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豆科決明屬植物臘腸樹(Cassia fistula L.)的果實。9-10月果實未成熟時採收,曬乾。我國南部各地有栽培。原產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味苦,性大寒。無毒。歸心、脾經。具有清熱通便、化滯止痛的功效。常用於便秘、胃脘痛、疳積等病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婆羅門皂莢
- 別稱:阿勒勃、波斯皂莢、清瀉山扁豆、 香腸豆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決明屬
- 種:臘腸樹
- 分布區域:我國南部各地
- 採收時間:9-10月果實未成熟時
- 用量:4-8g
- 毒性:無毒《中華本草》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生理特性,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苦,大寒。
歸經
心、脾經。
功效
清熱通便,化滯止痛。
主治
便秘,胃脘痛,疳積等病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8g。
採集加工
9-10月果實未成熟時採收,曬乾。
生理特性
臘腸樹 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可達15m。樹皮粗糙,暗褐色。葉互生,有柄,葉柄基部膨大;偶數羽狀複葉,長30-40cm,小葉3-4對,對生,葉軸和葉柄上無腺體,葉片闊卵形、卵形或長圓形,長8-13cm,寬3.5-7cm,先端短漸尖而鈍,基部楔形,全緣,嫩葉兩面均被微細柔毛,老時無毛;葉脈兩面均明顯。總狀花序疏鬆,下垂;長可達30cm或更長;花梗長6-8cm;花與葉同時開放,直徑約4cm;萼片5,長卵形,長約1-1.5cm,花時反折,外面密生短柔毛;花瓣黃色,5片,倒卵形,近等大,長2-2.5cm,脈明顯;雄蕊10,其中3枚花絲長而彎曲,高出花瓣,4枚短而直,具闊大的花葯,其餘3枚甚小,不育;花柱內彎,柱頭小。莢果圓柱形,長30-60cm,直徑2-2.5cm,黑褐色,不開裂,有3條槽紋。種子多數,40-100顆,種子之間有隔膜。花期6-8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部各地有栽培。原產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莢果圓柱形,長30-60cm,直徑1.5-2cm,頂端尖,基部有時具木質狀的果柄;表面暗褐色,平滑而帶光澤,腹縫、背縫明顯。果皮薄,硬而木質狀。內有多數橫隔,每隔有種子1顆,具長而暗色的珠柄,附著於腹縫。種子扁卵圓形,長約0.8cm,寬0.6cm,厚0.4cm,赤褐色,光滑而質堅,內為淡黃色,胚乳角質狀,胚彎曲。味甜而微酸,有特異臭。以乾燥、完整、無柄、搖之不響者為佳。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
2、鎮靜作用。
3、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膈間熱風,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
2、《海藥本草》:主熱病及下痰,殺蟲,通經絡。子療小兒疳氣。凡用先炙令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