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東文化

婁東文化

太倉是中國江南的一個”水”的城市,“水”的靈氣孕育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太倉隸屬吳國之地,由於吳王在此地建倉屯糧而得名“太倉”,又稱婁東。被太倉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的婁江,不僅滋潤了一方沃土,養育了這裡的兒女,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人們稱它為“婁東文化”。

吳國在這裡屯糧建倉,元朝於此地開創“漕運文化”;文學先驅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史學驕子張溥領導的復社聲震朝野;湯顯祖的《牡丹亭》在這裡首演亮相,李時珍《本草綱目》由此地蜚聲海外;戲曲大師魏良輔在這裡始創崑曲,音樂家張野塘於此地演化江南絲竹。婁東還是中國古法琉璃之鄉!這裡是人類先祖繁衍生息之地,這裡是婁東文化的神奇之源;江尾海頭賦予了它魚米之鄉的美譽,文化文明則給了它一個平和的地名!吳國在這裡屯糧建倉,元朝於此地創“漕運文化”;文學先驅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史學驕子張溥領導的復社聲震朝野;湯顯祖的《牡丹亭》在這裡首演亮相,李時珍《本草綱目》由此地蜚聲海外;戲曲大師魏良輔在這裡始創崑曲,音樂家張野塘於此地演化江南絲竹。這裡是人類先祖繁衍生息之地,這裡是婁東文化的神奇之源;江尾海頭賦予了它魚米之鄉的美譽,文化文明則給了它一個平和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東文化
  • 地點:江蘇太倉
  • 代表著作:《牡丹亭》、《本草綱目》
  • 名人:王世貞、張溥等
婁東文化,婁東名人,婁東琉璃,鄭和精神,文化內涵,

婁東文化

太倉是中國江南的一個”水”的城市,“水”的靈氣孕育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太倉隸屬吳國之地,由於吳王在此地建倉屯糧而得名“太倉”,又稱婁東。被太倉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的婁江,不僅滋潤了一方沃土,養育了這裡的兒女,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人們稱它為“婁東文化”。
吳國在這裡屯糧建倉,元朝於此地開創“漕運文化”;文學先驅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史學驕子張溥領導的復社聲震朝野;湯顯祖的《牡丹亭》在這裡首演亮相,李時珍《本草綱目》由此地蜚聲海外;戲曲大師魏良輔在這裡始創崑曲,音樂家張野塘於此地演化江南絲竹。這裡是人類先祖繁衍生息之地,這裡是婁東文化的神奇之源;江尾海頭賦予了它魚米之鄉的美譽,文化文明則給了它一個平和的地名!
歷史在孕育婁東文化的同時,也造就了它鮮明的文化特徵。而這些優秀的地域文化,對豐富中華文化元素,的確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然而,要在一個地域上生存和表現如此眾多的文化種類,需要一種相互共容的和諧之度。
從文史學的角度來看,但凡說起歷史文化,就不能不提及文化名人。那么,在太倉這座“江南小城”里,引以為豪的文化名人又是誰呢?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婁東畫派創始人之一王鑑的曾祖父。這個讓太倉人為之驕傲的明代大文豪,至今在婁東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和他有關的傳說。
說起崑曲《牡丹亭》,不能不提崑曲的起源。據史料記載,崑曲興起於太倉。明朝中期,戲曲音樂家,太倉南碼頭人士魏良輔在張野塘等人的幫助下,借鑑、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特點,對流傳於太倉、崑山一帶的土腔進行了深入研究,後經整理加工,終於創造出了將南北曲融為一體、被世人稱之為“百戲之祖”的崑曲。
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興畫,均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藝昌盛。就像這獨具風格的元代橋樑,精緻唯美的明清園林,櫓聲唉乃的沙溪古鎮,文脈不斷的兩世鼎甲,仿佛依然講述著歷史的歲月,展示著它們滄桑而又不變的尊容。

婁東名人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薈萃,自具特色,積澱厚實,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為今天留下悠久而優秀的文化財富。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於境內傳布知識文化。在此前後,境內興建有多處古剎名塔,反映當時建築藝術和佛道文化水平。雙鳳民歌等已經流行,之後民間舞蹈、高蹺、龍燈、滾燈等在鄉間流傳不衰。牛郎織女降生黃姑(今南郊鄉境)的神話傳說很早流傳,唐宋時建專祠祭祀。元代,漕運開通,劉家港發展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漕運文化”的發展,推動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婁東文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元代的橋樑建築獨具風格,至今保存著國內少有的元橋群。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並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一帶。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展,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文學、舞蹈、戲曲、音樂、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碩果纍纍。
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僅宋元明清考取進士者多至314人。其間最著稱者,文學有文學家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文學家、史學家張溥,領導復社聲震朝野,撰有《五人墓碑記》流傳後世;大詩人吳偉業,開創婁東詩派,是“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孽、吳偉業)之一;理學家陸世儀,著書立說60餘種,被尊為“江南大儒”。經史學家畢沅,繼司馬光《資治通鑑》後,撰修《續資治通鑑》巨著。書畫有大畫家仇英,被譽為“周肪復起,亦未能過”,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以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獨步清代畫壇,成為正統畫派;近現代著名壽星畫家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為“畫壇的一代宗師”;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師前人技法從中脫化而出,創新開拓中國現代山水畫。藝壇有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始創融南腔北腔為一體的崑曲;音樂家張野塘創製的吳中新樂“弦索”,流傳江、浙一帶,演變為江南絲竹;古琴大師徐上瀛,深究琴學理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享有一席之地;電影藝術家朱石麟,編、攝、導電影百餘部,成為“香港電影拓荒者”;舞蹈藝術家吳曉邦,探索舞蹈創作實踐60餘年,被稱之為中國新舞蹈奠基者。教育界有教育家陸寶忠,主張改革科舉,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家唐文治,實踐教育救國40餘載,桃李遍天下;成人教育先驅俞慶棠,推行民眾教育,指導創辦民眾教育機構百餘家。新聞界有著名記者俞頌華,與瞿秋白等最早採訪“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主編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多家報刊,有“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之稱。科技界有水利專家郟亶,著有《吳中水利書》,成為治理吳中水利的重要文獻;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一生從事實驗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女王”、“華人之光”、“核物理學首席女物理學家”等;著名物理學家朱棣文,從事雷射冷卻捕捉原子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又一驕傲。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鄒世昌、黃勝年、吳建屏、楊勝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科研碩果纍纍,在各自學科獨領風騷。
太倉籍著名科學家<按筆畫順序排列>
唐孝威 唐孝炎 黃勝年 鄒世昌 楊勝利 吳建屏 朱棣文 吳健雄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太倉優秀科技專家
蔡萌萌 謝文曉 曹全南 陳平 張安巡 任鴻基 向貴 馬以榮 丁育麒
古代人物
李梧江 白登明 陸世儀 吳偉業 徐上瀛 張溥 魏良輔 王時敏 仇英 陸子崗 朱清 郟亶
近現代人物
陸寶忠 倪德 洪錫范 俞慶恩 項堯仁 蔣汝坊 俞鍔 李田文 呂品生 周斌 楊子清 朱屺瞻 宋文治 俞頌華 俞慶棠 錢抵千 錢旭滄 唐文治 朱增元 朱石麟 傅煥光 朱傳茗 浦太福 吳曉邦

婁東琉璃

婁東——中國古法琉璃之鄉
婁東琉璃,源自古婁東(今婁東文化聚焦地-江蘇太倉)是世界最大的古法琉璃原產地之一,也是財神爺范蠡和西施美麗愛情故事的發源地。根據《史記》記載,古法琉璃相傳是公元前493年越國的范蠡(lí)鑄劍時所發現,范蠡認為此物是天地陰陽造化所達成的極致,於是將其隨劍一起獻給越王。越王感念其鑄劍之功,原物賜還,並命名為“蠡”。其後,“范蠡”訪遍能工巧匠,將“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同年因為戰事,西施前往吳國和親,西施不得不捨情取義,臨別時將“蠡”送還。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這“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淚水在其中流動,被後人稱之為“流蠡”(琉璃諧音)。當時越國還建立了一個名為“天工坊”的作坊來專門製作琉璃。

鄭和精神

太倉位於婁水之東,故有婁東之稱。婁東文化與鄭和精神,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體現著太倉的內在特色的文化。太倉是長江入海口的沖積平原,成陸於五、六千年前,2003年6月,考古人員在雙鳳鎮發現了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維新遺址,並挖掘到了石刀、石鏃、石紡輪,以及商代陶罐,填補了太倉境內夏商文化的空白。春秋時吳王在此置倉屯糧,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封地在此,宋時太倉集市興起,元時漕運使太倉成為“東南之富城”、“天下之良港”,被譽為“天下第一碼頭”。明時太倉進入鼎盛時期。凌鼎年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得好:“即使用整箇中國古代文化舞台這個規模來衡量,太倉的文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
什麼是婁東文化,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為了敘述方便,我把它定義為“根植於婁東大地的先進文化”。人傑地靈的文化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勤勞智慧的人民民眾,千百年的發展,創造出了南北文化交融、江海文明相匯、獨具特色的婁東文化。中華文明強調的是和諧與秩序,社會重於個人,這種文化價值讓中國文明生生不息,也使婁東文化經久不衰。
婁東文化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才使它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出色彩繽紛的多樣性。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底蘊豐富,文化積澱厚實,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為今天留下悠久而優秀的文化財富。民間舞蹈、高蹺、龍燈、滾燈、雙鳳民歌等在鄉間流傳不衰,牛郎織女(今太倉市南郊境內)的神話傳說很早流傳。元代的橋樑建築獨具風格,至今保存著國內少有的元橋群。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興畫,使婁東文化得到全面發展。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樣,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文學、舞蹈、戲曲、音樂、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碩果纍纍。
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僅宋元明清考取進士者多至314人。其間最著稱者,文學有文學家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文學家、史學家張溥領導復社聲震朝野,所撰《五人墓碑記》流傳後世;大詩人吳偉業開創婁東詩派,是“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孽、吳偉業)之一;理學家陸世儀著書立說60餘種,被尊為“江南大儒”;經史學家畢沅繼司馬光《資治通鑑》後,撰修《續資治通鑑》巨著。書畫有大畫家仇英,被譽為“周肪復起,亦未能過”,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以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在清代畫壇獨領風騷一百多年,成為正統畫派;近現代著名壽星畫家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為“畫壇的一代宗師”;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師前人技法而形成獨特畫風,創新開拓中國現代山水畫。
藝壇有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始創融南腔北腔為一體的崑曲;音樂家張野塘創製的吳中新樂“弦索”,流傳江、浙一帶,演變為江南絲竹;古琴大師徐上瀛,深究琴學理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電影藝術家朱石麟,編、攝、導電影百餘部,成為“香港電影拓荒者”;舞蹈藝術家吳曉邦,探索舞蹈創作實踐60餘年,被稱之為中國新舞蹈奠基者。
教育界有教育家陸寶忠,主張改革科舉,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家唐文治,實踐教育救國40餘載,桃李遍天下;成人教育先驅俞慶棠,推行民眾教育,指導創辦民眾教育機構百餘家。
新聞界有著名記者俞頌華,與瞿秋白等最早採訪“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主編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多家報刊,有“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之稱。
科技界有水利專家郟亶,著有《吳中水利書》,成為治理吳中水利的重要文獻;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一生從事實驗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女王”、“華人之光”、“核物理學首席女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朱棣文,從事雷射冷卻捕捉原子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又一驕傲;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鄒世昌、黃勝年、吳建屏、楊勝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科研成果碩果纍纍,在各自學科獨領風騷。
婁東特產有琉璃,婁東因此也有中國古法琉璃之鄉的美譽。還有長江四鮮,太倉肉鬆,太倉槽油,太倉白蒜,太倉麻雀蛋,太倉芋艿,雙鳳爊雞,豬油米花糖等!
婁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婁東文化的發展形態來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徵:
一是從婁東文化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體現的視角來看,體現為“開放性”、“外向性”;二是從婁東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視角來看,體現為“原創性”、“開拓性”;三是從婁東文化以民俗文化視角來看,體現為“民族性”、“地域性”;四是從婁東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吸納視角來看,體現為“多元性”、“兼容性”;五是從婁東文化的哲學與審美蘊含來看,體現為具有人的生命的“本然性”、“壯美性”。
改革開放以來,太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發展協調發展不動搖。在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太倉先後獲得了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市、江蘇省園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譜寫著一曲又一曲婁東文化的新篇章。
自元代漕運開通以來,太倉劉家港南北漕運的發展,推動了太倉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婁東文化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太倉劉家港啟航停泊,更是加速了太倉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鄭和七下西洋所表現出的感染力與震撼力,必然是婁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和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家,從1405年起的28年間,鄭和率無可匹敵的龐大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七下西洋,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同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睦鄰友好往來。
鄭和七下西洋航海活動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偉大創舉,而且也是世界航海發展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事件。1998年2 月世人重溫海洋歷史,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文列舉世界航海名人,鄭和是唯一一位東方人入選。鄭和的一生是感染力與震撼力的有機融合,他的強大影響力輻射四邊,其硬漢與強人精神,其受世人稱頌的文蹈武略,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深受世界各地有識之士的肯定與認同。
鄭和精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敢為天下先”的開放思想。梁啓超在戊戌維新失敗後逃亡日本,痛定思痛,專門靜下心來研究鄭和,他對鄭和航海事業的感悟集中在下西洋表現出的“敢為天下先”上,“及觀鄭和,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前60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他寫出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作為百日維新的積極參與者,在遭遇慘重失敗,目睹同黨譚嗣同七君子飲命京城,為政治改良殉難,梁啓超深知國家改革的不易,他在維新運動失敗中也深感在封建專制時代“敢為天下先”的不易。
二是強國之舉的創新勇氣。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是實業救國的積極倡導者,他一生都在做著強國夢。在艱難的革命生涯中,既思謀政治革新,又謀劃經濟發展,在經過大量的調查和深刻的思考之後,寫出了偉大著作《建國論》,在這部書里他盛讚鄭和:“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然今之中國人借科學之知識,而造一艘三千噸之船則以為難能,其視鄭和之成績何如。”
三是邁向世界的民族精神。鄧小平的一句話成為中國打開改革開放之門的金鑰匙:“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中國被侵略了……如果從明中葉算起,有三百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他從明朝的事例強調:“不開放不行……你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我認為,鄭和時代邁出了向世界開放的一小步,而鄧小平時代則邁出了向世界開放的一大步,從這一小步到這一大步我們整整用了570多年的漫長歲月,而且還是這570年前鄭和的感染力與震撼力才促使我們有勇氣完成這一大步的跨越。
四是偉大的人格力量。鄭和作為一位世界偉大的航海家,為什麼六百年來仍受到全球華人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我認為除了他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所表現出來的驚天動地的業績外,很重要的一條是他作為東方男子偉大的人格力量和所體現出的鄭和精神。鄭和的人格魅力表現為樂於奉獻、勇於探險、敢於克敵、善於禮讓、忠於職守,鄭和所建立的是一種相互認知的“共生哲學”,跨越不同種族、民族、國別之間的文化溝通的障礙,使中國文化能夠得到最大範圍的傳播。讀明史,鄭和七下西洋是元氣淋漓、色彩瑰麗的優美篇章。鄭和對於他所處的時代是盡心、盡氣、盡才的。
人類長期以來腳踏著堅實的土地,在地面上耕種,在地面上演繹著悲歡離合而又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人生。然而,生命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海洋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母胎和產床,一切生命都起源於海洋。600多年前在航海中所展示的鄭和精神,豐富著婁東文化對海洋的歷史文化積澱,這種文化在人生百年“肉眼凡胎”中不易察知,而在民間傳說所傳承下來的口碑記憶以及心理的文化積澱里,卻是永遠揮抹不去。
在鄭和下西洋之前,中國歷史上就有明確記載,有史可查的航海探險家就出現在元代的太倉,這就是元代航海家朱清、張宣、殷明略。他們探索海上漕運的最佳航線的壯舉,很能說明太倉所具有的航海探險精神,集中體現了太倉人在航海事業上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婁東文化所特有的外在表現,對以航海著稱的太倉有深刻的影響。鄭和下西洋隊伍中的不少成員來自太倉,費信、周聞等太倉航海勇士為鄭和航海事業作出了貢獻,這在太倉歷史的長河中是永遠引以為榮的光輝一頁,他們正是繼承了這種大無畏的開拓精神,在鄭和航海事業中發揚光大,與鄭和船隊其它成員共同培育了鄭和航海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勇於探索下西洋的新航路,成就了鄭和航海的光輝業績。
太倉地處江海之通津,東方之巨港,融匯東西方文化。今天的太倉正秉承著海納百川的氣度重塑婁東文化的輝煌,太倉以其自信、寬容、開放、合和的姿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太倉的發展必然不斷謀求包括文化力在內的軟實力的提升。
我們在取得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在文化上也越來越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使我們不再搖擺於“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兩極之間,而是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新演繹婁東文化的新篇章,從而獲得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覺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太倉極富開創性和想像力,不僅在弘揚婁東文化的時候可以大有作為,而且使世界以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婁東文化的振興,這預示著太倉與現代世界互動的良好未來。
在一般人心目中,“全球化”似乎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才出現的新事物,其實不然,美國學者羅伯特·基歐漢與約瑟夫·奈在合著的《全球化:來龍去脈》中,對“全球性因素”與“全球化”的界定頗具歷史縱深感,他說:“全球性因素是指世界處於洲際層次上的相互依存的網路狀態”,“全球性因素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現象。”還有學者更明確認為:“全球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末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就是說鄭和的七下西洋實際上使“全球化”初露端倪,他把江南許多特產包括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
600多年前的江南可算是工場發達的,這一時期江南經濟的獨特發展,靠的就是絲、棉及其紡織製品向外部空間的擴展,城鄉兼業的家庭手工業經濟模式在市場上贏得了發展的先機,搶占了當時國內無人匹敵的內外市場最大份額。鄭和在十五世紀初打開的海外市場圈使得江南經濟從“豁然開朗”而迅速達到“海闊天空”。
德裔美國學者弗蘭克震動國際學術界的著作《白銀資本》,其副標題就叫做《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在他的研究架構中,“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地區,他更明確地認定,從地理大發現到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鄭和寶船所帶去的大量本土寶物與中華文化早已使他們目瞪口呆。當代德國歷史學家耶格爾在他的一本近著中意味深長地指出,歷史意識並非只瞄向過去,歷史恰恰是為了未來而回顧往事。這一思路極具啟發意義。晚明所處的這一時期正是“全球化”的起步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正好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們錯失了從經濟、文化上融入世界的良機。
經濟是城市之形,文化是城市之神。當今的經濟是文化的經濟,文化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有生機和活力,不僅看經濟的發展水平,更應看文化的承載力,沒有文化的支撐,經濟的發展將失去力量源泉,城市的發展將失去靈氣和神韻。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弘揚婁東文化,就是要傳承歷史文脈,凝鍊人文精神,就是要塑造城市形象,鍛造太倉精神,就是要豐富大眾文化,彰顯時代精神。同時,我們在發揚鄭和精神的過程中,把速度與高度當作充滿激情的城市名片,把科學與創新當作婁東大地的雙制引擎,把胸襟與視野當作強大“軟實力”的支撐體,把挑戰與激情當作追求卓越的偉大進軍。鄭和精神的延續是科學精神的凝聚,鄭和精神的延續是人文精神的融合,鄭和精神的延續是民族精神的彰顯,鄭和精神的延續是時代精神的展示,鄭和精神的延續是創新精神的展現。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展示務實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尊重知識精神、科技文化精神,就是將婁東文化與鄭和精神從一個新的歷史視角溶入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傳統文化的傳承性、現代文化的創造性必然使我們得益良多。
歷經600年的輪迴之後,對太倉和她的婁東文化來說將是一次全新的闡發。太倉市委、市政府連續舉辦三屆鄭和航海節的意義完全超越了舉行活動的本身。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時候,不僅讓人感受和觸摸太倉這一段獨特歷史,而且也在不自覺地探尋和思考人類、人性和歷史。在600周年紀念慶典中,在理性與情感的交織里,歷史和文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鋪展,我們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寶庫里挑出最有價值的東西展示在世界面前。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並不缺乏歷史,但卻沒有很好地對這種資源有效地進行整合和再創造,周詳的文化思考和富有創意的策劃模式的構建才是當務之急。
文化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在連線和傳衍中它會發生變異,會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太倉地處江南,對於“江南”這兩個詞我有強烈的偏愛,因為我生於江南、長於江南、而又一直沒有離開過江南,我認為她總能喚起濕潤而明媚的印象。我記得,最早關於“江南”流傳最廣、最藝術的廣告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每當我詠讀時總是會幻化成那熟悉的小橋上傳來的低低吳儂軟語,眼前總是籠罩著迷濛煙水氣的一點溫柔、一點迷離、一點惆悵、一點清新。後來讀到韋莊的《菩薩蠻》詞:“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真是寫給江南的一首情詩,身陷其中無法自拔的一種愛戀。江南是一個文化的空間,一個人性的空間,婁東文化正是在這種獨特環境中所形成的別具一格的社會文明。我們濾去現實中的不潔、不美和所有的缺憾,只留下雲清水秀、草長鶯飛。
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包含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類行為所造成的狀況,“人的覺醒”和“文的自覺”這種生機勃發而富有創造活力的人文精神,影響並塑造著太倉新的城市模式和文化形態,婁東文化在新的發展過程中演繹著一種更具個性化的都市風情底蘊和最具代表性的都市人文景觀,這種人文的交流與文明的對話,具有內在的理念溝通和精神解讀。文化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文化的作用就越突出,一方面,文化繁榮與特點體現了實力與產業特色,另一方面,文化的發展有助於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一些著名企業家已經從自己多年創業過程中體會到市場競爭逐步深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源、技術和資本的競爭;第二階段是市場、管理和人力資源的競爭;第三階段則是文化的競爭。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冷戰結束後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將不再是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當知識經濟向我們逼近時,運用文化資本增強競爭力、提高附加值則是每個企業家必須認真思考的戰略問題,產品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取決於以文化為底蘊的觀念價值,而市場競爭已從產品之爭轉向文化之爭,或者說越來越依託於文化的輻射力。先進的文化、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文化就能帶來巨大的增值。文化因素的滲透,提高了商品附加值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的可能性,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裕,消費需求出現個性化、高級化的新趨勢,人們購買商品時已不再單純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與服務背後的觀念價值,商品“精神性”的觀念價值越來越大於其“物質性”的使用價值。文化力是產品進入市場的權威“準入證”,在知名產品的背後都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積澱。優秀產品的意義早已超出產品本身,依託文化的滲透力使產品的輻射力得到空前增強,這就像到了周莊總有人會帶走一批“萬山蹄”、“盱眙龍蝦”只用了三年時間就能夠走出國門行銷海外一樣,他們正是通過文化的張力擴張了市場,驅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總是說“崑曲始創太倉”,但是被相鄰的崑山市申報為世界遺產。最近,南京在大做鄭和始發地的文章,請了一大批國內研究鄭和的專家進行論證。我認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做。弘揚婁東文化與鄭和精神的意義正在於此。
弘揚婁東文化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弘揚婁東文化是凝聚人心、增強活力、鼓舞鬥志的動力源,弘揚婁東文化也是塑造太倉城市精神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總結婁東文化與鄭和精神對太倉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必將鼓舞太倉人民發揚先輩們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把太倉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城市而再創輝煌。

文化內涵

一談起太倉的傳統文化,不少人自然而然地談到婁東文化,但何為婁東文化,婁東文化如何界定,它的時間起訖,它的內容包括等等,要說清楚,恐怕會有點爭議的。
北魏著名水利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專門提到了“三江”。古時的三江指婁江、東江、松江。唐宋以前,這是太湖的三大泄水通道之一。到了元初,東江、松江相繼湮塞,婁江就成了導水入海的大通道。
婁江是唐宋以前的舊稱,也就是現在的瀏河。婁江源出吳江鮎魚口,北入運河,經蘇州婁門,再經崑山、太倉,在瀏河口入海,全長約92公里,在我們太倉境內,從西郊到入海口大約有20公里。因為當時崑山、太倉地處婁江之東,所謂東歷昆太,所以,太倉別稱婁東。
廣義的講,婁東還應包括崑山,但我們現在談婁東文化,則狹義地專指太倉。
關於婁東文化的起始,一種意見認為可從三國時算起,因為吳嘉禾元年(232年)時,孫權“為結好遼東公孫淵,遣使泛舟出婁江口”;三國時,陸績在鹿河開拓過陸浦河;相傳孫權在鹿河為其母親造過塔,留下過文化遺存。
但我個人認為:太倉在宋以前,還談不上有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區域文化,我以為婁東文化從宋算起,更有說服力。
目前,沙溪樂蔭園的宋碑是太倉歷史上有文字可查的最確切的記載。太倉在唐以前,還未發現有從政的官員和有名望的文化人。史書有載的太倉人,在宋代時是龔宗元、龔程、龔況、龔明之一門四代。最早記錄牛郎織女傳說降生太倉的就是當時家居南郊黃姑村的龔明之。宋代另外有郟亶、郟升卿、郟晉卿父子三人,郟亶寫過《吳中水利書》,今太倉公園有其墓葬。
鑒於以上史實,婁東文化可暫定宋至今,大約1000年歷史。
那么婁東文化具體又指什麼呢?
廣義地講,婁東文化源出於吳越文化,或者說是吳文化的一個分支。它的形成、發展、繁榮,脫離不了吳越文化,吳文化的滋養、影響,至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郟亶的《吳中水利書》顯然不僅僅針對太倉,而是對整個吳中地區水利的真知灼見。到了明清兩代,像大畫家仇十洲,大書法家篆刻家趙宦光的移居蘇州,王錫爵、畢沅的墓葬蘇州等等,婁東文化早已與吳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相合,互促互進了。
但狹義地講,婁東文化又非完全從屬於吳文化,特別是到了近代,婁東文化受到海派文化的強烈輻射,在接受現代文明、現代文化時,有了一種傾向性的選擇。因此,婁東文化較之吳文化更接近于海派文化。
粗分一下,婁東文化應該有三個層次,即雅文化、俗文化與雅俗共賞文化。雅文化主要指以魏良輔為首的崑曲,以王世貞、吳梅村為領袖的古典詩文,以王時敏為首的宮廷畫派等等;俗文化就是民間的唱宣卷、關亡等;而舞龍獅、江南絲竹則屬雅俗共賞文化。
具體地說,婁東文化至少包括12個方面:
1、尊師重教,源遠流長
太倉的辦學建校,始於元延佑元年(1314年),亦即距今690年前太倉已有了廟學。元代時還建了社學。比之周邊縣市都早,明初已有衛學、州學。清同治四年(1866),建太倉州試學,當時的鎮洋、嘉定、寶山、崇明四縣童生皆要到太倉來參加考試。這對推進太倉地區尊師重教風氣起了不小的作用。查一查歷史,太倉在清代時,書院、文社已遍布全縣,象陸世儀、陳瑚、江士韶、盛敬被尊為“四先生”,鄉民為其建四先生祠。清末的禮部尚書陸寶忠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倡導下,興建、改造了一批新式學堂,他建議、制定的不少條文、規定,至今仍是教育界參考的藍本,故被海外列為中外百名教育家之一。只是這段歷史現在已鮮為人知了。
清末民國初的唐文治乃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的校長14年,還創辦了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科技人才與人文學科人才,被尊為交大的創始人。
唐文治的媳婦俞慶棠一生倡導、從事民眾教育,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被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成人教育的先驅”。
因為太倉人重教育,故歷代文人輩出、名人輩出,太倉籍教授、副教授、研究員等高級人才遍布全國,乃至海外也有不少。
2 、崇尚科研,代有傳人
對科學的重視,其實與尊師重教是分不開的。
宋代時,當郟亶推行“蓄泄兼論,整體治理”“治低田,浚三江”等水利方案遭豪紳阻攔後,他以科學態度,在大泗瀼作實驗,成功後,再申報朝廷,最終獲得治水成功。
清代時,錢寶琛提倡蠶桑,也先在南園搞試驗,再逐步推廣,使得太倉成為著名的蠶桑區。清末民國初時,太倉已陸續建了農業試驗場、蠶桑實驗所等,引進了近代科學的理念。
太倉籍的吳健雄教授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朱棣文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氏一家,滿門精英,出了十幾位學有專攻的教授,他父親朱汝瑾就衝擊過諾貝爾獎,他姑媽朱汝華、朱汝昭都是國際上有知名度的化學家。還有像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的主管陸孝寬也是太倉人,為陸狀元後代。太倉本土的劉正鑾為著名育棉專家。浦茂華為研究稻飛虱專家,乃我國稻飛虱研究領域“天派”創始人;鄒家祥研究養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洲傑出農民”。
這種科研的風氣代代相傳,成了婁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3、著書立說,蔚然成風
在婁東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千年里,太倉的文化人養成了著書立說的好習慣,這對婁東文化的積澱、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良性作用。例如正是龔明之的《中吳紀聞》,使我們知道了近900年前,太倉南郊已建有牛郎織女廟,祭祀之風已深入民心。正是明代邑人陳申的《太倉事跡》,陸容的《太倉志稿》,歸莊穿山人桑悅的《太倉州志》,邑人龔持憲的《太倉考》,邑人張寅的《太倉州志》10卷,南郊人張采的《太倉州志》15卷,邑人黃與堅的《太倉州志稿》20卷,邑人葉裕仁的《光緒太倉直隸州志》40卷,邑人王祖畲的《太倉州志》30卷、《鎮洋縣誌》12卷,邑人徐如珪編的《太倉鄉土歷史教科書》等,使我們後人知道了太倉的歷史。當然還有《璜涇志》、《沙溪志》、《直塘志》、《雙鳳志》、《鹿河志》、《瀏河鄉志》等,都是極珍貴的地方文獻。前輩們的努力功不可沒。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他的著述之多、之廣,歷朝歷代還幾乎找不到超過他的。關於王世貞寫《金瓶梅》說,至今是個誘人研究的課題。太倉的文人如吳梅村、陸世儀、趙宦光等傳世著作堪稱著作等身,連官至兵部尚書的王在晉也儒將風采,留下了一百多卷著作,令人驚訝不已。
這種著書立說的風氣,也影響到當代,據筆者了解,僅九十年代以來,太倉出版的個人專著就有數十本,有文學作品集,有文史作品集,有攝影作品集,有美術作品集,有理論研究專集,有篆刻作品集,有書法作品集,有的甚至一個人出了十多本。既宣傳了太倉,又弘揚了婁東文化
4、流派紛呈,領袖風采
太倉雖是個小地方,但文化人的志向卻不小,歷代不乏領袖式的人物。
以明清兩代而言,明代中期的玉雕大師陸子岡其雕刻技術稱之為“吳中絕技”,四五百年後的今天,仍有人仿子岡款。仇十洲乃與唐伯虎齊名的大畫家,稱之為“明四家”。王世貞乃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獨主文壇二十年。魏良輔為崑曲創始人,尊為崑曲鼻祖。徐上瀛為婁東琴派創始人,其琴學理論影響了中國音樂美學。汪關為婁東篆刻派創始人。吳梅村為江左三大詩人之一。張溥為復社領袖。王時敏為四王畫派領銜人物,王原祁為婁東畫派創始人。太倉儘管是個小地方,人口至今也僅四十多萬,但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一點不亞於某些大城市,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5、創立新說,影響深遠
不管是文學還是藝術,還是科技,創新永遠是最可貴的一種品質,創新永遠是歷史的動力,婁東文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創新意識。
就當代娛樂活動而言,普及面最廣的當數麻將,而麻將正是起源於太倉的。這與明代時太倉守糧倉的兵士有關,因糧庫要翻曬稻穀,要防麻雀啄食,故搓麻將的一切術語都與打麻雀有關。而把麻雀說成麻將,把洗牌的洗說成搓,正是太倉人的口語所致。說到崑曲,崑曲因有個昆字,加之崑山搶先造了崑曲紀念館,國人都以為崑曲起源於崑山,其實崑曲最早叫南碼頭曲,是魏良輔創始於南郊的。只因明清時,太倉一度歸入崑山,故廣義地講崑曲起源崑山也有點道理。但追根尋底,崑曲誕生於太倉南郊,這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四大民間神話傳說,唯牛郎織女找不到與之相符的地方,其實在宋代時已降生在太倉,這在宋代大詩人范成大《吳郡記》與龔明之的《中吳紀聞》中有明確記載。這為打造中國的情人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陳有覺、高雪峰等太倉文化界人士考證,江南絲竹亦起源於太倉,與明代魏良輔的女婿張野塘創製的“弦索”有直接關係。
還有《金瓶梅》寫於太倉,乃王世貞所寫,雖有爭議,卻多數人認可。最近又有研究考證出:《紅樓夢》乃出自太倉吳梅村之手,引起文壇轟動。復社創立於太倉,婁東畫派的發源地在太倉,影響畫壇兩三百年,至今被海內外認定為國畫正脈。這些無不是婁東文化的精華。
6、名人造訪,添彩增色
婁東文化說起來是一種地方文化、區域文化、土生土長的文化,但一旦他有了自身的魅力,也就會吸引名人來造訪、來遊覽、來交流、來宣傳。
歷史上,明代著名書畫家唐伯虎與祝枝山等到過太倉雙鳳,因對雙鳳爊雞讚不絕口,促使爊雞流傳了下來,成為太倉特產。
因為宋代時范仲淹來太倉疏浚過河流,留下了“范墳巧石”等遺蹟;宋代韓世忠、梁玉紅夫婦來太倉抗金,留下了“點將台”及韓瓶等;李時珍到太倉,請王世貞為《本草綱目》寫序,促成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出版,對世界醫學都是個不小的貢獻;明大畫家董其昌來太倉,在南園留下了“話雨碑”,留下了畫作;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來太倉,留下了詩並促成了“李時珍、戚繼光蒞太上岸處”碑亭的建立,提高了太倉旅遊的含金量;明代築園大師張南陽、張南恆來太,留下了弇山園、南園、樂蔭園等園林傑作;清代江蘇巡撫林則徐來太興修水利,留下了瀏河老閘;明初建文帝出逃到太倉的傳說,更增加了太倉的歷史掌故。
三十年代時,因大畫家朱屹瞻的關係,潘天壽、姜丹書、金維堅、吳之、張振鐸等名流到太倉。九十年代時,又因朱屹老來太倉開畫展,程十髮、唐雲等名畫家來到太倉。
因吳健雄的關係,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大科學家先後蒞太。因一代名導朱石麟的關係,桑孤、白沉、劉瓊等一大批名導演、名演員來太倉瞻仰朱石麟故居。這無形中增加了婁東文化的內涵,擴大了太倉的知名度。
7.名勝古蹟,智慧結晶
婁東文化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名勝古蹟、名人、名土特產是其基本構成。太倉屬於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故歷史遺存的損毀就多,現已十不存一,但仍留下了宋代樂蔭園、閱兵台,元代石拱橋,明代王錫爵大學士第、張溥故居,弇山園、南園,雲塔橋、西塔,清代錢家祠堂、龔氏雕花樓等古蹟,這些估計保存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如今弇山園內的海寧寺基,距今八九百年歷史,而海寧禪寺,又是梁天監年間的妙蓮庵舊址,可以追溯到一千五六百年前。2003年園子改造時挖出來的石礎、石柱、條石等就是最好的證明。園中的墨妙亭為元代時始建的文物古蹟,《辭海》也有記載。如張溥故居這種典型的走馬樓式明代建築,如大學士第的將軍門樓,如國內的第一號的元代大鐵釜等,都承載著不可多得的歷史信息。
8.鄭和精神,彪炳史冊
太倉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始發地,不但保存下了天妃宮,還留存了下一些有關鄭和的傳說。600年前,鄭和的兩百多艘寶船,兩萬八千人的隊伍,在太倉劉家港海塘上結集編隊,在天妃宮朝拜祈禱,規模之大,氣勢之盛,古今罕見。鄭和面對浩淼無垠的大海,劈風斬浪,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以及他以和平信使的身份,宣傳的那種睦鄰邦交的政策,都給歷史給後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鄭和下西洋始發港、起錨地更成為太倉的城市名片,擦亮了太倉的知名度。鄭和的開拓精神也激勵真我們後人勇往直前。
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口深井,可挖掘的東西還很多。它為古老的婁東文化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
9.民俗民風,原汁原味
婁東文化既然是一種地方文化,那么民俗民風必是它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倉的民俗民風很多,除了大過年、過清明、過端午、過中秋、過重陽外,還有立夏嘗三鮮,立夏秤恩,七月七的乞巧節、農曆七月三十日的點酒思鄉、叫喜等。
還有雙鳳的民歌歷史悠久,明代時已很出名。
另外,太倉還有矛子舞、滾燈、龍燈、舞獅、龍船後艄翹等獨特的民間節目和民俗。
土雖土,卻有地方色彩、地方特色。
10.土產特產,好吃好記
別小了土產特產,中國的食文化向來源遠流長,且客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的關注。貴州茅台、青島啤酒、金華火腿、高郵鹹鴨蛋等以地方名字命名的特產,早已融入地方文化,成為著名標籤。太倉肉鬆百年來已成為太倉的標籤,提起太倉,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肉鬆。太倉糟油名氣雖不如肉鬆,但偏愛者自會尋到太倉來覓寶。因為當時慈禧太后就非常愛吃糟油,故曾有“進貢糟油”的金子招牌。近年,雙鳳爊雞也名聲在外。相傳雙鳳爊雞在明代時就吸引過唐伯虎與祝枝山品嘗。太倉的長江四鮮近年越發聲譽鵲起。銀魚相傳為西施眼淚所化,杜甫等大詩人也有詩詠之。刀魚鮮美無比,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有詩稱美過。鮰魚在唐代時被視為魚中珍品,唐代大詩人皮日休有詩曰:“因逢二老如相問,正滯江南為回魚。”鯽魚古稱皇帝魚,宋代蘇東坡、王安石都有詩文詠及,到明代時則為貢品。還有河豚,古人認為美味如西施之乳,故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但現網箱養殖後,毒性已大大降低,真正成為一種美味佳肴,長江水鮮飲食文化正凸現它的魅力。可惜像太倉的雙鳳麻將蛋、太師餅、三珍齋風雞等特產土產日漸式微,殊為可惜。還有婁東琉璃,婁東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古法琉璃之鄉!
11.宗教遺存,自成一景
太倉佛教的歷史最早記載在三國時,當然,比之佛教聖地五台山、九華山等,太倉的宗教還微不足道,還難以形成旅遊景點的拳頭產品與產業化,但太倉的宗教也有自己的特點,既五教俱全。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存在。如南郊的南廣寺、板橋的海天禪寺、浮橋的同覺寺、雙鳳的雙鳳寺為佛教,雙鳳的玉皇閣教,城內的教堂為基督教,城郊處的清真寺為伊斯蘭教,製糖的若瑟堂為天主教。近年又陸續開放了多座廟宇,本地與周邊縣市來進香的日漸增多。如何積極引導,淨化心靈,使宗教文化為社會服務是個課題。
12.文人元素,城市精神
太倉地處江海交匯之處,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這種地理環境也造就了太倉人的性格。從歷史上來看,唐宋以前,太倉屬於鄉野之地,離南京、揚州、蘇州等繁華都市尚有一段距離,是避世隱居的好地方,故官場失意之人或與世無爭之文人、喜歡在太倉造房築園,清淨過日子,這就有了一定的保守性。但就全世界範圍看,凡江海交匯之處皆世界經濟最發達地區,海洋文化的影響,使之產生一種走出去的開拓精神。加之,太倉城內2200年的鹽鐵塘與900多年的致和塘十字交叉,使太倉百姓浸淫在水文化的沐浴之中,煥發了靈氣。元代碼頭的興盛與上海開埠更影響了太倉人,影響了婁東文化,使得婁東文化吸收了外來文化,婁東文化呈多元傾向,太倉的人文精神有了兩面性,既有負面東西,更有積極的東西,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統統否定,要去偽取精,去劣存優,汲取精華,為我所用,以提煉當代的城市精神。如吳健雄的科學精神、鄭和的開拓精神、吳曉邦的藝術精神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