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葛沽寶輦會興起於明朝末年,盛於清。葛沽寶輦會主要活動區域在天津市津南區的葛沽鎮一帶,它是葛沽人民在長期捕魚、製鹽、農耕等辛勤勞作和在元、明、清三代漕運等重大經濟活動的影響之下,在葛沽獨特的地城文化孕育下形成的。
天后娘娘(媽祖)崇拜是舊時津門百姓最盛行的信仰習俗。長期以來人們把福建漁家女
林默(天后聖母)奉為神明,尊稱其為“娘娘”,祈求娘娘(媽祖)的庇護,保佑海上行程的安全。葛沽鎮乃退海之地,海事繁雜,因此娘娘(媽祖)信眾頗多,民眾對天后娘娘虔信不疑。在長期的媽祖祭祀活動中,葛沽百姓又將以寶輦會為典型代表的本地幾十道各類民間花會總攬於其中。
明朝永樂年間,
葛沽鎮漸漸興起了慶豐收的民間花會,因此,如今保留下來的老會名稱中多有“樂”字,如清平樂竹馬老會、長樂高蹺會、聖樂梆子會等。將花會表演、祈福融合於一體的寶輦會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到了民國時期基本上形成了包括耍樂會與座樂會的格局,耍樂會由十幾道花會組成,座樂會由八輦、兩亭組成,分別是表亭、燈亭、寶輦、北茶棚鳳輦、東茶棚鳳輦、西茶棚鳳輦、香鬥茶棚鳳輦、東中街茶棚鳳輦、營房茶棚鳳輦、閣前茶棚鳳輦,後來又為供奉天后聖母的東茶棚鳳輦前增加了聖母海亭。
主要活動
葛沽寶輦會祭祀儀式可分為設擺、接駕、送駕三個主要環節,包括座樂會和耍樂會兩個部分,也是民間花會(過去叫香會)的遊藝大展演。寶輦會以迎送媽祖娘娘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節慶程式。
寶輦會中共有茶棚八處,分別是東茶棚、寶輦茶棚、營房茶棚、東中街茶棚、西茶棚、北茶棚、閣前茶棚、香鬥茶棚。茶棚的每座寶輦供奉一位娘娘:東茶棚供奉媽祖娘娘、寶輦茶棚供奉雲霄娘娘(百姓俗稱大奶奶)、營房茶棚供奉瓊霄娘娘(葛沽人稱二奶奶)、東中街茶棚供奉碧霄娘娘(人稱三奶奶)、北茶棚供奉碧霞元君亦稱泰山娘娘、西茶棚供奉眼光娘娘、閣前茶棚供奉子孫娘娘、香鬥茶棚供奉痘疹娘娘。從供奉的娘娘不難看出古鎮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
每年正月初六伊始,葛沽鎮的民間藝人們就開始忙碌開了。正月十六,寶輦會正式開始。
正月十六為接駕日,傳說中的娘娘省親返宮,輦會進入鼎沸的高潮,各輦各會盡興一樂。娘娘廟的廣場是熱鬧的中心,午飯後,耍樂會先進入廣場,各輦都從茶棚中起出,相繼到廣場指定地點順序集合。完全抵達後,各會頭按各自會頭旗進廟,主持人宣布上香朝拜,立即鞭炮狂響,鼓樂激昂。拜畢,把偶像安入各輦,大輦居中,各輦雁翅排列,各會及各輦的全體人員逐一排隊朝拜,這就是“接駕”。接駕後便開始步入會道,各個依次出發,高蹺、獅舞、旱船、龍燈等一起上街,每駕輦前都有一至二道花會,各會要拿出最精的手段依次演出,要做跑輦表演,跑得圖案越複雜而步伐越穩,才能顯得跑技精湛。子夜過後全體轉回娘娘廟廣場,舉行娘娘離輦歸座儀式,同接駕時一樣,全體朝拜。最後燃放“盒子燈”,廣場四角同時燃放花炮,熱烈場面直到次日天明。
文化特徵
葛沽寶輦會以津門民間花會為載體,蘊藏了津南本地歷史、民俗、信仰、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葛沽寶輦會是北方大型的媽祖祭祀活動,也是津南區葛沽鎮特有的文化遺存表現形式。
傳承人物
馬兆盛,男,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序號:05-2983,申報地區:天津市津南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天津市津南區文化館獲得“葛沽寶輦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天津市津南區文化館(天津市津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2017年2月12日(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天津市葛沽“寶輦花會”在葛沽鎮上演。30餘道花會包括座樂會12道、耍樂會21道、法鼓10道,參演演員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