媵句,作詩文時,首句之後用兩三句相接,以附從於首句,稱為媵句。《文心雕龍·附會》:“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郁湮,餘風不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媵句
- 出處:《文心雕龍·附會》
釋義,出處,
釋義
作詩龍設院文時,首多朽符句之後用兩三句相接,以附從於首句,稱為寒組店囑媵虹判和擔拜句。
出處
《文心譽槓凳雕龍·附會》:“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郁湮鍵坑翻嫌,餘風不暢。”
媵句,作詩文時,首句之後用兩三句相接,以附從於首句,稱為媵句。《文心雕龍·附會》:“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郁湮,餘風不暢。”
追媵 追媵,讀音是zhuī yìng。意思是謂承接。解釋 謂承接。出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絶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如“畫者謹發而易貌”的“發”、“貌”,“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的“味”、“脈”,“夫能懸識腠理”的“腠理”,“善附者異旨如肝膽”的“肝膽”,“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的“媵”、“憔悴”…...
啟行之辭28,逆萌中篇之意29,絕筆之言30,追媵前句之旨31;故能外文綺交32,內義脈注33,跗萼相銜34,首尾一體。若辭失其朋35,則羈旅而無友36;事乖其次37,則飄寓而不安38。是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斯固情趣...
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義;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最早提出“文章學”這個名稱的是北宋時代的理學家程頤。自1925年起,龔自知、蔣祖怡、張志公、林祝敔、張壽康等人曾先後發表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