,這一家就會覺得沒面子。一時間嫩江石真的讓人趨之若騖,價比黃金。而東北一些有名的石匠藝人也因石刻手藝被召進京城為皇族打造嫩江石器,成為最早進京的務工人員。因此有的詩人感慨頌道:“莫道邊城少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