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區簡介
婺人返皖
婺源自古以來,一直是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之一,它不是徽州最大的縣,也不是徽州最重要的縣,但歷史上對徽州影響很大的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祖籍就是婺源。這一點讓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一直引以為傲。婺源之於徽州,正像曲阜之于山東的地位一樣。正因如此,發生在三四十年代的行政區劃更改,在婺源乃至徽州引起了一番騷動。
1934年9月,蔣介石為了方便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將婺源劃屬江西,隸屬於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當時給出的理由有三條:一是政治和地理上的需要,因為婺源在安徽省的最南端,大部分面積突入江西境內,為浮梁、樂平、德興三縣所環抱,一切政務設施均感不便。其二,軍事圍剿的需要,“值剿匪工作特別緊張之際,肅清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團隊之防堵以及圍剿計畫等等,甚形隔閡,實予赤匪以竄擾苟延之機會。一經改隸,則事權屬於一省,責任既專,指揮尤便,撲滅殘匪計日可期”;其三,交通需要。 “婺白、婺德兩路,一由婺源經德興之九都至白沙關,一由婺源至德興香潭,此兩路關係剿匪軍事及地方交通至為密切,若不將婺源劃歸贛轄,則兩路分屬兩省,運輸管理均覺不易統籌。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斷不容稍涉鬆懈,致誤時機”。
婺源劃歸江西省所轄的訊息傳出後,在徽州尤其是婺源縣內,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難接受這種文化傳統上的分割,婺源當地的民眾與鄉紳、民間社團,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紛紛以上書、遊行、散發傳單、抗議等各種形式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長達十數年的“婺人返皖”運動,也由此拉開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習俗懸殊”,二是“經濟差異”,三是“文化偏離”。在婺源人乃至徽州人看來,習俗是地域風格的構成要件,經濟是地域形象的創建基礎,文化是地域風格的傳承平台。在這三點上,“徽”與“贛”都有明顯的區別,強行改變隸屬,有諸多不妥,也會傷害當地人的感情。劃歸後不久,正好是中秋節,一些婺源人氣急之下,竟在地方特產江灣月餅上,公開壓有“返徽”字樣,以表示自己的不滿。
1938年抗戰爆發之後,婺源的“回皖運動”勢頭減弱,當時全民抗戰,對這一件“小事”,國民政府無暇顧及;當地的民眾也以大局為重,不再提及。抗戰勝利之後,“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漲,很多當地人紛紛上書請願,同時以遊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歸安徽徽州。徽州各縣市對於婺源的行動,也有大規模的聲援。 接下來是八年抗戰。1945年秋日本戰敗,國內形勢趨於穩定。1946年1月,婺源縣參議會成立,“婺人返皖”呼聲再度高漲。“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其中有極端者,以“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號來表明決心。婺源當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孫中山《國父遺囑》,口氣十分強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縣,向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為程朱之闕里,中華之奧區。今日淪入贛人之手,實我皖人之第一大省恥。為今之計,必當喚起民眾,聯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驅逐老表,恢復河山。 ”等等。
“婺人返皖”高漲情緒前後持續了一年多。 1946年12月底,南京國民大會期間,徽州同鄉會通過胡適,將“婺人返皖”請願書呈內政部長張厲生代交蔣介石。胡適是堅定的“婺人返皖”支持者,“徽州人豈肯把朱夫子的出生地劃歸江西,他們還把二程先生的祖先算是徽州人呢! ”國民政府在壓力之下,只得派員到婺源進行實地勘察,聽取民意。 1947年8月16日,國民政府作出決定,將婺源重新劃歸安徽,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訊息公布之時,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擊掌相慶。 《休寧縣誌》記載了當時徽州人內心深處的喜悅,海陽、屯溪街頭鞭炮齊鳴,人頭攢動,萬人空巷。
到了1949年,由於婺源由解放軍“二野”解放;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地區為 “三野”部隊接管。在兩支部隊軍管會分割的體制下,婺源縣於同年5月再次脫離安徽徽州政區,劃歸江西。現在,婺源隸屬江西省上饒市,不過人們在習慣上,仍稱之為徽州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