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姑鎮位於會澤縣西部,金沙江東岸,以禮河西岸,屬烏蒙山區腹地,距會澤縣城32公里。娜姑鎮之名,原為彝語“納姑”,“納”為黑,“姑”即原野或土地,意為“黑色的土地”或“黑色的壩子”。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娜姑鎮白霧村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娜姑古鎮
- 位於:會澤縣西部,金沙江東岸
- 原為:彝語“納姑
- 稱號: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變遷,娜姑銅史,歷史建築,道路介紹,景點介紹,三聖宮,雲峰寺,陳家大院,老教堂,城牆,
歷史變遷
鎮政府所在地是新建的娜姑鎮,而真正的娜姑古鎮,是壩子東南端安靜的白霧村。娜姑古鎮開發較早,始建於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滇、川經濟、文化往來的古道要衝地,早在漢晉時期,就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與滇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重要通道。厚重的歷史積澱,物化成娜姑燦爛的人文景觀,現存有明清古建築、古墓葬、碑刻、人工開鑿在懸崖絕壁之上的京運古驛道。這裡還有有劍齒象等古生物化石和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還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銅器和大量漢幣。
娜姑銅史
雲南的昭通、東川、會澤地區都是產銅的地方,在古代,銅就是生命與財富,中
國幾千年的貨幣都是由銅鑄造的銅錢,為了鑄錢的需要,就通過人背馬馱把雲南東川、會澤的銅先集中於娜姑,然後再轉運到昭通、四川宜賓進入長江,經水路運往京城。明清時期,雲南東川府產銅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其銅冶業在乾嘉時期最高年產量達一千萬斤以上,每年額定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鑄幣,東川的銅曾是大清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小小的娜姑成了中國版圖上的經濟重鎮。當年的娜姑是非常的繁華的,客棧、酒樓、妓院、賭館、糧行、油行、糖行、轎行、花生行、絲綢鋪、銀器鋪、馬鞍鋪、鈴鐺鋪、典當鋪樣樣都有,文官武將、富商大賈、販夫走卒、礦工匠人不絕於道。還有各省前來押運、採購銅的官員、商人常駐於此,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廟宇,接待本省同鄉,供奉著本省神祇。內地各都在會澤設立過會館,至今仍有跡可循。就連洋人都跑來此傳教,建起了教堂。受到銅商文化強有力的推動,經濟、文化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
銅是地處烏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銅而生,隨銅而逝。銅業的衰落,交通的改變,娜姑回復了山區小鎮的寧靜。
歷史建築
古鎮雖歷經千年的風霜洗禮,但依然保留下來一部分古建築,有壽福寺、雲峰寺、財神廟、文廟、萬壽宮、三元宮、太陽宮、三聖宮、古戲台、天主教堂以及典型民居陳氏住宅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的古鎮風貌。
道路介紹
地處滇川古要衝,是雲峰古驛道的起點。雲峰古驛道西起娜姑東至會澤,全長67公里,現保存完好的一段長2.8公里,寬2米,坡道及彎道處均由石階鋪築而成,是明清時期運銅的主要官道。現在大部分路段已被淹沒於荒草亂石之中,這段仍在使用的古道還幸運地保持著馬路特徵,坡道由不規則的石塊砌成一台台石級。白霧街兩旁集中了絕大部分古建築,整條街較為平緩,寬不過五、六米,長也就兩百多米,除了古建築坐北向南排列外,其他如馬店、驛站、青樓、各類店鋪、典型民居鱗次櫛比。但現在這些古建築已隨歷史的落幕而破敗。
景點介紹
三聖宮
娜姑名鎮還有許多景點,如"通省大道"雲峰古驛道,蜿蜒崎嶇,穿壑越嶺,跨谷破峽,地勢坎坷,山川險峻;
雲峰寺
雲峰村曾經是古娜姑的中心區,而今只剩下孤零零的雲峰寺,寺內,殿堂保存尚好,兩株參天古柏,一片清幽環境,對遊客頗有吸引力。
陳家大院
“陳家大院”現已作為村委會辦公地點。“陳氏住宅”是民國時期原
白霧鎮民團團首陳炳的私宅,是典型的“一顆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築。建於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著最具當地民居建築特點的‘貓弓牆’,順高高的石階而上,兩進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馬轉角樓’建築形式。當時在大院的照壁、門樓和後圍牆上,曾有很多高低不一的射擊孔,護院的士卒可以方便地向外射擊。如今,“陳家大院”往日的奢華隨著時間已經褪去,留下的是歷史的厚重和寧靜。
老教堂
這座教堂是的中西合璧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建於清代晚期,是一個義大利神父和一個法國神父到這裡傳教時建的,當時信教的人很多,教堂的範圍也比現在大,周圍種滿了各種鮮花,外國神父還在教堂旁建了一所簡易的醫院,教友看病是不要錢。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成為避難所,躲到教堂里,便不會被抓去當壯丁充軍。後來,信教的人越來越少,教堂也就逐漸破敗。現在教堂已經很破舊,裡面除了有幾尊聖像,進去祈禱和做禮拜的人只能站著。
城牆
過去白霧街的熱鬧與繁華卻絕不容小視,白霧村原有城牆護衛,城牆建於清鹹豐十年,城牆圍白霧街主街而建,內外牆全用大塊石頭壘砌,中間填土夯實。東面據得勝橋設卡,南面依城牆置柵子,西、北兩面均築有拱洞形城門。如此層層嚴實的防範,顯示出白霧街的繁榮和富有。城牆、城門這些舊物都已經不在了。