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彝族傳統婚俗)

婚俗(彝族傳統婚俗)

婚俗(彝族傳統婚俗),流傳於彝族人民居住地區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彝族分布於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男方示愛往往背簍好柴送女家,女孩則用自繡花腰帶送情郎。傳統婚俗主要有媒人說親、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新娘、背新娘、洞房搏鬥等。

2011年6月9日,四川省美姑縣申報的婚俗(彝族傳統婚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Ⅹ-1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俗(彝族傳統婚俗)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9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四川省美姑縣
  • 非遺編號:Ⅹ-13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彝族史詩《勒俄特依》記載,彝族先民曾歷經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時期,史爾俄特為尋找父親,歷經磨難,在茲尼史色的教導下,娶妻婚配,步入生子見父的父系時代。
婚俗(彝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一)“同族內婚”習俗變遷
所謂的“同族內婚”是指只能在本民族內選擇通婚,不能和其他民族進行通婚,否則將被懲罰。過去在這種制度的限制下,無法和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也無法吸取外面世界的文化。民主改革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和睦相處,互相交流。人們接受外來思想的洗禮,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同族內婚”的思想受到了衝擊。再隨著許多人外出工作,許多彝族青年進入不同地區讀書,他們越來越喜歡自己做決定,尋找自己喜歡的人,追求其他民族的少男少女逐漸增多,“同族內婚”的思想觀念也漸漸被人們拋棄,“同族內婚”的防線被突破。很多彝族年輕人和其他民族通婚,有許多美麗的姑娘嫁給了漢族等其他民族,也有許多帥氣的彝族小伙子娶了其他民族的女孩。
(二)“等級內婚”習俗變遷
在民主改革之前,涼山彝族地區仍然處於奴隸社會,存在明顯的等級,其等級分為茲伙、諾伙、曲伙、嘎西、阿加五個等級,其中茲伙是等級最高的一級,其次是諾伙,再次是曲伙,然後是嘎西,最後是阿加,其中嘎西和阿加是茲伙、諾伙、曲伙的家奴,為他們勞作,嘎西和阿加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聽從主子的安排。而在彝族婚姻習俗中的“等級內婚”指的是只能在同一個等級內選擇結婚,不能跨等級結婚。比如,諾伙只能和諾伙通婚,不能和茲伙通婚,也不能和曲伙通婚。因此廣大彝族青年的婚姻選擇受到“等級內婚”觀念的限制。直到民主改革以後,才將“等級內婚”制瓦解,廣大彝族青年從不同層次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到今天多數涼山彝族同胞都不以“等級內婚”制為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等級”這種觀念也逐漸淡化。但“等級內婚”的觀念並未徹底根除,在一些落後地區仍有人堅持“等級內婚”制度。
(三)“包辦婚姻”習俗變遷
在解放前,彝族地區大多數婚姻都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子女來說,聽從是唯一的選擇,不能有任何的反對,也不能有個人的怨言,否則將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在父母包辦的婚姻中,更重要的是結婚的男女都不知道自己的對象長什麼樣,對其一無所知,因為他們沒有婚姻選擇權,所以只能等到結婚時候才知道對象長什麼樣。在現代社會彝族婚姻中,對於結婚雙方男女,要么是自己早就認識的,要么是經過媒人介紹認識後交往了一段時間的,要么是自己偶遇並結識的彼此了解的人。通常情況下經過子女自己認識交往,再通過媒人當橋和父輩們同意就可以結婚成家了。當然,也不排除在一些地區還存在個別“包辦婚姻”的情況。
(四)“姑舅表優先婚”習俗變遷
“姑舅表優先婚”指的是在姑姑家和舅舅家優先選擇結婚。這是一個很嚴格的習俗,女兒長大了要優先在姑姑舅舅家擇偶,不得選擇其他人,等姑姑舅舅家不要以後才可以嫁給其他人。為了避免沒有經過姑姑舅舅家優先選擇而被其他人娶走,經常會在兒女小的時候為兒女定下娃娃親,以便有所依據,這種習俗漸漸被遺棄。
(五)“一夫多妻”習俗變遷
彝族婚姻習俗中的“一夫多妻”和漢族等其他民族的“一夫多妻”制不同。大多數彝族的一夫多妻制是在無子和少子的時候,經過父母長輩們同意後才成立起來的,而且將妻子娶進門後,只有新老稱呼,沒有大小之分;沒有正偏房之分,都是同等的地位,這是與其他民族的一夫多妻明顯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一夫多妻”制早已不存在,也不允許存在,如今都是一夫一妻,實行計畫生育。

民俗內容

彝族的青年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相識,相戀之後,如果雙方對彼此都滿意,男孩的父母就要請結摩選定一個黃道吉日,在徵得女孩父母同意後,為一對相愛的男女舉辦彝族婚禮。彝族的婚禮一般在秋冬季舉行。彝族同胞對即將嫁人的新娘有著特殊的要求:
婚禮前幾天
新娘在婚禮前幾天,要對飲食進行有效的控制,出嫁前便不能再進食了。讓新娘控制飲食的習俗,源於彝族的古老傳說,另外師族同胞認為新娘在出嫁的路上進行大小便不吉利。
婚禮第一天
舉辦婚禮這一天,男孩家的院子裡會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子用彩色的飾品裝扮,彝族的喜神牌位被供奉在正中央。男孩的親朋好友依次坐在棚內外。彝族的歌手樂手們用富有彝族情調的歌聲表達著對這對新人的祝福。最為熱鬧、驚險的便是潑水儀式。彝族同胞認為,如果男孩迎親時被潑了水,女孩嫁到男孩家後,將來在吃水問題上不會有困難,生活比較優裕。
男方迎親的隊伍到女方家後,首先要在供桌上點上香,磕頭跪拜之後,就把帶來的禮物拿出來進行展示,禮物的品種很多、有包頭、衣服、鞋子、錢幣等物,這是男方的聘禮。女方也給待嫁的新娘準備了嫁妝:衣物、被褥、凳子、彩電等。此時,女方的父母請來的歌師會唱迎親歌。每唱一段,男方就得展示一樣東西,唱到什麼就要展示什麼,否則就會受到歌師的懲罰,娶親人會遭到歌師用簸箕在頭上敲三下。
這個環節結束後,女方就招待迎親的隊伍喝水,這也是有講究的。先請客人們喝的是茶,之後是糖水,這叫作先苦後甜。接下來是擺好香檳,請女方的舅舅一輩出來,說一些吉祥的話語,打開紅盒,裡面有兩匹紅彩帶,這是給新郎準備的。這些禮節都完成之後,女方家就要招待客人了。新郎要在每一桌前先作揖後敬酒。當所有的賓客吃完飯才可以娶新娘回家。如果男方家路途遙遠,女方家就會熱情地讓迎親的人住下,次日再起程。當天晚上,女方家的院子裡或屋外的廣場上,全都是整夜地跳著左腳舞來慶賀的人。
大家在進行慶祝活動時,新娘在樓上進行出嫁前的準備——梳洗打扮。在起程之前,女方家的舅舅輩會帶著新郎拜別女孩家的祖宗牌位,新娘由自己的兄弟從樓上背到堂屋的門外,與等在那裡的新郎一起走,女方家的親朋由結摩招呼著送親。一對年輕夫婦是送親隊伍中的主角,其他人則是女孩的同伴或小輩,這些人一直送到男方的家裡。
迎親的隊伍回到新郎家門口時,男方家要放火炮和鞭炮,結摩念頭進親經,手裡拿著兩支火把的少女陪同新娘走進大門,直走到洞房的床上才坐下。此時,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了,這個儀式由一名中年婦女主持。喝完酒後,新郎走出洞房,女方送親的女賓陪著新娘在洞房中。根據彝族的傳統習俗,新娘在一天之內只能吃一家的飯,即女方娘家人把帶來的飯菜熱了之後給新娘,並邀請新郎一起吃。隨之,男方家會擺酒席招待賓客,並在院子裡燒一堆火,眾人圍著火堆彈奏樂器,演唱歌曲、跳左腳舞,新郎新娘也必定會加入這個行列,這樣的活動一般會持續到天亮。
婚禮第二天
第二天一早,新娘要去挑兩擔水到廚房,並在灶膛里燒一把火,意思就是新娘已經開始在這個家裡燒火做飯了,以後就在這裡生活了。這天,新郎家要宴請新郎所在族的人。
婚禮第三天
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稱回門。回門的時間根據各地的風俗而定,有的是四五天,有的是幾個月,有的甚至是幾年。
搶婚習俗
彝族同胞認為,搶婚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種習俗,並沒有什麼不合時宜的地方,反而是對女方家的一種草重,搶,說明姑娘很受歡迎,並不是嫁不出去的。在雲南的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搶婚的習俗。說是搶婚,其實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雙方父母已經同意這門親事,媒人已經把事情說好了,搶只是婚嫁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雲南西北地區,男方常常做兩手準備:一邊派人給女方家送彩禮,一邊準備東西搶姑娘。女方家的人對此會以“暴力”方式進行阻止,但這只是假打。在“打”搶婚人的同時,還要給這些人的臉上留下“記號”——把鍋底灰抹到搶婚人的臉上。搶婚人的臉上被抹得滿臉都是黑灰,眾人見了都被逗得哄堂大笑。
有些地方,連搶婚的時間、地點都是事先約定好了的,比如雲南南部地區,彝族姑娘在田裡勞作、在河溝割草或者在打柴回家的路上就會被搶婚的人搶走了。姑娘被搶婚的人搶到之後,會被直接領到男方家的堂屋。對彝族姑娘們來說,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因為按照彝族風俗,把人帶到堂屋裡,就算是有真正的婚姻關係了,再跑就沒有意義了。不論用什麼方式搶親,只要姑娘到了男方家,就要按照彝族的風俗舉行婚禮,宴請賓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婚禮過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繹,不論是窮古博今、互難才學的“克斯”“克智”“佐”等口頭演述,還是優美動聽的“牛牛伙”歌詩傳唱,還是抒發離愁別緒、反抗包辦婚姻的哭嫁等傳統,抑或充滿娛樂競技色彩的潑水、摔跤、“蜀確”、打親、迎親儀式,抑或搶狗食、不落夫家、圓房之夜的抓扯等習俗,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獨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典型、完整的彝族婚禮形式越來越少。保護與搶救這種古老民俗勢在必行。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美姑縣文化館獲得“婚俗(彝族傳統婚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婚俗(彝族傳統婚俗)項目保護單位美姑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9月25日,“紅色彝鄉·永跟黨走”石壩彝族鄉紀念中央紅軍長征“雞鳴三省”會議79周年暨第三屆火把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展示了彝族婚嫁梳頭、哭嫁、搶親習俗。
婚俗(彝族傳統婚俗)
彝族傳統婚俗
2017年10月2日,參加中國·石林第三屆國際阿詩瑪文化節的60對新人和伉儷在雲南乃古石林風景區乘牛車、觀花海,體驗彝族婚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